杜欣琪
(內蒙古財經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互聯網金融風險研究
杜欣琪
(內蒙古財經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要:互聯網金融起源于1990年代中期,隨著21世紀大數據、搜索引擎、移動支付等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得以飛速前進,尤其2013年更是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是其蓬勃發展的一年。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和金融業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新興領域,因其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而深受喜愛。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風險
1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及特點
1.1互聯網金融的定義。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互聯網信息平臺的金融,互聯網平臺和金融功能是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其重要特性在于金融業務結合了互聯網“開放、平等、普惠、協作、分享”的特點,使得金融產品和服務參與度更廣、操作更加便利、交易成本更低、規模效用更大。
1.2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2.1低成本運營。低成本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避免了高額的初始投資和運營維護費用,互聯網金融的普及使得業務處理由最初的營業網點轉移到了使用者的客戶終端,這樣可以節省網點的人工費用和營業費用,大大減少了運營成本和投資成本;第二是降低了銷售渠道成本,在互聯網金融的全直銷模式下,避免了再次經過銀行銷售的中間渠道,也就節省了這部分的成本開銷。
1.2.2極致服務體驗。互聯網金融的服務理念就是客戶至上,在傳統意義上,銀行、基金、券商等行業都是坐等顧客上門,客戶體驗比較被動,優化和創新也較少,但是互聯網金融將傳統的面對面業務辦理升級為群體參與、互動式溝通辦理,使得客戶體驗更為立體、生動和人性化。
1.2.3大數據運用。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數據,種類之多數量之繁,便利了客戶業務的處理,使得客戶可以更為全面的掌握金融咨詢,手機微信等典型的移動終端應用使客戶可以隨時隨地的查看金融信息,實現直接溝通,避免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1.2.4開放性的市場機制。互聯網金融的進入門檻較傳統金融要低很多,互聯網企業通過網絡和產品的創新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經營,對于投資者只要進入互聯網便可以進行跨國界、跨地區的投資。
2互聯網金融潛在的風險
2.1法律法規制定不完全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由于是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型金融模式,在法律法規上對于其監督和管理并沒有十分恰當對應的條文規定,《電子簽名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類似的法律法規,也只是基于傳統金融業務的網上服務制定的,這樣使得針對于此的市場準入、信息反饋等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遵循,為交易雙方責任的不明確埋下了隱患,提高了交易費用,為維持互聯網金融有序穩定發展十分不利。
2.2監管滯后于發展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很快,僅僅經歷幾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傳統的互聯網公司、通信運營商等非金融企業也趁著此熱潮進入金融領域,依托于互聯網這個靈活的平臺使得其更容易創新發展,針對于互聯網金融特有的市場準入、高收益、業務辦理、風險考核機制等監管模式尚未形成,這是導致目前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原因之一,無形中為互聯網金融業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2.3業務管理松散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進入者大多數來自于傳統金融業,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缺乏應有的重視,對其具有的特點也不甚了解,所以沒辦法對相應的業務進行周密的管理,比如,網絡貸款公司并沒有風險準備金制度;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用戶注冊制較為簡單等等。
2.4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面臨問題。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這個無邊的平臺,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要攝取客戶的相關信息并記錄在網絡上,這些信息既包括一些較為隱私需要特別保密的,也包括一些平常性的信息,所以如何安全有效的保存這些信息成為電商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
3應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建議
3.1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不管是什么行業,靈活性有多強,最終還是要讓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這樣才能達到保護大眾利益的目的要求。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空白應該盡快立法填補,特別是對于各項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明確在交易過程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細化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犯罪的量刑。
3.2 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建立監管機制與分類監管機制相結合的監管模式,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運用金融行業協會和互聯網協會對市場進行自覺的維護。二是建立分類監管機制,針對不同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主營的不同金融業務進行分類監管。三是加強歸屬地監管,對于本地區的互聯網金融業務要進行重點監管,制定出更為符合本地業務特點的監管模式。
3.3規范內部業務管理。互聯網金融說到底本質依然為金融,在業務層面上,不管是從事什么類型業務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都應該站在金融風險角度上來理解其潛在的風險,嚴格規范操作流程,在嚴格內控的基礎上,對業務操作流程規范性管理、資金流動性管理以及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建立防范制度。
3.4加強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在客戶的信息安全保護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更加注重基礎性設施的建設,通過加密和加固防火墻加強對消費者的信息安全保護,維護其合法權益;企業應該定期對初次進入互聯網金融的投資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對客戶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提醒,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避免其資金遭遇損失。
參考文獻:
[1]肖大勇,胡曉鵬.互聯網金融體系的信用創造機制與貨幣政策啟示[J].福建論壇,2014.
[2]鄭英隆,王勇,袁健.互聯網金融的多網交織成長與風險管理[J].江漢論壇,2014.
[3]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4]謝清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
[5]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2-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