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丹妮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思政部,吉林 吉林 132101)
?
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吉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探索
石丹妮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思政部,吉林 吉林 132101)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農村人力資源是農業現代化實現的重要因素。針對吉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具體對策。
農業現代化; 農村;人力資源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三農”工作仍然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素有共和國糧倉之美譽,是我國商品糧生產重要基地之一,農業資源豐富,在黨中央一系列惠農、強農、富民政策激勵下,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視察吉林時提出了“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吉林省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和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及時制定了《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明確要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面對新時期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更需要高技能、高素質的農村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更好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積極有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越發成為吉林省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1 農村人力資源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
農村人力資源是指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一定勞動知識和生產生活等技能的人口總和。現代農業發展方式需要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經營管理創新轉變,人力因素不容忽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二戰后,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崛起經驗已證明:如果沒有人力資源開發,就沒有現代農業的碩果和現代工業的富裕。所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并不全是由物質資本或物質資源的多寡來決定,人力資源的多寡更不容忽視。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大,2015年末,全省總人口2753.3萬人中,鄉村人口有1230.4萬人,占總人口數44.69%。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僅需要發揮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量的優勢,還要促進質量、結構趨于合理化,促進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才能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智力支撐,促進實現農業的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經營管理、經濟結構、資源環境現代化,為農業現代化做貢獻。
1.2 農業現代化目標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標準和動力
吉林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要加快推進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發展方式,完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規模效益型現代農業,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和傳統農業不同,發展現代農業給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帶來新的挑戰,需要更多高素質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投入。現代農業需要一些掌握完備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生產知識和新型農產品開發技術以及熟練機械化操作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和銷售能力,需要大量愿意扎根農村的農業企業經營者、投資人和管理人。完成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及經營體系建設,是當前緊迫的戰略任務,如何使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生產體系更為穩固、經營體系更具活力,這就對農村人力資源提出更高的標準和需求。促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根據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確立人力資源開發標準,盡快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著力打造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抓住政策支持、創新驅動、全球化、互聯網+、綠色生態等發展機遇,建立合理的培訓機制,吸引更多的農民投入新農村建設,投入農業現代化建設,積極將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生產方式和科學經營理念引入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吉林省積極致力于發展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小康,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通過實施“人才強農”戰略,推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當前吉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盡管存在著國家政策支持、經費保障等很多有利因素,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農村務農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對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阻礙作用
當前吉林省農民平均受教育7年左右,農民識字率超過90%,小學及以下文化的約30%,初中文化的約40%,高中文化的約10%,大專占7%左右,本科不足3%而且是年輕人。伴隨城鎮化發展,勞動力大量轉移,學歷高的年輕人到城里找工作還順利些,很多人受較低的知識文化背景所限,外出就業空間狹窄,一些人只能從事技能低、強度大、環境差、工資低的職業。留在農村的務農人員呈現出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和趨于老齡化,這些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新信息接受能力差,而且大多思想觀念陳舊保守,心理素質脆弱,缺少改革意識,常常按照傳統經驗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不敢冒險嘗試新品種、新技術,排斥現代經營理念和科學管理,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較慢,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2 農民缺少系統的農業生產技能教育,農業相關職業教育和培訓普及率低
由于受基礎教育、道路交通條件等制約,許多農民仍然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按照固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地從事春種秋收的簡單農業生產。盡管近些年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對農民的培訓,但往往實際接受這些專門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很多人沒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或者有的人并沒有認識到接受培訓的益處而拒絕學習,由于缺少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的教育和培訓,農民對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新型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現代信息化農產品銷售手段等無法及時掌握并推廣。相關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發育遲緩、活動次數和規模有限,有的培訓只是極少數人參加,培訓普及率較低。而且,有的培訓機構培訓計劃不科學,培訓教師隊伍不穩定、培訓知識體系老化、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培訓管理不到位,導致難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還不能適應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形勢,不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此類培訓并不能有效提升農民素質。
2.3 農民經營管理知識有限,參與市場經濟能力較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大多數的農民雖然是實際的經營管理者,但沒有接受過或較少接受關于農業和農產品營銷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并不了解農業經營管理的基礎知識,缺少參與現代市場經營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自身適應與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較弱,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不能滿足適應全球化的農業經營的需求,更難以參與國際化競爭。
2.4 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任務艱巨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指明了未來農業規模化生產的大方向,提出要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但很多地方人才流失嚴重,農業技術人才匱乏。大量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或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通過各種途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不愿意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留在農村的多為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從事農業技術研究和農業生產經營的優秀后備力量嚴重缺乏。深化農業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人培育是當前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3.1 創新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边@是中央著眼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推進“三化”同步發展的重大部署。吉林省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切實做好農村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對培訓工作加大領導力度,建立長效培訓制度,創新培訓機制,保證對農民教育培訓的經?;?、制度化。政府提供必要的培訓設施建設、資金保障,選聘優秀專家,組織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吉林省2014年開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到2015年,全省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共172個、省級實訓基地20個,示范縣增至29個,2015年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470人。學員們通過培訓拓寬視野,更新觀念,掌握技術,提升技能,綜合素質和從業技能顯著提高。
3.2 重點選拔,積極培養農村發展建設帶頭人和中堅力量
吉林省率先實現現代化,需要培養好的帶頭人,選出好的農村干部,建立好的領導班子,才能帶出好的隊伍。帶頭人的文化素質要較高,思路開闊,市場意識和自主能力強,能夠起到外接廣闊市場、內聯千家萬戶的橋梁作用。根據實際需要,政府可以從其他較發達地方選派優秀的干部去相對落后的鄉村掛職或兼職。鼓勵和選派公務員或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支教、支農,為農村輸送一大批高素質人才,進一步改善農村人才隊伍結構,為新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增添新的血液。探索建立農村后備干部選拔培養的長效機制。2015年,全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不少于1.3萬人,現代青年農場主800人,體現出對培育帶頭人的重視。
3.3 堅持以人為本,激勵農民積極發揮的主體作用
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農民也是農業現代化直接的建設者和受益者。新農村建設和實現農業現代化,呼喚新型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主人翁作用。同時政府對農民工、退役士兵、中等學校和高等院校畢業生、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開展創業創新給予政策支持。我們要把培育新型農民和發揮其主體作用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加強領導,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貫穿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總之,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要進一步搶抓機遇,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指導思想,積極投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為全面小康的實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1] 張軍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2] 張玲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業教育[J].理論研究,2003(1).
[3] 陳紹輝,陳楠,楊希燕.吉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分析[J].商業研究,2005(24).
[4] 耿婷婷.高等教育通向農村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1(11)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儲備基金項目“吉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吉農院合字[2012]第504號)
石丹妮(1972-),女,漢族,吉林乾安人,副教授,法學碩士,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F304.6
A
1671-1602(2016)22-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