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慧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
蒙古族馬文化的發展與保護
劉文慧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摘要: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①,在蒙古族發展的歷史中,馬無論是作為交通工具還是陪伴于人的日常生活,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馬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文化產業大力發展的今天,“馬文化”在文化產業中成為了一個具有價值和意義的發展項目,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
關鍵詞:蒙古族;馬文化;保護
1蒙古族馬文化的歷史沿革
因蒙古族獨特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所以與馬締結了緣分。馬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其他動物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作為戰斗時的伙伴還是日常的交通工具,其作用都是極為重要的。馬的秉性和其特點在草原上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在長期與馬的親密接觸中也學習到了馬身上那種獨特的精神,逐漸地馬從蒙古族的伙伴和工具發展為人們所信仰和崇拜的文化圖騰。
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馬在不同地區的品種也各不相同,在錫林郭勒草原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等,在鄂爾多斯高原有善于行走沙漠的烏審馬。
蒙古族視馬為他們最忠實的伙伴,因為他們對馬有著特殊的情感,所以用它的形象做成了馬頭琴。馬頭琴在蒙古游牧民族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過了樂器本身,它是慶典儀式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文獻記載,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義軍在與敵軍的戰斗中,嘎達梅林被擊中,在敵軍就要追來的千鈞一發之際,嘎達梅林的乘馬咬住他的衣角將他拖到河畔密林中,使他死里逃生逃過一劫;十九世紀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在從外地返回家鄉的途中,不慎落馬昏厥,這時有兩條狼撲過來,尹湛納希的乘馬為了保護主人與兩條狼展開了殊死搏斗,雖然兩條狼輪番進攻,但它仍然寸步不離的保護主人,最終迎來了尹湛納希的家人,也正是因為馬的不離不棄,才使他沒有落入狼口。
2馬文化的開發和保護
如今,馬以及馬元素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個文化領域,有以馬頭琴為代表的樂器,有與馬相關的蒙古族舞蹈,有關于馬的節日習俗還有以馬為形象的文學創作等等,藝術能啟迪智慧,拓寬思維,增長才干②,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③。
那達慕大會,是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為了慶賀牧業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舉辦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盛會,在大會期間,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競技活動和比賽。每逢那達慕,主辦地周邊的蒙古族牧民就會身穿民族盛裝,騎馬或驅車從四面八方趕來享受這節日的氛圍。以前,人們在草原上賽馬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家聚在一起比一比誰的馬跑的快一些,牧民都希望能得到速度快、品質好的優良馬匹,目的是為了在生活中提高效率、節省時間。在今天,這種選馬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北方蒙古族的傳統娛樂競技活動——賽馬。
馬頭琴是一種琴頭以馬首為形象、弓弦是用馬鬃和馬尾制成的拉弦樂器,是適合演奏蒙古族長調最好的樂器,能夠準確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由馬頭琴演奏的名曲有很多,如《萬馬奔騰》、《嘎達梅林》、《走馬》等,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發展與民族文化和精神是息息相關的。2006年,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蒙古族文化中,馬文化就是一種能夠體現民族精神和意志的文化。要使馬文化更好的發展下去,必須走產業化道路。
2.1大力發展馬產業。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市場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以馬文化為依托的馬產業成為弘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手段。“馬產業”主要包括博彩賽馬業、旅游馬業和馬產品開發三方面。在蒙古族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是以旅游馬業和馬產品開發為主。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對于宣傳馬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年六、七月份正值內蒙古草原水草肥美時,來草原上旅游的人非常多,人們除了想要領略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更想了解和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蘊含其中的草原文化,所以我們應該在保護好這些資源的基礎上對之加以合理利用。
2014年底,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在被譽為“中國馬都”的錫林浩特市與當地政府聯手打造出了中國首創大型馬文化全景式綜藝演出——《千古馬頌》。在內蒙,我們利用自己所擁有的馬資源的優勢以及借鑒其他實景演出的經驗打造出了展現自己民族文化的演出。整場演出,看點十足,觀眾頻頻報以熱烈的掌聲。演出展示了人與馬的默契配合,馬對人的忠誠以及人們對馬的敬意,不僅有馬文化還包括蒙古族的音樂、舞蹈、圖騰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全面的向觀眾展示了蒙古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謂是及其成功的一張讓世人了解蒙古族的名片。
其次,應該加強對馬衍生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馬的價值很高,這不僅體現在其作為代步工具上,還體現在它身體的各個部位,馬奶、馬鬃、馬尾都是可以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原料。酸馬奶對一些疾病有顯著療效,比如促消化、治療貧血,是極好的保健奶制品。只要對其加以宣傳,開發市場,必能在人們了解馬文化的同時帶動一定的經濟收益。
2.2建立馬的自然保護區。民族民間文化的保存要通過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只有記載了相關文獻資料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看到活生生的實物,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
應該建立起馬的自然保護區,相當于一個“活的馬博物館”,使更多的人們近距離的觀察馬,比較其體型、毛色等。
2.3當地政府的扶持。當地政府要對該產業進行大力支持,不僅體現在政策上還要體現在財政方面。當地擁有豐富的馬資源,就必須加強相關的周邊建設才能更好的將其發展,這就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投入。
結語
馬文化的發展史投射出蒙古族文化的發展歷程。蒙古馬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必須將馬文化及蒙古馬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保護和傳承馬文化是蒙古族人民薪火相傳的使命。
注解:
①蘇和平.藝術學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②冰河,原名蘇和平.青年與藝術審美淺論.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P48-51.
③蘇和平.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5第六期 P87-90.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88-01
作者簡介:劉文慧,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