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民辦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行動研究
——以四川省達州市為例
□王冬梅
文章對川東地區達州市21所民辦幼兒園230名教師進行調查,基于民辦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使用行動研究法對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發展的路徑和策略進行探索,分析了園本教研、觀察記錄兩種方式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作用。
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反思能力;民辦幼兒園
2012年6月至9月,筆者選取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達縣、宣漢等地區的21所民辦幼兒園教師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自編調查問卷“達州市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問卷”230份,回收224份,有效回收率為97.39%。通過前期研究發現:達州市民辦幼兒園師資隊伍存在著專業結構不合理、新手型教師偏多、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存在著嚴重缺陷、教師具有較強教學反思意識但教學反思能力不強等問題。民辦幼兒園本身也存在著一些特殊性,如大多數被調查幼兒園都是實行的“一教一保”制,教師和保育員兩個人承擔一日活動的全部保教工作,較少有休息和學習時間,工作量較大;相較于公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教師的職稱評定、培訓機會較少。結合研究結果和實際情況來看,民辦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勢在必行,需要通過各種職后培訓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另外,學前教育研究者應該關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和途徑,以及怎樣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促進幼兒教師真正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教育理論知識的獲得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知識和觀念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內化為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智慧。而行動研究恰好能將教師的知識和教學實踐完美結合,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當前,關于民辦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較少,主要從教師的觀察能力、實踐智慧等維度探討行動研究前后教師能力發生的變化,對今后的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有一定啟示。蒲月娟通過對40名來自不同幼兒園教師的角色游戲觀察記錄的分析和訪談,發現幼兒教師角色游戲觀察中存在觀察意識弱、觀察隨意性強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榜樣激勵法、參與式培訓、世界咖啡館分享法、案例對比法、手冊推進法等方法,幫助幼兒教師有計劃地在反復觀察實踐中養成觀察的習慣,獲得觀察的方法,從而提高幼兒教師在角色游戲中的觀察能力。對于教學反思的界定和結構,很多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申繼亮認為,教學反思指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育、教學,在教學反思傾向的支持下,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過程中,能夠發現、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并積極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能力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監控;二是指教師對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加以自我規劃與設計的能力。吳衛東認為,教學反思能力主要由自我監控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兩大部分構成。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現達州市民辦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意識較強,但教學反思能力不足。因此,應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對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進行研究,從而促進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
1.研究被試
以達州市小紅帽幼兒園6名教師為研究對象,開展行動研究。
2.研究程序
首先,通過被試已有的反思日記和問卷調查結果,了解其教學反思能力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可能的原因。其次,對現有問題提出行動研究方案,引入專家講座,明白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并通過案例對比法,以反思日記的記錄和分享作為載體,反復訓練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和他人教學過程及結果反思的能力,并制定反思能力提升機會,讓教師進行反復實踐和調整。一方面,訓練她們反思日記記錄的框架,包括討論反思日記記錄的原因、記錄事件的選擇、分析的幾個層次、改進的措施。另一方面,引入優質課觀摩,讓兩位教師同時對其他教師的某一教學行為、教學設計意圖、教學過程等進行觀察并寫下反思日記,比較即時記錄與回憶記錄、授課者和聽課者在教學反思中的差異,幫助幼兒教師找到自身的原因,提高教學反思的水平。
1.幼兒教師的教學反思停留在有語境的表面內容,缺乏自我覺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
對16位教師的16篇日常教學反思日記進行分析,主要借鑒Joplin.L等人提出的“2x2表:日記陳述—反思層次”,以日記陳述作為橫軸(包括內容和過程),反思層次作為縱軸(包括表面反思和分析反思),把教學反思分為4個象限:A象限(表面內容,沒有情緒語境)、B象限(表面內容,包括情緒語境)、C象限(對內容的復雜理解)、D象限(自我覺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見表1。

表1 幼兒教師反思日記所分布的象限及比例
對16位幼兒教師反思日記記錄的層次進行分析,87.5%的教師都存在著記錄停留在表面內容,缺乏深層次的反思和分析的現象,這可能與大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教齡分布狀況有很大的關系。前期調查發現,民辦幼兒園教師中,學前教育專業的僅占47.8%,畢業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教師還不到教師總數的一半,而其他的專業所占比例多達52.2%,這影響了教師在職前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獲得。另外,民辦幼兒園中,新手型教師居多,他們的職業發展尚處于經驗累積階段,而教學反思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培訓和實踐才能形成。
2.反思日記的結構上,缺乏操作性強的改進措施
16篇反思日記中有9篇提出了改進措施,主要有教學語言的兒童化、教學設計的修改、關注幼兒的個別化需要等,其分布頻率見表2。
在16位幼兒教師的反思日記中,仍有43.75%的教師的反思日記在結構上缺乏改進措施這一環節,存在著結構上的缺陷。雖然反思日記寫作沒有統一的規范結構,但筆者認為,從反思的層次上看,應該有原因的分析,以及改進措施的提出。
在有改進措施的9篇反思日記中,有的出現了教師所預設的反思措施名稱,但是對于“具體的做法”提及甚少。例如,一位教師提到“講故事的時候表情和動作很豐富”,這個點的反思只是籠統的描述,就像生活中我們要求孩子“要做個好孩子”一樣,對于好孩子應該有哪些行為卻沒有具體標準。從這點看,也體現出教師的教育理念通過不斷的專業培訓有所更新,但卻沒有操作性強的實施步驟,往往使反思的效果落不到實處,停留在表面上。
3.幼兒教師即時記錄與回憶記錄的差異分析
選擇兩位教師,對同一個教學活動“野貓的城市”進行觀摩,教師1在活動過程中邊觀察、邊記錄并完成反思日記,教師2在活動結束之后,對活動進行反思并撰寫反思日記,探討反思日記的記錄時機對反思效果的影響。
案例1:不同時機教師的反思
教師1:即時記錄
“這位教師出示封面中的野貓,提問畫面中有誰?可能會發生一個什么故事?孩子們大多數說出了答案——野貓。有的孩子說野貓想找小朋友玩,有的說野貓在樹林里散步……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在第二部分講述故事的時候,讓孩子用動作表示城市的美,很形象生動……第四部分,幼兒介紹自己的城市時,一個孩子說自己的城市很美麗,有的說自己的城市有很多垃圾箱,有的說自己的城市有鳳凰山……應該讓孩子兩個一組,互相介紹,這樣就能讓大多數孩子有機會說話。”
教師2:回憶記錄
“活動開始時,老師采用了圖片導入的方式,這種方式很普通,但是孩子們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圖片上。老師的語言很生動,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最后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回憶故事的內容。我認為這位老師的優點是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多。”
這兩位教師針對同一活動的反思記錄,應該說體現了記錄時機存在的差異,教師1(即時記錄)能更多地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幼兒的行為反應甚至是幼兒差異性的回答進行思考,并延伸出一些孩子想象力相關的分析。當然,這位老師可以進一步分析是哪些行為促成了幼兒有想象力的回答,以及教師提問的開放性、教師提問時鼓勵的語氣、教師給予幼兒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對幼兒回答的肯定等,通過這些分析,對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和教學行為的專業化有更大的幫助。
教師2(回憶記錄)則是概覽性的記錄,像記日記一樣概述教師的教學過程,分析其優缺點,細節性的描述和反思較少,可能會喪失對一個教學活動價值的挖掘和反思。回憶記錄會受到記憶力的影響,容易遺漏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4.授課者與聽課者反思日記的差異分析
選擇兩位老師,教師1是授課者,組織教學活動,并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反思;教師2是聽課者,對教師1的活動進行觀摩和評價,探討授課和聽課兩種角色的教學反思特點和角色對反思效果產生的影響。
案例2:不同角色教師的反思
教師1:授課者的反思
“孩子們上課的時候開始聽得很認真,但堅持不了多久就開始東張西望了。他們很喜歡故事中的斑馬,但是不明白為什么河馬說城市是一個很癢的地方。”
教師2:聽課者的反思
“這位老師的語言很有親和力,孩子們很專注;講故事的時候表情和動作很豐富,我喜歡她的這種方式,我要向她學習。”
以上兩位老師,針對同一活動的教學,站在授課者和聽課者的角度進行反思,從反思的文字進行分析,有情境的分析,如故事講述的方式、幼兒的興趣點、教師的語言等。但是,兩位老師的關注點有很大的不同,教師1(授課者)更關注幼兒注意力的集中狀況,因為這是影響評課者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重要因素,然而這位教師對于幼兒注意力分散原因的分析,以及根據這些原因怎樣調整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位置安排等缺乏深刻分析,教學反思仍然停留在表面。
教師2(聽課者)關注點在于教師的語言、體態等,結合自身缺點進行反思,他們的反思與自身的實際聯系更多,屬于取長補短式的觀察和反思。但是,較少關注授課者的其他信息,反思深度也不夠,僅僅是點到為止的幾句話,未涉及具體的改進措施。當然,這兩種視角也反映了大多數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的特點,因為角色的不同,反思點也存在差異。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筆者對幼兒教師教學反思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使用參與式培訓法,實地對教師反思日記的寫作進行訓練和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①教師通過訓練,能有效選擇反思事件,如導入方式和時間、過程的設計是否具備邏輯性、教師的教學能力、方法的選擇是否適當、內容的適宜性等;②反思日記具備完整的結構;③開始逐步使用一些兒童教育理論對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學著探究某一行為的原因;④教師開始關注兒童發展的相關理論,了解兒童的發展特點。
[1]王冬梅.民辦幼兒園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研究——以四川達州市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2):14-18.
[2]蒲月娟.提升幼兒教師在角色游戲中觀察力的行動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12-19.
[3]申繼亮.論教師的教學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4,(3):44-45.
[4]吳衛東.教師的反思能力結構及其培養研究明[J].教育評論,2001, (9):33-34.
(編輯:易繼斌)
本文系四川文理學院校級一般課題“民辦幼兒園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編號:2010B24R)的科研成果。
G615
A
1671-0568(2016)33-0004-03
王冬梅,四川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