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棟,李雷陽
(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142)
?
精準扶貧的現狀、問題與路徑選擇
余棟,李雷陽
(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142)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我國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為了縮小差距,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如通過再分配政策、扶貧政策等。扶貧工作實施以來,呈現出遞進模式:改革扶貧—開發扶貧—攻堅扶貧—定點扶貧,而精準扶貧是在以往扶貧模式基礎上的進一步升級。本文通過對貧困背景、貧困原因及扶貧對象識別等進行分析,提出扶貧路徑優化選擇。
精準扶貧;原因;對象;路徑優化選擇
進入21世紀,我國加強了城鄉一體化建設,在扶貧開發上也進行了新的探索創新,明確提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和扶貧方式,以達到扶貧的目的[1]。扶貧所強調的精準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區域精準,到后來的貧困縣精準,再到貧困村的精準,中國的扶貧精準經歷了不同的內涵變化。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完成扶貧任務,所有貧困縣全部摘除貧困帽子,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笆濉逼陂g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攻堅期,是精準扶貧工作的決勝階段,為了更好、更有效的實施扶貧工作,解決貧困問題,需要進一步摸清貧困人口底數,找出貧困的原因,為扶貧工作提供依據[2]。
2.1 貧困的原因
貧困具有普遍性,除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也存在貧困問題。貧困問題受政治、經濟、文化、生態、自然環境、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表現為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人民所需物質匱乏的現象。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貧困的問題都不盡相同,每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區域性要素也都不同。因而要根據實地情況分析每個地區貧困的原因,進而出臺有效的扶貧政策。因此,要基于我國本身的發展路徑和發展客觀規律分析,深入探索貧困地區的貧困原因,才能更好的為我國精準扶貧提供依據。
(1)地理條件的差異
據統計調查,我國平原地區面積占總面積的12%,而大部分國土面積都是山脈、高原、盆地和丘陵。而我國又是人多地少的國家,主要人口集中在平原地區、沿海地區,而其他人口都居住在資源短缺的貧困地區,這就形成了明顯的地域性的差異[3]。
(2)經濟和政策的不平衡性
我國從1978年開始經濟體制改革,通過建立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實現了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其他地區和城市而言,這就會形成資源配置的不平等性。雖然后期國家針對內陸地區以及老工業基地出臺了相關政策,如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原經濟崛起等,但是針對一些偏遠山區,政策力度還是不能完全覆蓋,還存在極少數貧困的現象。
(3)教育資源的稀缺和人才分配不協調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要素。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科技又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的核心就是人才,一個優秀的人才還要靠良好的教育。地區沒有人才的流通,這個地區就不會有活力。人才能夠帶來新的技能、新的眼界、還有新的理論和研究。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智力支撐。教育設施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是貧困地區致貧的原因之一,貧困地區或貧困家庭對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足,又對后代缺乏培養,貧困存在惡性循環的趨勢。
2.2 扶貧對象識別分析
精準扶貧的首要目標就是確定扶貧的對象。財政扶持資金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對任何地區、家庭和個人給予扶持。扶貧的第一個性質就是針對性,要正確的識別扶貧對象。同時,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識別扶貧是第一步,通過有效、合規的程序把貧困居民識別出來??偟脑瓌t是“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通過戶、村、鄉縣一級一級的審核,按照法律法規程序嚴格審查。
對貧困人員的確定,政府要建立相應的識別標準、識別方法和識別程序。識別標準是要確定該戶家庭是否符合扶貧的標準。建立有效的方法是更好的篩選,逐步形成了“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的識別模式[4],能有效的排除謊報者。識別程序要進一步嚴格,多層級的審查,確保真正的貧困者和貧困家庭成為受益者或受益對象。
對于扶貧政策的落實才是關鍵,如何選擇有效的路徑,應當從扶貧的對象入手。無論對貧困縣、鄉村、單個家庭而言,都應當是以扶貧對象為主體,政府充當輔助的角色,引導扶貧對象借助外部因素實現脫貧。
3.1 扶貧要從貧困對象入手——“以己救己”
(1)改變固有的思維。我國有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大量貧困人口還集中在農村,一些陳舊的思維都根深蒂固的印在農民的大腦里,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貧困地區的發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新思維的重要性。扶貧要扶智,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建立學習培訓機構,引導扶貧對象接收新文化和新思想。指導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科技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已期達到脫貧目的[5]。
(2)重視教育。對于貧困地區來說,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貧困地區兒童不能夠很好的完成學業。雖然有“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意識,但是對于一個解決基本溫飽問題的家庭來說,教育又顯得是件奢侈品。現在多數的貧困地區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家長希望孩子輟學出去打工來維持家庭生計。早早輟學的兒童提前進入社會,沒有一技之長,大部分以勞動力賺取勞工費用,這樣不是長久之計,也使得家庭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所以扶貧也要從貧困家庭的教育入手,不能僅限于現在,要有長遠的眼光。
3.2 通過外部資源鏈接實現精準扶貧
(1)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各城鄉發展關系脈絡,實現城鄉共同發展機制。首先,政府加快政府職能模式轉換,進一步簡政放權,給予貧困地區更多自主權。其次,政府要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給予貧困地區更多的經濟支持,通過資源整合,落實具體的扶貧項目。再者,政府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指標,區分貧富縣市、鄉村,通過貧富地區之間良性互補,實現先富帶動后富。
(2)以地區為單位,建立聯合投資委員會。貧困地區的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也沒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可以用集資辦法,達到共同創業的目的,建立地區集體經濟產業鏈,作為一個聯合體,助推產業發展,實現貧困對象增收。
(3)合理保護資源可持續開發。貧困地區往往具備豐富的土地資源。必須堅持特色發展、集聚發展、創新發展。貧困地區在產業選擇上,要依托自身資源、產業基礎、地域特點和市場前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交通樞紐、旅游和商品加工等產業。要因地制宜,集中力量搞好特色產業園區,集聚發展、集優發展,提高土地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堅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4)建立三方機構,加強監督機制。利用第三方中立,監督相關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實現資金落實到戶,確保扶貧項目的運營。扶貧項目不能作為福利工具,不能成為官員牟利渠道,要有具體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機制,強調市場模式提高競爭力,以實現增產、增收、增效的目的。通過第三方監督,可以有效避免腐敗貪污現象。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需要、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深刻的民生內涵。精準扶貧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把握好當地的綜合態勢,找到當地的發展致富“命脈”,遵循客觀規律,將扶貧資金、資源用在“使力點”上,用在真正能為民帶來增收的產業、實業上,走出一條符合當地文化、環境背景的特色致富之路。
[1] 劉解龍,陳湘海.精準扶貧的幾個基本問題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2] 梁瑞順,周玉璽.農村精準扶貧實施機制解析[D].學理論2016(06).
[3] 李裕瑞等.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的區域模式與可持續途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
[4] 孟州市人民政府.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原則、標準、方法和程序[R].2016-11-13.
[5] 倪海霞.關于如何推進農村文化精準扶貧策略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6(15).
[6] 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
余棟(1994-),男,漢族,中共黨員,2016級沈陽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 李雷陽(1992-),男,漢族,共青團員,2016級沈陽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
D64
A
1671-1602(2016)22-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