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娜,林勇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體醫結合”健康促進模式的問題研究
孫文娜,林勇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運用文獻研究、專家咨詢及綜合分析等方法,通過對健康促進模式、“體醫結合”模式的內涵、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分析,探討該模式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以加深人們對該模式的認識,促進其推廣應用。
體醫結合;健康促進;研究
健康促進是指促進人們維護、提高和控制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各自所負的責任,是個人與家庭、社會和國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勵健康行為,增強人們改進、處理自身健康問題的能力。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主要是幫助基本上屬于健康的人們,通過加強維護促進健康行為和改變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中危害健康行為,使人們達到保持并加強健康的目的。
“體醫結合”就是體育和醫學的結合,就是指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
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等眾多知識的集合,體育和醫學緊密結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體醫結合”針對的對象范圍很廣,無論是否已經是疾病或疾病前期亞健康人群,還是健康人群,在進行體育干預的過程中,均可以結合醫療手段的判斷、初篩、過程監督和評價,來達到健康的目的。
3.1 公共服務管理相對混亂
我國一些管理部門由于對公共服務的理念認識不夠統一,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導致在責任劃分、提供服務時表現混亂,常常發生矛盾和爭議。我國許多城市都發生過體育部門、衛生部門或者其他部門在資金投入建設、服務設施項目責任劃撥中發生爭議、體質沖突的情況。
3.2 體育和衛生兩大部門的互動配合積極性不高
我國的體育與衛生兩大部門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兩大部門的互動和協作相對較少。在普通群眾眼里,習慣認為醫療衛生就是防治疾病,體育運動就是鍛煉身體,出運動成績,往往忽略了體育與醫療衛生之間的相關性,“體醫結合”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制約了“體醫結合”相關服務的宣傳和推廣。盡管部分體育和衛生相關組織和機構認識到兩者有必要并且在某些方面能夠相互補充和相互配合,往往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經費支持以及兩者之間聯絡溝通的媒介,無法了解能夠在哪個方面能夠和對方相互配合,同時,兩者由于缺乏共識和必要的中間協調,致使“體醫結合”的實際狀況不盡人意。
3.3 缺乏專業指導人才
由于是以體育為主導的健康模式,體育指導人員往往由于缺乏相關的醫學常識、衛生保健知識,致使在指導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尤其不能有效地針對慢性疾病人群的身體機能狀況、健康水平、服藥情況,有針對性地協助患病人群選擇活動內容、練習時間與強度。由于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往往參與活動的內容、時間和強度都各不相同,許多人因得不到科學方法的指導,只好依靠感覺、經驗或他人意見而從事鍛煉,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另外,由于沒有有效的指導,鍛煉不當導致損傷,反而影響了健康,對體育敬而遠之,進而轉向求助藥物、保健品,甚至懷疑體育鍛煉的作用。可見,提高體育指導科學化水平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4.1 建立衛生和體育部門聯動的“體醫結合”健康管理機制
由于我國衛生與體育兩大部門體制上的各自為政以及條塊管理,本應在健康促進上發揮的“體醫結合”共享和協同作用很難達成。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的管理上應打破體育、醫衛部門管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管理格局,建立“醫體結合”的聯動管理機制,在制定包 括社區服務等各項政策時,由體育和衛生部門共同參與協商,形成具有導向性的指導性意見和政策,為落實“體醫結合”促進健康清除現存于體育、衛生部門之間的體制、制度障礙。
4.2 加強“體醫結合”健康服務的宣傳推廣
“體醫結合”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廣大居民,社區是健康理念傳播和服務提供的主營地,因此,體育和衛生相關各級管理部門應主動尋求兩者的合作和配合,在制定社區服務的相關政策策略時,共同參與、協商,形成具有一定導向性的指導性意見和政策,共同宣傳“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康新理念,促使居民形成主動鍛煉、自覺鍛煉的習慣。定期組織大中型健康保健類公益活動,通過公益促進來推動“體醫結合”服務的健康發展。
4.3 培養“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
“體醫結合”健康體系涉及到醫學、健康管理、運動、營養等多方面知識,主要是由兩大領域的相關元素融合構成,為保證服務質量的落實,必須建立“運動型—中醫型”二位一體人才結構,招募專業人才來組成知識型管理團隊,在人才建設上可與周邊體育、中醫藥院校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合作,引導其開展“體醫”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嘗試與運作,按照相應崗位上的人才需要進行專業建設。在維護大眾健康、預防亞健康、減少疾病、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方面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又能大量招募在校大學生工作實習,緩解就業壓力,同時還可以保證復合型人才供應的高質性、可持續性。
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創造條件,制定相關政策吸 引“體醫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到社區工作和服務。
[1] Tannahill A.What is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 J,1985,44(4):167-168.
[2] Walker SN,Sechrist KR,Pender NJ.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J].Nurs Res,1987,36(2):76-81.
[3] Krauth C,Liersch S,Sterdt E,et al.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the example “fit for pisa”[J].Gesundheitswesen,2013,75(11):742-746.
[4] 趙仙麗,李之俊,吳志坤.構建城市社區“體醫結合”體育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J].體育科研,2011,v.3204:58-63.
[5] 宣海德.我國城市社區體育中“體醫結合”問題的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No.8101:106-108.
孫文娜,女,山東濱州人,江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
R87
A
1671-1602(2016)24-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