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緒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
新型城鎮化對我國宏觀經濟結構的影響分析
戴國緒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我國城鎮化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探索我國新型城鎮化理論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本文試圖從宏觀經濟結構的角度分別探索新型城鎮化對區域協調、產業升級、消費結構轉變等方面的影響,進而得出在新形勢下各地區政府部門應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推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產業升級;繳費結構
城鎮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伴隨過程,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任何歷史時期、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都與城鎮化率有一定的相關性。我國自實施新型城鎮化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是伴隨著城鎮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本文通過對大量有關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關系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發現新型城鎮化與宏觀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大致符合正相關,因此,鑒于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具有推進作用的客觀經濟規律,本文主要從宏觀角度闡述自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來,我國總體經濟結構以及經濟部門內部結構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即分別從消費、工業化、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角度對新型城鎮化戰略作用于我國各經濟方面的影響結果和實現途徑做以系統闡述,為后續有關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由中央于2007年4月份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對傳統城鎮化的轉型要求提出的,自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來的幾年間,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總體經濟結構和部門內部經濟結構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謂“新型城鎮化”,是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城鎮化”而言的,雖然都是從“廣度”上強調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化過程,但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著眼于“人的城鎮化”而非僅僅是人口和土地的城鎮化,因而更加注重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的提升轉變,從而更加強調這種轉化的“深度”。新型城鎮化的“新”,就在于它不是單一的經濟進程,而是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性進程。綜合分析,新型城鎮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3.1 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眾多文獻研究表明,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有效地協調了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以及各省份內部的經濟協調發展。如鄭鑫(2014)指出,自實行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來,我國城鎮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城鎮經濟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但農村經濟并沒有因此而產生影響,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反而逐步弱化,新型城鎮經濟開始帶動農村經濟,城鎮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度不斷提高;鄭繼承(2015)通過對云南省滇東、滇西、滇南等地區的研究表明,云南省新型城鎮化能夠帶動內部區域的經濟一體化,進而有效地減少本省失業人口,拉動內需并促進云南省的經濟增長;王星穎通過對我國總體區域經濟增長現狀的研究,提出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應側重于深化體制改革、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城鎮發展規劃,促進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區之間以及各地區內部經濟發展常常不平衡,因此,各地區在實施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選擇不同的城鎮化道路及其實現路徑來協調區域間的經濟平衡。
3.2 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幾乎所有學者的研究都表明:提升新型城鎮化的質量有利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增加就業吸納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從而對優化產業結構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如蔣勇、楊巧(2015)通過VAR模型得出我國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存在單項因果關系,即新型城鎮化通過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提出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拉動內需和促進產業轉型;陳思宇(2015)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二者之間的內在機理:即新型城鎮化通過促進要素流動、改變市場需求和提供空間環境三個方面作用于產業結構升級;而產業結構升級則通過提供發展動力、改變就業結構、優化城鎮功能三個方面作用于城鎮化。高峰(2014)指出,在新型城鎮化發展初期,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開始更多地要求產業結構高度化等因素來實現生產要素的升級;伍焓熙通過研究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數據發現:新型城鎮化通過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正向推動三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沈正平指出,產業結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存在互促互動的關聯機制: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轉型發展和質量提高; 另一方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又有利于拉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并促進產業合理布局。由以上綜述可以看出,盡管不同學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存在著差異,但總體來說他們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即在新型城鎮進程中,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投資結構、消費方式和人居環境等方面改善,一方面帶來更大更多的生產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要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即要求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轉化,這既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鎮功能更新完善、城鎮化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
3.3 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發展往往會存在著不協調、不一致的現象。如果以工業化水平為基準,則可以把城鎮化水平的超前或滯后,稱之為城鎮化偏離; 如果以城鎮化水平為基準,則可以把工業化水平的超前或滯后,稱之為工業化偏離。新型城鎮化的提出正是要解決二者的不協調、不一致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均有著各自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工業化水平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影響要大一些,而城鎮化進程則受到戶籍和社會保障等制度的影響要大一些。工業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會加大對勞動力的需求,此時如果城鎮化進程緩慢,工業的發展就會因無法獲得足夠的勞動力而受到影響; 反之,如果城鎮化速度較快,而工業發展緩慢,則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就會使得城市出現犯罪率上升、貧困現象加重等問題,進而影響城鎮化質量。如段祿峰和張沛(2009)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自2003年后,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趨勢逐步增大,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受自然基礎和政策因素影響,各個地區又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其中東中部地區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東北地區城鎮化超前于工業化,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不高,但卻與工業化發展最為協調。因此他們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和工業化的轉型,并且不同地區應實施不同的政策來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李剛(2013)提出,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由于二者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二者的協調發展就會存在著摩擦成本和為了消除二者之間的不協調而形成的協調成本,導致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所需的時間與完全競爭條件相比會更長,成本也會更高。因而他提出要轉變現代工業發展模式和城鎮化路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擴大城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度;王昕通過對四川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互動研究得出四川省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發展,并提出推動城鄉一體化等措施來提高二者的協調程度,進而拉動省內經濟增長。綜合以上文獻論述的內容,筆者認為,在統籌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政策啟示:第一,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擴大城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度;第二,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各自獨立發展會造成二者之間的偏離,所以要統籌產業發展規劃和城鎮布局,降低二者之間的摩擦成本和協調成本,這樣既能提高二者之間的協調度,又能提升二者間的協調效率;第三,在提升農業勞動力生產率和完善城市社會保障的同時,也應該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構筑一條順暢通道。
3.4 新型城鎮化與消費結構轉變
多數學者認為,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不斷提升,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漸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醫療保健、住宅、娛樂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斷上升,導致消費結構由 “溫飽型”向 “享受型”和 “發展型”轉變。這說明新型城鎮化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收入效應的作用下,居民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結構層次也隨之提升。如潘龍(2014)認為,中國經濟目前處在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新型城鎮化將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具體而言,主要是通過新型城鎮化假設、加快小城鎮建設等來提高居民收入以促進居民消費增長;俞月沁(2014)從城市規模和空間布局的視覺出發,通過比較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及東部、中西部城鎮化水平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以此討論基于對消費水平、經濟增長貢獻而言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控制以及倡導中小城市為重心的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戰略是否合理、有效;李通屏等人(2013)以中國人口普查資料為基礎,利用全國各省份城鎮化和消費方面的相關數據,分析新型城鎮化對消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在考慮城鄉收入差距并把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鎮化水平的乘積作為一個獨立變量的情況下,城鎮化對最終消費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響,而且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鄉差距的共同作用對消費率的影響為負。并且認為實施新型城鎮化,必須改變傳統的城鎮化推進模式,著力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努力實現新型城鎮化和擴大消費的良性互動。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對于我國經濟的影響作用已不再僅僅表現在投資、產業結構、工業現代化等方面,它直接而有力地作用到影響經濟增長的消費層面。盡管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新型城鎮化對消費的影響作用也不盡相同,但新型城鎮化進程對經濟轉型、擴大內需、增加消費等目標起到的關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通過對眾多有關新型城鎮化與我國宏觀經濟結構關系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分門別類的得出了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型工業化以及消費結構轉變之間的相互關系。由分析可知,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區,新型城鎮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從整個宏觀布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新型城鎮化對我國宏觀經濟結構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正向的影響,進而帶動了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也處于“十三五”戰略規劃的重要時期,如何正確地利用新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產生的正向推動作用對于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來說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決策者對于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及其經濟效應能夠正確地把握,并能根據地域差異和時空變化因地制宜地實施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1] 李宏偉,呂鑫蕊.論新型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區域經濟,2014.(5):111-112
[2] 伍焓熙.新型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分析[D].重慶大學,2015
[3] 李 剛,魏佩瑤.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關系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5):72-79
[4] 石 凱,聶 麗.城鎮化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J].城市問題,2014.(6):87-93
戴國緒,男,漢族,江蘇鎮江,云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碩士,國民經濟學。
F205
A
1671-1602(2016)22-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