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杰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
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研究
楊偉杰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近年來,在中央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及遼寧省委、省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進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本文通過對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的現狀及發展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對沈陽經濟區一體化的發展有所裨益。
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同城化;區域經濟
沈陽經濟區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是東北和環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和阜新八城市,是遼寧省乃至東北地區最大和發展程度最高的核心經濟區。為了構筑國際大沈陽都市區,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完善創新體系,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對外開放水平,沈陽經濟區已經構筑“一核、五帶、十群”的區域產業空間發展格局?!?一核 ”即建設沈陽特大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沈陽的核心帶動和輻射作用,提升沈陽區域中心城市地位,打造東北亞國際中心城市?!?五帶 ”即打造沈陽-撫順、沈陽-本溪、沈陽-遼陽-鞍山-營口、沈陽-阜新、沈陽-鐵嶺五條城際連接帶,全面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形成若干經濟新區,推進八城市一體化發展?!?十群 ”即以五條城際連接帶為載體,打造沈陽鐵西裝備制造、鞍山達道灣鋼鐵深加工、撫順新型材料、本溪生物醫藥、鐵嶺專用車改裝等十個主業突出、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產業聚集的重點產業集群。沈陽經濟區還將大幅提升遼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力地促進遼寧的體制機制創新,給沈陽乃至東三省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沈陽經濟區各大城市間的合作日益密切,合作機制日益成熟,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
2.1 思想觀念陳舊,行政體制模式落后
沈陽經濟區是計劃經濟體制打造的,而遼寧是全國最后一個退出計劃經濟體制的省份,這就導致沈陽經濟區的發展難免帶有計劃經濟色彩。長期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一直停滯于計劃經濟時期,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從而導致民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難以激發市場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沈陽經濟區的國有經濟在表面上好像進入了市場,但由于體制及相關聯的傳統觀念思維定勢帶有很強的慣性和剛性,在深層次的產權、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等重要生產要素上,依然和計劃經濟時期保持一致,因此,各要素在市場中流動受阻,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體制壁壘和行政分割一直是沈陽經濟區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2.2 中心城市輻射能力不強
沈陽作為沈陽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由于自身實力有限,積聚和輻射功能不完善,對周邊城市的服務功能、輻射功能、集聚功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難以起到帶頭作用。在沈陽經濟區,沈陽商貿雖然相對發達,但是服務周邊城市群的市場體系卻不健全,難以形成相關聯的一體化,更別說形成一種集團優勢。此外,沈陽周邊城市群不能從中心城市獲得發展所需的資本,人才,信息等,沈陽作為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難以形成。這就導致了沈陽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遲緩,從而導致整個經濟區的資源配置的水平和效率低下,產業優勢也無法有效的轉化為市場優勢。充分發揮沈陽作為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帶動周邊城市群發展,才能有效發揮市場作用,激活市場活力,避免資源浪費。
2.3 產業結構失衡,產業集群規模過小
從沈陽經濟區的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產業集群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集群規模過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工業體系內部,仍是重工業比重大、輕工業比重小,輕重工業產值比例達 1∶4;二是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大,資源型城市面臨轉型問題;三是從第三產業看,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小,金融、物流、服務業、科技產業等對產業發展起促進作用的行業發展程度低,割裂的行政區劃,嚴重的地區封鎖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了經濟區的產業集群化發展。
為了全面推進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政府不僅要確立企業發展的主體地位,還要積極對企業進行引導、規劃和扶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機遇。因此有必要針對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
3.1 加快體制創新,推進同城化
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沈陽經濟區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明確發展目標,以沈陽為中心,和周邊七城市實現同城化、一體化,建設一個在國內外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的城市群。同時努力打破行政壁壘,在市場、生產要素、人力資源、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充分發揮沈陽經濟區城市化率較高、大中城市密集的優勢,堅持一體化、同城化、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新城新市鎮的規劃和建設。要把沈撫同城化作為沈陽經濟區的突破口,兩個市進一步緊密加強工作聯系和協調,切實取得成效,為下一步的同城化奠定基礎和信心。
3.2 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是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這種功能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等多個方面,是一種更加高級的城市形態。沈陽作為國家特大型城市和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科技、創新中心,當前正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進一步增強帶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沈陽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產品供銷、交通運輸、金融信息、倉儲在內的綜合性很強的功能,對周邊城市群間相互作用以及聯動發展實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通過協調性規劃、資金的跨地區調配來控制、協調、監督區域系統的經濟運行。
3.3 發展產業集群戰略
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促進交易成本的降低,促進規模經濟的形成,并提高區域之間的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從產業合理布局的角度看,沈陽經濟區作為具有主導產業特征和完整工業化體系及國民經濟體系的板塊,應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重塑沈陽經濟區主導產業的新優勢,并建立新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及國民經濟體系,加快向新經濟的轉型。制定產業集群發展戰略,需要在經濟區域內共同建立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政策環境,制定統一的政策法規,盡力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業壟斷行為。清理現行經濟政策及相關法規,取消各地對人才、資本、資源流動的限制和歧視性政策。在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不僅要放手讓產業發展,更要加以引導、扶持和促進。切實發揮政府的規劃和引導作用,是保證產業集群順利發展的關鍵。
[1]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設立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N].時代商報,2010-04-10
[2] 趙瑩.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個案發展—以沈陽經濟區為例.經濟縱橫,2010第七期.
[3] 梁啟東.沈陽經濟區的戰略定位、目標模式與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輯刊.2008.(6):120
[4] 譚嘯.沈陽經濟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農業經濟,2011(11)
[5] 吳超.沈陽經濟區在遼寧省域陸海統籌開發一體化中的產業示范效應研究.區域經濟評論,2013(05)
[6] 邵桂花.東北振興與加快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建設.沈陽干部學刊,2005(8)
[7] 張英杰.沈陽經濟區的形成、演變及發展策略探討.經濟論壇,2011(3)
[8] 張妍.產業集群發展是沈陽經濟區一體化的關鍵.經濟研究導論,2011
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研究,編號:L13BJY027
楊偉杰(1989.4-),男,漢族,河南焦作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政府經濟學。
F129.9
A
1671-1602(2016)22-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