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華,周申立,郭穎
(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地理答題思維方式的轉變
李育華,周申立,郭穎
(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命題的特點側重于考查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需要學生具備從繁瑣的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而不同于之前的死記硬背。然而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在繁瑣的材料中找信息,這就導致了學生讀不懂題。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需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轉變自己的答題思維方式,以適應千變萬化的題目。
關鍵詞:新課程;建構主義;地理答題思維方式;轉變
1背景
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并且改變了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學生是信息地主要建構者。皮亞杰認為:知識既非來自主體,也非來自客體,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來的。一方面,新經驗要獲得意義需要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從而融會到原有的經驗結構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經驗的進入,又會使原有的經驗發生一定的改變,即原有的經驗發生順應。這就是雙向的建構過程。維果茨基認為:高級心理機能來自外部動作的內化,這種內化不僅通過教學,也通過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另外,內在的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于客觀。[1]
2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接受信息時,對信息本身的認知、理解和尋找對策等心理活動都需要利用人腦的工作記憶,而這些工作記憶量有限,如果同時從事多項活動,則存在資源分配的問題,此多彼少,總量不變。[2]
地理試題的命制具有大量的圖表。學生需要從繁瑣的數據和地圖中去尋找要素之間的聯系,建構解題需要的信息。索然無味的數據和黑白的地圖顯然是枯燥的。這就導致了學生讀不懂數據和地圖,提取不出有用的信息。學生的思維需要進行轉換,那么又應該如何轉換呢?
3思維轉換是關鍵
新課改要求學生不僅對地理基礎知識要識記掌握,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學會分析歸納問題,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引領下,運用新的思維方法來解決地理問題。
3.1關鍵詞閱讀法:抓住題干關鍵詞,無論題干多復雜的地理試題,我們只需要抓住關鍵詞,將無用的信息去除掉,使題干簡單化,一目了然。
圖1所示區域受西風影響,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讀圖回答7—8題。(2014·四川卷)
7.圖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解析:第7題選C。此題應抓住的關鍵詞是:“西風”。這是一幅等高線密集的地圖。而設問卻和降水有關。這就需要學生將關于等高線的思維轉移到降水這個關鍵點上去,建構出等高線與降水之間的聯系。由地形和降水的可以聯想到關于地形雨的知識。第一句話:“受西風影響”就已經揭示了①和③才是迎風坡。然而③的地形抬升作用更加明顯,所以選C。
3.2歸納式閱讀法[3]: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法閱讀地理題。學生在面臨問題的時候應該仔細閱讀地理題干,理出題干層次,提煉出解題需要的核心要點。將題干精煉化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獼猴桃原產于我國,新西蘭引入栽培,將改良后的優良品種稱“奇異呆”奇異果生長怕早、怕風,宜栽植于濕潤、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蘭的奇異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島普倫蒂灣沿岸地區,鮮果主要出口到歐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國已引種奇異采,并建立了加工企業。(2015·四川卷)
材料二新西蘭北島圖
(1)分析新西蘭普倫蒂灣沿岸栽植奇異果的有利自然條件。(10 分)
解析:答案:中緯偏低地區,熱量條件較好(2分);沿岸有暖流經過氣候濕潤(2分);西風受地形阻擋,風較小(2分);沿岸平原,地勢低平(2分);河流泥沙淤積,土層疏松深厚(2分)。
從材料一可以歸納出奇異果種植的氣候條件:怕干,怕風;水源條件:濕潤;土壤條件:疏松、深厚;地形:沿岸、避風。這四個條件和傳統的農業自然區位因素一一對應。
3.3“圖轉文”方法:眼花繚亂的圖表會令學生心情煩躁,很難抓住答題的突破口。看懂圖表將其代表的信息轉換成文字信息,答題的思路便一目了然。
圖4 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米的位直與監測起始點的距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讀圖4,完成10- 11題。(2015·新課標全國卷I)
10.1975~2004 年,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是()
A、持續淤積B、先侵蝕、后淤積
C、持續侵蝕D、先淤積、后侵蝕
解析:第10題選D,此題材料是水深2米位置與起始點的距離變化,而設問則是關于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學生必須先將圖表轉化為文字信息,水深2米處的位置變化規律:先增加,后減少。然后轉換思維,水深兩米處越來越遠,說明該點在往河流中心移動,那么原來兩米的位置現在小于了2米,所以被淤積。反之,則發生了侵蝕。所以由圖得出該趨勢是:先淤積后侵蝕。因此D選項正確。
以上三種解答地理試題題的思維方法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而提出來的,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應該積極思考,積極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結論,勤于實踐,勤于動腦。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更加側重于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即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所以轉換學生的答題思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4結論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一是要改變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生必須能夠將陌生的試題與已學的知識點建立聯系,從而得出解題所需要的結論。而這一目標與學生惰性的心理現狀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為學生答題思維的轉換提供條件。例如,課堂上教師應該多提出可供學生共同探討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建構知識,通過原有的知識基礎與新的素材來建構起將自己的想法,再表達出來,解決問題。
學生應該從過去死記硬背的模式中走出來,認識到什么是新課程。學生應該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積極思考,勤于動手,勇于實踐。不斷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建立起新知識與自身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的出新的結論。沉著應對每一種類型的地理試題。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3-94.
[2]張鵬韜.轉變思維“數轉圖” 節省認知促學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 1-2.
[3]苗莉.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有效學習策略[J].科技風,2014,(16): 1-1.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