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花
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
□朱桂花
學生時代是形成社會責任感的關鍵時期,但是通過調查問卷發現,當前學生的社會責任主體意識淡薄,缺乏社會參與和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性。文章提出,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因素是社會、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責任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環節,而學生要通過社會實踐去體驗自身的責任。
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學校;家庭
社會責任意識指尊重他人和社會的勞動,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一種理性意識。而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身心健康發展的特殊階段,由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的過渡時期,其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當今時代,學生屬于一個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的政治權利主體,盲目追求自由和個性是其顯著特征,他們都懂得追求自己的權利,但對于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往往缺乏正確的認識。筆者認為,權利與責任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為了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客觀分析,我們針對部分學生設計了一個調查問卷。
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問卷
親愛的同學:
您好,我們正在進行有關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相關調查,來了解當代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進而對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方法進行研究。本問卷采用匿名原則,您所提供的數據,我們將嚴格保密并且只用于本研究。您真實的回答將為我們提供最寶貴的信息,謝謝您的配合!
請同學們在相應的題目后的數字中選出您所認為最合理的答案(在相應的數字上面打“√”即可)。
性別:男()女() 年級:( )

題號比較符合 完全符合4 5 4 5 4 5 4 5 4 5 4 5 4 5 8我在公交車上會主動為老、弱、病、殘、孕讓座 1 2 3 4 5 9我很少參加班級活動 1 2 3 4 5 10我會阻止朋友做出違背社會公德的事 1 2 3 4 5 11 12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符合1 2 3 4 5 6 7題目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會贍養父母我了解什么是家庭責任我能夠積極地配合父母解決家庭矛盾我會經常做家務,關心家人的身體我不是很在意家人的情緒變化我會勇于承擔家庭責任我在與他人的交談中,會顧及他人的感受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我會自覺地維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我在公共場合不會吸煙、吐痰,亂扔垃圾1 1 2 2 3 3 4 4 5 5

續表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了400份問卷,收回389份,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當前的社會責任意識狀況。主要是從學生日常的生活行為習慣來了解他們對社會秩序的維護狀況、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意識。
1.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欠缺的表現
第一,責任主體意識淡薄。公民權利和責任是統一的,權利與義務或責任從來都是對等的,只有權利與義務或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公民社會。在這份問卷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而百分之八十多的學生卻非常介意別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本應該是每個人自覺遵守的,但很多學生卻把這種本應有的責任推給其他人,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社會要求很高,對自己要求很低。
第二,社會參與意識欠缺。公民參與是和諧社會建設中公民責任意識的重要體現,公民應對參與公共事務和國家管理持主動關心、積極參與的態度,而不是作為現存體制的消極服從者。在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個人都參與過社會愛心活動或慈善活動,但是百分之七十多的學生表示不會參與定期的社會愛心活動或者慈善活動,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不會參與社會管理。
第三,承擔社會責任具有被動性。社會公共領域需要每個公民公平地承擔起創造和維系正義制度的責任,積極參與公共生活,主張其政治權利,培育自律精神和公共精神。在調查中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都參與過慈善活動,但是當問及為什么參與,只有百分之四的學生表示是主動參與,并認為這是自己的社會責任,而絕大部分學生則是被動接受,認為這是教師的要求或者是為了班集體的榮譽。
2.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的原因
第一,網絡社會的虛擬性沖擊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當前,人們會經常通過網絡了解社會信息,進行社會交往,開展網上交易,發表個人見解。但網上信息泛濫可能導致學生信仰缺失,從而影響他們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此外,互聯網上信息接收和傳播的隱蔽性,也可能導致學生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
第二,家庭教育的后勁不足。當前,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自幼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生活,習慣于接受他人的關心和愛護,視別人的關心為理所當然,而不知道去關心他人,對他人和社會表現出明顯的漠視傾向。他們的親情觀念相對淡薄,自戀意識較強,注重個人發展,社會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淡薄。還有些家長對子女往往只重視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而輕視其精神上的教育,甚至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而與子女缺乏情感和心靈上的互動交流,長此以往,學生與外界的溝通也會產生困難,這就極有可能導致其責任感淡薄甚至缺失。此外,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進入青春期,他們開始出現自我封閉傾向,會對道德規范產生錯誤的認識,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第三,學校德育的弱化。雖然國家早就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但大多數學校更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他們責任感的培養。同時,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的學校還給教師下達教學指標、升學率指標,等等,受功利思想的驅使,教師沒有精力和興趣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慢慢地,學生就變成“分數的巨人” “情商的矮子”。此外,越來越多的學校搞封閉式教學,學校德育僅限于“上墻” “會議”,落實不力,其結果也造成學生普遍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乏接觸和了解社會的機會,這樣就勢必導致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位。
針對學生當前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他們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1.家庭教育是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關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過分寵愛,而應改變一切包辦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讓他們從小就懂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自己應盡的社會義務和應承擔的責任。家庭教育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性格品質形成的關鍵,家長的日常行為對子女的品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家長要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做孩子的好榜樣。
2.學校教育是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
進入學校后,學校影響相對于家庭影響而言,逐漸成為主要因素,學校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首先,要把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校園文化要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校園文化是一門隱蔽課程,是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有機載體。學生在校除了接受課堂教學以外,其余大都在接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和熏陶,而且多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的。對此,學校應針對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例如,開展以社會責任為主題的學習討論會、辯論賽或演講比賽;開展有關社會責任活動的圖文展覽、征文活動;開展有關社會責任意識的講座,等等。由此,可有效達成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倡導責任文化,弘揚責任精神的目的。
3.通過社會實踐體驗自身的責任
責任意識的形成是認識過程、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三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固然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和引導,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學生自身作用的發揮,要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驗社會的美好。
(編輯:朱澤玲)
G625.5
A
1671-0568(2016)33-0133-02
朱桂花,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西路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