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蘭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
淺談網絡金融對我國央行職能的影響及對策
張小蘭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網絡金融是適應電子商務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絡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本文回顧了網絡金融的發展態勢及其對傳統金融產業產生的深刻影響,探討網絡金融對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兩大職能的影響,并提出了積極的應對策略和建議。
網絡金融;電子貨幣;金融監管;中央銀行;貨幣供給
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與全球金融的高度緊密結合,使全球金融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網絡金融時代。網銀、手機銀行、支付寶、微信紅包、余額付、親密付都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完成操作。網絡它不同于傳統的以物理形式存在的金融活動,其存在的形態上虛擬的,運行方式是網絡化的。網絡金融的發展在提高金融服務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急需解決的金融理論和實踐問題。由于電子貨幣和電子金融工具的出現并迅速取代傳統的貨幣和金融工具,傳統金融理論的立論基礎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社會資金流轉方式的變革也同樣會對傳統的貨幣傳導機制及相應的貨幣政策理論提出詰難,面對被網絡金融重塑與再造的金融產業,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依據、監管體制和監管手段將面監同樣嚴重的挑戰。
2.1 網絡金融對貨幣供給理論的影響
(1)網絡金融對基礎貨幣的影響?;A貨幣是中央銀行實行法定準備金制定以控制存款擴張和貨幣創造的一個特殊的貨幣層次。隨著電子貨幣的不斷完善和成熟,當電子現金可以成為新形式的現金貨幣,加入基礎貨幣行列時,則可能使得基礎貨幣虛擬化。電子貨幣的發展將減少流通中的現金,在銀行準備金總額不變的情況下,基礎貨幣將呈下降趨勢。
(2)網絡金融對利率的影響。利率是貨幣供給與需求均衡的產物,如果貨幣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利率水平也將發生變動。電子貨幣的出現導致貨幣供給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央銀行的控制,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可控性下降,貨幣供給主體的拓展使得貨幣供給更多地取決于經濟運行的需求,而不是中央銀行的意圖。
(3)電子貨幣交易平臺和電子金融市場的開放性、全天候和無疆界限制,使網絡經濟趨于全球化發展。一國的貨幣政策已很難不受其他國家經濟和政策的影響。中央銀行在測定電子貨幣量和執行貨幣政策時將不得不與相關國家進行政策的協調,從而增加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制定及執行的復雜性和難度。
2.2 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
(1)電子貨幣的出現將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發生徹底變化。在電子貨幣尚未出現之前,商業銀行在傳導機制理論中,主要充當導體角色,中央銀行的意圖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傳達到經濟社會。但是由于電子貨幣的興起,對貨幣有主管作用的單位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商業銀行,社會中流行的電子貨幣的發行單位以及一些證券經濟商將成為中央銀行的傳導主體,中央銀行的意圖將主要通過他們來傳達。
(2)電子貨幣的出現將增大貨幣政策傳導時滯的不確定性。傳導時滯是指從采取貨幣政策行動到取得最終效果所需要的時間過程。由于貨幣政策行動后中間要經過金融機構這個導體做出反應才能最終影響到經濟變量。電子貨幣的出現改變了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的行為,使貨幣需求和資產結構處于復雜多變的狀態,從而加重了傳導時滯的不確定性,使貨幣政策的傳導在時間上難以把握,傳導過程的易變性較高,給貨幣政策效果的判定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面對網絡金融迅速發展的態勢、可能產生和深刻影響經及我國網絡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金融部門應該采取積極的監管對策,在引導網絡金融健康發展的同時,改革監管體制,加強對網絡金融的監管。
(1)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監管方式。金融監管部門應動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一套完整的網絡金融業務審批和監管機制,成立專門機松對網絡金融機構的設立、管理、具體業務及硬件和軟件系統的開發應用等進行研究,為網絡金融的發展提供技術服務、支持的指導,并利用網絡等先進技術進行非現場監管,確保金融監管手段能夠適應網絡金融的發展。
(2)加快網絡金融立法,改進金融運行規則。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在“保護競爭、促進效率”的前提下,盡快就網絡金融的市場準入、安全認證、技術標準、控制權的法律責任等保護措施和爭端解決的適用程序等問題加以立法制定或完善各類有關網絡金融和在線支付的操作標準及法律規范。
(3)改革“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管理體制。由于網絡金融擴大了競爭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這種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可能會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提供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而打破行業的劃分界限。網絡金融能夠融合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業務,提供全能型的金融服務,促使金融業務日益多樣鏹、混業化。這與當前我國實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原則存在著較為激烈的沖突。
(4)研究網絡金融風險的形式和特征。加強對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由于網絡金融業務的間接性和服務載體的虛擬性,增大了產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性,需要建立一種依托于安全認證和保密措施的新型信用關系,而其普遍性與連動性的特征,則有可能導致金融風險更激烈的連鎖反應。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監管方式加以改革,通過加強金融監管信息化、網絡化的步伐,根據網絡金融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對提供網絡金融服務的各類機構實施有效監管。
[1] 段曉樂.關于中央銀行職能研究的文獻綜述[J].時代金融,2014(20)
[2] 石樂.中央銀行職能與我國金融穩定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2010(15)
[3] 劉麗巍.金融創新視角下的中央銀行職能變革[J].財經問題研究,2009(04)
[4] 劉俊奇,陳冉.歐美網絡金融監管模式的借鑒與啟示[J].社會科學輯刊,2008(01)
[5] 周科.淺析網絡金融[J].新西部(下半月),2008(03)
[6] 楊力.試論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網絡金融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7(03)
張小蘭(1975.05-),女,江蘇海安人,畢業于武漢工業學院,本科,經濟師,主要從事學校財務工作。
F830. 31
A
1671-1602(2016)22-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