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麒豐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
城鎮化進程中人口變遷與糧食安全研究
張麒豐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目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人口問題。并且,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業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趨突出,由于農村人口變遷,越來越多的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在農村。農業人口中大多以婦女為勞動力以及農業人口的老齡化是否會影響農業生產,是否會對國家的糧食安全產生威脅,也成為了我國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糧食安全;老齡化;農業勞動力;城鎮化;農業生產
1問題的提出
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推行城鎮化以后,進程也是越來越快,同時城鎮化的水平也得到了穩步提升。在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的背景下,切實保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是我國新常態下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實施的城鎮化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兩者相互促進同時又存在競爭,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以及我國糧食安全所受到的影響,對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
2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變遷
2.1自然結構變遷
(1)轉移階段。30年來中國農民的人口遷移呈現過3次浪潮,第一次是離開土地但不離開家鄉,進入工廠但不進城市,農民大多選擇進入當地的鄉鎮企業就業。第二次是離開了土地同時也離開家鄉,進入工廠同樣也進入城市,這種流動是一種暫居于城市的轉移。第三次則是全家進行遷移,采取長期居住的方式。
在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大致有三個時期和方式: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就地轉移為主;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2年:異地轉移為主;人口流動的轉變于2003年有了變化:流動的主體開始轉變,舉家遷移變多,出現了少量的回流現象。
(2)轉移性別變化。從流動人口性別構成來看,男性流動人口在總流動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就前些年的流動比數據來看,1996年為0.98,2008年上升到1.03。根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數據表明,我國流動的人口開始多以男性為主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的加入比例大大增加,目前的性別比是1.02。
(3)轉移年齡變化。80后的農村勞動力成為一個新的流動主體。中國流動人口報告指出:約有1億左右的80后農民工成為了勞動人口主體。現在,大量的80后農民工是人口流動的主力軍,并且表達出很愿意居住于城市。
2.2社會結構變遷
我國的農民工轉變方式有三種,由半農半工轉變為完全非農;由城鄉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由謀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轉變;對于我國的城鄉轉移人口導致社會的結構變遷從以下幾點分析:
(1)流向變動。發達的沿海地區已經不再受農民工的青睞,中西部地區的二線城市成為了農民工的主要流動目的地。從近幾年來看,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已經開始出現了雙向的流動趨勢,農民工具備了技術、資金和項目等方面的特長,開始回到家鄉進行自主創業。總體來說,由于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應該是回流現象的主要因素,但是數量并不多。
(2)家庭式遷移。目前,家庭式的遷移成為了人口流動的新趨勢,家庭式遷移有效的促進了我國城鎮化健康有效的發展。這種遷移方式人群多是婦女、老人和孩子。
3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及糧食安全問題
“自給自足”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但是隨著持續的市場化,農業生產也越發專業化,這樣會不同程度上打破自給自足的傳統,怎么讓龐大的留守人群吃飽飯成為了政府一個難題。
農民一方面要自己生產糧食,另一方面還要為國家提供糧食。從理論上講,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將會導致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因為土地將會集中在最具有生產效率的農民手中,會加快農業的規模化以及現代化進程,但是由于土地產權等諸多問題和制度的制約,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還是以家庭式生產為主。隨著勞動力的流失,農業生產的重任落到了婦女、老人甚至兒童的身上,這些人群不懂現代農業技術,無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將阻礙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其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當農民無法進行農業生產時,我國的耕地將由誰來耕作。通過資料查得我國每年約有200萬公頃的耕地被荒廢,在個別地區荒廢的農田土地可以占到耕地的10%。
4研究建議
4.1保護糧食生產用地,提高耕地質量。土地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基本條件,保護糧食生產用地是根本。對城鎮化進程中建設用地加強規范,嚴格控制侵占耕地的行為,不斷優化耕地利用結構,因地制宜,不同的農業,土地條件作出適宜的耕地結構,農業品種,同時合理利用土地,大力推行集約化土地經營,優化土地的流轉機制。對水資源的保護也是必不可少,嚴謹污染水資源,確保水資源的農業灌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政府應加大宣傳培養懂技術懂科學的農民,或者培養農業推廣高技術人才到農村實地引導農民,農民應合理使用化學肥料,減少污染,保護耕地質量。
4.2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保障體系。近些年,“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全國所關注的重大問題,但是農業是弱質產業,這就導致糧食問題具有弱質性。所以這就需要政府制定長期、穩定堅實的政策加以保障。推進農業供水很工程的改造,加大力度對低產農田整治,提高農田利用效率。同時,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所以政府應該投入資金在加強農業氣象監測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其次,落實糧食補貼以及相應的鼓勵政策。近些年來,我們國家雖然取消“四稅”實施“四補貼”,支農惠農力度前所未有的加大,但是這些政策在實施和落實在農民手中的實惠任然差強人意;最后政府應該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糧食儲存如倉庫,物流配送,批發市場等這一體系圍繞糧食生產加工提供資金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占倉.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困惑與創新方向[J].管理學刊,2014(1):27-33.
[2]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48-54.
[3]田東林.從城鎮化看云南糧食安全[J].中國城市經濟,2011(1):263-266.
作者簡介:張麒豐(1991.5-),男,漢族,內蒙古包頭市,西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