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縣農機局 龍施雨
鳳凰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六大瓶頸
■鳳凰縣農機局 龍施雨

2004 年湖南在全省穩步鋪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鳳凰縣農業機械化進程迅速推進。近年來,隨著農機惠農政策的逐年改進完善與農機市場需求的相對飽和,全縣各新機具年均增長穩定在 2000 臺左右(不計報廢),人們在欣喜農業機械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不得不面對農機化事業發展到這一階段必然會遇到的瓶頸。
(1)受自然環境的掣肘,地型復雜導致適用農機偏小型化。鳳凰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以山地丘陵為主,多喀斯特地形,兼有崗地及部分河谷平地、地表切割破碎等,每年全縣較大型的收割機、拖拉機增長合計僅十數臺。而以微耕機(近年均增長 2000 臺左右)為首的小型機具,如碾米機、打谷機、玉米脫粒機、小型排灌機具(以上近年年均各增長數百)等成為農機市場的主要需求。
(2)購置補貼目錄對山區適用機械傾斜不足。近年的農機購置補貼補錄,明顯傾向于鼓勵大型機具推廣,對小機具的傾斜不足。2010 年除國補外,省州縣各級也給予相應地方補貼支持。那時,微耕機的補貼尚有 1300 元左右,打谷機、玉米脫粒機、汽油機配水泵等尚有 200 元左右的補貼。如今物價上漲,而小型機具除碾米機外,其余皆大幅下降補貼金額(2016年目錄上的微耕機補貼為 800 元),甚至取消了一部分鳳凰縣連年熱銷的小型機具的補助。導致購買小型機具的農民享受不到補貼政策,群眾購機熱情下降,較大程度上延緩了鳳凰縣農業機械化進程。
(3)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農機市場趨于飽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農村產業轉移、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機市場縮小,提前飽和。不少村子有體力從事農業生產、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了不少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無法適應機械化生產理念和操作技術要求,導致農機潛在市場縮小。而且年輕人外出打工后,大多數人過慣了城里人生活,不樂意回鄉從事農業生產。
(4)部分群眾思想不夠與時俱進,農機市場營銷有待加強。多數經銷商一直習慣于守店經營的老營銷模式。很少主動出擊拓寬市場跑業務,加強宣傳推廣演示,幫助群眾解放思想接受農機,僅靠財力物力有限的農機局組織的次數相當有限的小范圍推廣活動,很難為其吸引到很多“顧客”。以“牛耕”與“機耕”的對比選擇為例。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制,鳳凰縣多為山地地形,相對來說算是人多地少的,不少農民認為:自己那點田地牛耕就夠了,買機器既花錢又燒油,壞了還得找人修,并且辦手續麻煩,不用時放那里跟廢鐵一樣。其實仔細算來,牛天天要吃草,照顧牛每天會浪費一個生產力,而機器不需要照顧,原本照顧牛的人可以去做工掙錢;牛會生病,而機器只要注重保養和按說明書操作,基本不會出大問題;并且機耕每年要耕地的時候耕了自己的還可以出去給別人耕,目前最少都是 100 多塊錢一畝,同時機器的工作效率遠遠大于耕牛。
(5)農機基礎設施、科技、資金配套存在盲區。鳳凰縣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新增機耕道數百公里,實現了產業基地機耕道通達率 100 %的可喜成就。然而仍有部分非產業基地的偏遠山險人稀的地方無法全面覆蓋或覆蓋價值不大。這樣的地方的群眾同樣享有分享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力解放的權利,為了實現他們的“農機夢”,就必須有相應的資金去研發、扶持更適應山區農業生產的小型便攜式農機具進入,促進農機具的更新換代。
(6)產業化生產不強。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最適合農機高效生產模式,但是我國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加之鳳凰縣地形復雜,適合大規模生產的地方相當有限。雖然不少人會和同村的人聯合一起用機械作業種收,但僅靠幾戶人家臨時自主邀約聯合來短暫促進產業化、規模化,從而推進機械化顯然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切實扶持規范的農村合作組織、產業基地以促進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進程很有必要性。
幾點建議:一是繼續加強機耕道建設,盡可能通過基礎設施彌補自然環境條件的不足;二是省州縣各級結合武陵山區特點,出臺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補貼目錄,并配套資金,以彌補國家目錄對山區適用農機具傾斜不足的問題;三是結合農機生產技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幫助無技術的務農、打工的農民的向有技術的機手轉型,城鎮化進步的同時不忘“回頭看”農村;四是定期召開經銷商座談會,使得經銷商有機會靜下心來交流營銷經驗,如果資金允許,也可以請營銷方面的專家給經銷商上專業的營銷課,號召“有財有勢”的經銷商主動開展到農機示范推廣等相關活動,幫助群眾增長見識,解放思想;五是配套相應的資金去研發、扶持更適應山區農業生產的小型便攜式農機具進入該縣,促進該縣農機具的更新換代;六是扶持各種合作社、產業基地規范健康發展,使其投入農機化生產“有力可省,有利可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