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擇偶觀之門當戶對的演變過程
董鑫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
擇偶,是一種異性間的人際選擇。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種期望模式去尋求、選擇愛人。這種期望模式亦即我們平常所講的擇偶標準,是戀愛的出發點和決定因素。它不僅直接影響著婚姻關系的狀況,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現實社會價值觀念的一個縮影。
自古以來,婚姻就不是一種純粹的個體行為,它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們在締結婚姻時,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屬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會屬性的影響。婚姻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們締結婚姻時要考慮對方的身體、相貌等條件:婚姻的社會屬性則決定了人們締結婚姻要考慮政治、階級、經濟、宗教、道德等因素。傳統社會的人們根據婚姻的社會屬性形成了“門當戶對”的婚姻締結規則,并且對“門戶”的評判標準以政治為中心做了嚴格的規定。現代社會的人們同樣也在遵守這種規則。但其形態卻有很大改變。
“門當戶對”中的門當,原來就是大戶人家門前精雕細刻的兩面石鼓門枕,而在大門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頭雕刻的漆金“壽”字門簪,由于位于門戶之上,且為雙數,有的是一對兩個,有的是兩對四個,所以稱為戶對。舊時大戶人家財不外露,很難打聽家庭情況,兩家兒女定親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對方家的門前看一看,通過“門當”上雕刻的紋飾來了解對方家庭所從事的行當,如果石鼓鐫刻花卉圖案,表明該宅第為經商世家;如果石鼓為素面無花卉圖案。則為官宦府第。由此。“門當戶對”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觀條件并延襲至今。
從“門當”、“戶對”最初的含義來看,它就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和家境的重要標志,因而門當戶對的規則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婚姻男女雙方必須具有相當的身份地位和經濟財富。盡管現代社會提倡的自由締結的契約婚姻較之封建社會的等級婚姻、包辦婚姻是一種進步。但即使如此,“婚姻仍然是階級的婚姻”,只不過在階級內部“承認當事者享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因此,門當戶對婚姻的實質是一種階層內婚姻,“是由雙方的階級地位來決定,并因此問題而權衡利害的婚姻。”
傳統中國的擇偶標準傳統的中國家庭比較注重婚姻的穩定,強調從一而終,白頭偕老。在婚姻問題上,無論男女都極其慎重,認為婚姻幸福與否的關鍵在于擇偶是否得當。無規則和無差異地選擇配偶的社會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社會都存在關于誰同誰結婚的規范體系和具體規則。中國封建社會婚姻的基本形式和規則就是門當戶對。民間社會之所以在歷史的變遷中深受此項規則的影響,主要原因是由于統治集團長期實施和倡導的結果。而被統治階級除了生子繼嗣、傳宗接代外,更重要的是過安穩的日子,他們無心且不愿高攀豪門貴族。作為一種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習慣,門當戶對的規則在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還被普遍遵守著。由于生產力極其落后,經濟力量十分薄弱,婚姻當事人選擇配偶時不得不重視婚后的家庭生活是否穩定和有保障,正是傳統習慣的巨大作用與現實生活的需要發生“共振”,才使門當戶對的擇偶規則得以遵守和延續。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是一個以政治分層為主的階級社會。階級符號成為識別人們現實社會地位的明顯而重要的標志。同時與個人前途聯系在一起。社會的主導性因素是政治,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方式也受到政治性因素的影響,如政治出身、政治表現、政治面目等。而改革開放后,我國執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社會進入到轉型加速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從社會中獲取的機會和資源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得經濟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成為催生、引發階層分化的主要力量。經濟收入正逐漸成為社會分層的中軸。由于市場機制運作中的利益獲取和財富擁有已經不再依賴于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等外在條件,而更多地與學歷、職業、能力、膽識等個人素質條件相聯系。因此,這些因素對擇偶標準的確定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表現為對職業、收入、住房、財產等物質條件的重視程度和期望值大幅上升。與此同時,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婚姻開始追求質量的提高,在擇偶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人本”精神,越來越多注重人的情感、品質及能力。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擇偶更注重經濟利益,同時由于擇偶標準遠離政治,淡化了非個人因素,其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復歸。青年人擇偶時比以往更加注重興趣、愛好的投和、性格脾氣的互補以及溫柔體貼等內在素質和個性魅力。
“門當戶對”規則至今仍廣泛影響著中國人的擇偶婚配。建國后理論界曾一度簡單斥之為封建社會的婚姻規則而加以批判,似乎一講門當戶對就是搞封建社會的一套。實際上,門當戶對與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不可分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內容,其作用和影響也是既有消極的,又有積極的方面。
從理論上講,所謂“門當戶對”是指男女雙方在擇偶時要相互考慮對方家庭財產的多寡和門第的高低與自己是否相當,以及社會地位、社會聲望是否適合等等。從歷史上看,門當戶對古已有之,是統治階級為保持自己家族或家庭的血統地位而實行階級內婚制的結果。解放后,城市中“封建的‘門當戶對’已不盛行,但其殘余還客觀存在著,大多數人的婚姻都是有條件的婚姻,不僅條件相同或相當的人容易結為配偶,而且‘異質互補’的現象也是十分普遍的”;現代社會“門當戶對”的內涵更為廣泛,更多的人都傾向于同經濟條件相似、社會階層相同、文化背景相似、志趣愛好相近的人聯姻。也正是因為彼此興趣、愛好、品德、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大體相似,愛情之花才容易盛開。那種只要一見鐘情,就能情投意合、喜結連理的理想婚姻已經不起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實生活的考驗,因此男女雙方都開始重視婚姻契約、權益、物質條件及各種實際問題。
綜上所述,“門當戶對”規則根植于現實社會的物質基礎和生活實踐,當今時代仍有其存在的土壤和依據,我們不應當對這一擇偶取向做簡單的價值判斷。遵循“門當戶對”規則對婚姻生活有重大影響。從消極方面看,封建社會的門當戶對把當事人的婚姻變成當事人家庭之間的權益交換,可能違背男女雙方的意愿,忽視了當事人自身條件在擇偶中的重要作用;現時代的門當戶對則是對男女雙方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充分考慮和權衡,但過分追求這種“門當戶對”會使人們在締結婚姻中互相攀比,促使婚姻更加世俗化,而且這還是導致部分大齡青年(特別是高學歷的大齡女青年)擇偶困難的原因之一。從積極方面看,最突出的就是它對維持婚姻的穩定和家庭的和睦有一定的作用。同一層次的人結合,除經濟條件外,成長的家庭背景、擁有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識、審美情趣等都基本相近,因此在婚后生活中容易彼此適應、互相調適,有利于家庭的和諧、穩定。
董鑫(1990.06-),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研究生在讀,聊城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C913
A
1671-1602(2016)2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