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潤生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建構方式之研究
□鄧潤生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是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研究的關鍵內容。文章結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原因,在了解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方法和原則、影響因素,并為如何更好地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策略分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
1.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社會對畢業生的吸附能力有限
伴隨我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很多畢業生的就業存在困難,高等教育發展進入到了普遍化、大眾化的發展階段。但是,很多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沒有及時轉變、與時俱進,加上社會精英崗位供給量有限,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畢業就業需求。
2.我國就業市場供給失衡
首先,就業地區選擇不平衡,很多學生會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工作,導致中西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可能性較小。其次,就業部門選擇不均衡,很多學生選擇在政府機關和知名企業就工作。最后,就業專業受多種因素影響,學生缺乏對市場了解,沒有根據自己能力選擇合適崗位。
1.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
很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始終停留在精英化時代,對自我認識不科學,自身定位不準確,在實際就業中存在眼高手低、理想和現實脫節的現象,表現在一方面大學生在求職擇業時喜歡和他人進行攀比,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自命清高,將就業目標單一聚集在國家事業型單位,不符合自身的實際能力。
2.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一般來源于市場的需求,但在高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畢業生的數量逐漸增多,導致畢業生就業的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失去平衡。同時,目前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對畢業生的要求提高。另外,當前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企業采用保守的發展戰略,對員工培訓費用大幅度減少,由此加大了企業的就業難度。
3.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之間不匹配
高校學生就業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之間的不適應也加大了學生就業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人才培養模式的市場定位不準確,一些專業的設置脫離了社會實際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對畢業生就業重視不夠,沒有對畢業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1.能夠有效衡量高校大學生就業實際
現階段高校畢業生總體水平是供不應求,在實際中大學生畢業能夠立即就業的人數是有限的,高校學生中真正就業人員的數據一般都是高校自己申報的,無法保證數據信息的公平公正性,出現了較高就業率下掩蓋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僅僅通過就業率來衡量高校學習實際就業水平的做法是不科學合理的,由此大學生就業率很難反映一個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層次。為此,高校學生就業情況需要一套更為綜合化、全面化的就業評價體系。
2.能夠幫助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畢業生就業率的公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實際中,公布畢業生就業的方法和手段是計劃性的,常常用畢業生的就業率作為評價高校發展的標準,由此各個高校為了提升自己的就業率,采取一切手段讓學生就業,將一些壓力無意傳遞到學生的身上,影響了學生選擇的自主性。而大學生畢業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形成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就業的壓力,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就業崗位。
3.實現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
通過建立一套系統化、可操作化、科學化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能夠實現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科學化。只有先對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進行科學的評估,高校通過對評估結果的分析和市場調查,能夠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方案,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
1.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方法
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形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需要應用定性篩選的方式,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穩定性和科學性的評價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相關指標確定下來。第二步需要應用專業分析法和層析分析法對確定好的各個指標進行綜合應用,分析其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第三步應用計算機技術計算出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總體水平。
2.形成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基本原則
一是科學、可測試性結合的原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以現代市場營銷發展理論為根本依據,對影響學生就業各個要素和系統狀態進行科學分析。二是主客觀結合的原則。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評價需要在定量化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實現定性指標向定量指標的轉化,可以將一些主觀評價指標,如單位的滿意程度、高校本身的品牌影響力等,通過市場調查進行科學測算。三是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的原則。評價體系指標的選擇要以高校之間的比較作為相對指標,盡可能地減少絕對性的評價指標,提升評價體系中相對指標的有效性。四是將當年指標和歷年指標進行充分的結合。對高校畢業生競爭力的評價需要將往年的評價指標和當年的評價指標進行結合。

圖1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
1.主客觀因素
主觀上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一般是指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包括核心競爭力和基礎競爭力。其中核心競爭力是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大學生的自身學習能力。基礎競爭力是指大學生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心素質、實踐動手能力。客觀上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主要包含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學校因素主要是指學校的直接教育者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責任。從社會因素上看,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是環境競爭力,包括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內外部因素。
2.內外部因素
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內部因素包含學生的家庭背景、就業觀念和自身綜合素質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學校的知名度、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學校課程安排設置等。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外部因素體現在高校管理者管理作為以及政府職能的缺位方面。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成具體如圖1(P135)所示。其中,顯示性指標主要包含畢業生就業率、薪資水平、畢業生就業主要流向、畢業生的供需比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深造情況。①就業率。就業率指標能夠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實際狀態,體現高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的就業壓力,展現高校發展的品牌力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水平。②畢業生供需比。畢業生的供需比主要是指社會以及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需求總數和實際畢業生總數比率的分析,能夠體現社會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認可程度。③薪資水平。薪資水平能夠對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在學習學習投資回報水平進行顯示。不同學校之間畢業生的薪資水平存在的差別充分說明了畢業生在市場上具有不同的競爭力。④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發展流向。這種發展流向能夠對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地區和從事主要行業進行顯示,如實反映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競爭力水平。⑤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是指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認可程度,是一種重要的定性指標,能夠對高校畢業生的優秀程度進行有效的評價,一般采用抽樣的方式來獲得。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分析性指標實質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內在因素體現,能夠對高校畢業生在國際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情況起到重要決定作用,進而影響高校的生存發展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研究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理論基礎、影響因素、評價指標確立等方面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但在實踐發展還處于一種初級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為此,需要有關人員結合實際發展需要,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1]柯羽,劉曉鳳.論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1:117-119.
[2]王霄,劉宇雷,沈雪萍.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0,11:33-35.
[3]孫繼紅.我國區域教育發展狀況評價的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4]侯長林.技術創新文化: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培植的生態基礎[D].重慶:西南大學,2011.
[5]李長玉.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與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15.
[6]吳俊.山東高校畢業生可雇傭性能力與一次就業選擇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玉林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3YJYB19)的研究成果。
G644
A
1671-0568(2016)29-0134-03
鄧潤生,碩士,玉林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