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楊菲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游戲與音樂教學的優化結合研究
王亞男,楊菲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促使幼兒能順應自然發展。教學促進幼兒的發展,使幼兒的發展符合社會要求的軌道。本文從我國音樂教育中,游戲與教學的結合關系進行分析,合理分配游戲與教學的比例進行結合,使得游戲與教學達成最優化結合,使幼兒教育活動更易展開和有效性更高。
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游戲;游戲與教學優化結合
游戲強調順應幼兒的發展,教學強調將幼兒的發展納入到合乎社會要求的軌道。游戲沒有功利性,它強調過程、幼兒表現和幼兒的自主性。而教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為讓幼兒在教學中學到某些知識技能,具有傳承音樂知識的任務,更多強調的是教師的作用。
綜合教學實踐來看,音樂教育活動中,游戲和教學不是簡單的并列和綜合關系,游戲不僅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更應是教學的內容,只有當他們在更高層次上有效統一,音樂教育活動才能獲得好的效果。
從形式上分,游戲和教學的結合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離式、插入式、整合式。
分離式結合方式是,在音樂教育活動中,一段時間為純游戲活動,另一段時間為純教學活動。
插入式的結合形式,是將游戲加入到教學,或將教學加入游戲。游戲可作為教學的先導,讓幼兒在游戲中積累教學所需的知識,進而在教學中將知識加以鞏固;游戲也可作為教學的后續,幼兒在教學中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進而在后續的游戲進行運用。當幼兒游戲時,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和了解幼兒,將合適的教學活動加入其中,使幼兒在玩的基礎上學到知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切游戲和教學的結合,都是根據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實踐需要來決定的,優化的結合就是在一定的場合和情景下選擇出游戲和教學的最合適比例。
3.1 游戲與幼兒園歌唱活動的優化結合。理想狀態下幼兒園歌唱活動是能發展幼兒歌唱能力的活動。能使幼兒在理解歌曲內容的基礎上,舒適的、有感情的進行歌唱的活動。以《拔蘿卜》為例。
《拔蘿卜》由于其歌曲內容的操作性強,情節有趣,容易展開,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向度圖上偏向于純游戲活動,更注重幼兒自然發展。因此游戲和教學的結合中游戲所占的比重應大一些。
3.2 游戲與幼兒園打擊樂器演奏活動的優化結合。理想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是能發展幼兒的器樂操作能力、合樂性、合作性及創造性等能力的活動。使幼兒能掌握基本的樂器演奏方法以及與和諧的與音樂、他人協調的能力。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操作性強,但一定形式上還是有游戲性與教學性的區分。以《大雨和小雨》為例。
《大雨和小雨》是伴有歌詞內容的音樂,其歌曲內容簡單,節奏型簡單,以它為內容進行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時,過程的體驗就更為重要,由此其在向度圖上偏向于幼兒的自然發展。
教師進行情境創設:播放多媒體“打雷”的聲音,將幼兒帶入要下雨的情境的當中,教師可以根據兒歌的內容創編出一個簡短的故事,播放“大雨”“小雨”的聲音,使其銜接上過渡自然,讓幼兒分辨哪個是大雨,哪個是小雨。之后通過播放一次《大雨小雨》,得出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的認知。其后,根據樂曲內容,讓幼兒跟隨做身體動作表演,為之后樂器的抓握及使用方式奠定初步的基礎,之后,由家長朋友配合教學,與幼兒進行親子游戲,使幼兒面朝家長坐于其腿上,隨著樂曲,‘大雨嘩啦啦’時大幅度抖腿,‘小雨淅瀝瀝’時小幅度抖腿,兩者要有明顯區別。‘嘩啦啦’時大幅度抖腿,‘淅瀝瀝’時小幅度抖腿,‘大雨小雨快快下’時邊搖晃幼兒邊使其躺平在腿上。使幼兒感受大、小力度的不同,為打擊樂器演奏時,力度使用大小奠定了基礎。其后進行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使用了奧爾夫樂器沙錘,根據游戲時手的方位及動作、力度,進行沙錘的演奏。此時打擊樂器演奏要領及配合度就會大大增高,使得打擊樂器演奏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
3.3 游戲與幼兒園韻律活動的優化結合。幼兒園韻律活動,是幼兒跟隨音樂有節奏的利用身體做出某些動作的活動。旨在培養幼兒的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力以及利用音樂和身體進行交流的能力。韻律活動是一種運用身體去表現的活動,本身吸引幼兒。以《朋友舞》為例。
《朋友舞》屬于韻律活動中的邀請舞,它有與他人的互動,中途會交換舞伴,具有的游戲性較強。朋友舞的開展是以集體的形式,兩人跟隨音樂,牽手向前走四拍,然后面對面后退四步,原地換腳跳三次,立定拍手三次,然后二人手臂想環做正反的轉圈,后自由交換舞伴,在整個朋友舞的教學當中,基本以游戲為主,教學部分僅為動作、規則學習時,其教學可在游戲活動中滲入。
3.4 游戲與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優化結合。《歡樂滿山谷》的音樂歡快,整首幾乎以“ta ta ti ti ta”的節奏型為音樂背景。課程旨在讓幼兒了解節奏型,熟知出現的動物,還有體驗歌曲歡快的情感。這些都是和游戲分不開的,因此,在向度圖上,其游戲與教學幾乎參半。
首先教師播放多媒體,現出森林的圖片,對幼兒進行提問:這是哪?然后“請出”幼兒認知中知道的森林動物(例:小松鼠),使其帶領大家進行“森林郊游”。去“郊游”前,由小松鼠為大家演奏一曲,請大家仔細聆聽欣賞,然后教師對幼兒的感受進行提問,分析樂曲的情感,幼兒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后,讓幼兒根據音色猜測小松鼠的其他動物朋友,幼兒猜到大公雞、羊、鴨子、小貓、小狗。之后教師插入游戲,再次播放音樂,使幼兒對所聽出的動物進行排序,并將教師提前預備的動物頭像按照先后順序從上到下的順序貼于“森林”上。之后教師組織“猜猜誰來了”的游戲,做出動物頭飾,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教師播放音樂,每組幼兒聽到音樂后自行安排出場順序,扮演相應動物的同時,還要做出具有該動物特征的動作和聲音。
[1] 朱家雄.從教學的視角談游戲和教學的關系——二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性[J].幼兒教育,2010(7).
G612
A
1671-1602(2016)22-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