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秀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
山東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與創新研究
王文秀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體制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農業、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呈現出總體服務不足、貸款資金不充裕、農民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態勢,具體表現在金融網點少、服務空白點多、金融服務品種少等諸多方面,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農村金融;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社會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0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更加健全。《方案》要求堅持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準入和差異化監管制度,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鼓勵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可以給農業發展帶來新契機。“兩權”可以抵押貸款意味著農民的財產收入將增加,融資能力更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激發出來。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可以從調整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建設農村社會信用體系、推進農村融資擔保體系、完善農村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等多個方面入手。新常態下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問題由此提出。
2.1 農業的經濟基礎地位需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需要農村金融的支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逐漸形成了各種產業,農業始終處于基礎地位。如果政府提供的農村公共產品嚴重不足,就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金融服務必須大力支持農業,農業生產進入新階段后,農業生產面對的是國際化競爭,更不可放松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作為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我國現階段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較低,大宗農產品的競爭力不強,需要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保護。
2.2 山東省省情需要研究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與創新
山東省作為我國東部地區大省份,其現代化進程舉世矚目。山東省的現代化離不開山東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研究山東省農村建設中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與創新問題,并探索建立一種有利于山東省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功能完備、創新有效的金融服務模式,對促進山東省經濟增長,推動山東省現代化進程意義深遠。
3.1 農村金融市場及其供求關系研究
國外學者從各個不同角度研究了農村金融市場及金融供給和需求,較新的研究有:美國學者 Paul.N.Ellinger和 DavidL.Neff(1993)運用兩種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影響金融市場效率的七個因素進行了分析。Mire Devaney 和 Bill Weber(1995)通過評估一個農村銀行結構的動態模型,測試了美國的農村銀行業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農村的銀行政策必須持續地促進現行的和潛在的競爭。Mark Drabenstott和 Larry Meeker(1997)分析了資本在農業經濟中所起的作用,總結了美國農村金融需求的三個特點,指出了美國農村資本市場存在的缺陷,并從三方面提出如何發展農村資本市場以擴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即擴大社區銀行的可貸資金;發展農村二級市場;開發農村股票資本市場。
3.2 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及供給主體的研究
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三種金融形式構成,即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歐洲對合作金融的研究較早,至今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從二戰后至 20 世紀 60年代,西方流行的合作金融理論主要有:市場型合作金融理論、傳統型合作金融理論以及整合型合作金融理論。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合作金融體系的社會性質(互助合作)逐步消淡化,市場型合作金融理論成為目前合作金融理論發展的趨勢。近年來,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研究已突破了合作金融的范圍,學者們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農村商業性金融以及各種非正式金融組織。
3.3 農村金融體系國內研究現狀
一是農村金融存在“市場失靈”和“負外部性”,非正規金融機構優勢明顯。諸多學者研究認為,盡管我國已建立起成熟的城市工商金融體系,但這一體系卻無法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農村地區。
二是“金融抑制”普遍存在,金融機構相對匱乏。魯靖(2007)對我國農村金融抑制的表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農村金融資源凈流出、民間金融管制、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等嚴重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
三是非正規金融機構缺乏監管。王曙光,趙冬青、李子奈等(2009)通過對2006-2007年對中國西部和中部12省區的農戶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在農村存貸市場的地位不對等,農戶的借貸具有普遍性,農戶貸款的生產性原因和非生產性原因并重,政府的作用是建立合適的政策環境、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以及監管框架。
四是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農村地區金融供求長期處于失衡的狀態。汗靜(2010)深入的考察了我國農村地區的信貸規模總量、信貸用調結構、信貸額度機構和信貸期限結構四個方面,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農村金融整體供求處于失衡狀態,并指出失衡不僅影響“三農”問題的解決而且制約農村金融的發展和財政支農的作用,加劇城鄉發展的不均衡
[1] 官兵.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解釋[J].農業經濟問題,2015(10).
[2] 中國人LC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0[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王文秀(1988.05-),女,漢族,山東沾化人,本科,山東理工大學,研究方向:金融管理與農村金融。
F832.1
A
1671-1602(2016)22-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