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不斷加劇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各大媒體的關注焦點。本文根據1990年至2014年《人民日報》中環境新聞報道的數據統計,對《人民日報》這25年內對環境新聞報道的重視程度、報道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人民日報;環境新聞;報道研究
一、研究背景
西方業界與學界對于環境新聞定義較為完整。能夠為眾多人所接受的是曾在愛達荷、佛蒙特與西華盛頓大學執教的教授麥克·弗絡姆先生的定義:“(環境新聞)是在制定決定過程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充分準確的材料為依托、反映(最新)環境問題的作品”。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環境問題也成為了各大媒體的焦點,環境新聞在媒體報道中占有的比重也越來越大。2015年2月28日,柴靜的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短期內獲得了巨大的傳播效果。播出24小時內,各大視頻網站的點擊量破億。由此反映出民眾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度有所提升。從1989年第一部環境保護法頒布以來.《人民日報》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足跡,為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傳播環保知識發揮了積極作用。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已正式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也在修訂過程中。
媒體建構和形塑著我們對環境環境問題的認知,因此,媒體對環境新聞的報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本研究試圖通過環境新聞學的相關理論對《人民日報》關于環保新聞的報道進行初步探討。由于《人民日報》的權威性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提升,其環保新聞的報道倍受國內外讀者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統計時,《人民日報》有關環保新聞的報道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通過標準檢索共搜到1285篇(始于2000年1月1日)。這些報道的主題主要為:法律法規、政策方針的解讀;報優曝光、污染事故的報道;污染防治、生態意識的傳遞;焦點專題、焦點人物的報道等。
二、文獻綜述
對環境新聞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末于美國興起。上世紀90年代,國外關于環境新聞學的研究傳人中國。整體來看,國內環境新聞研究在個案分析、中外對比方面為少數,多數為針對一家媒體在一段時間內報道的分析或進行縱向上的比較和梳理。
在中國知網以“環境新聞”、“環境報道”為關鍵詞查詢相關文獻,共得出22條結果。經過對檢索結果的整理,可以將國內環境新聞的研究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環境新聞業務。環境新聞業務的探究最為集中的領域,占全部篇數的45%。此類研究有對報道手法、報道視角的探討、亦有針對報道理念、核心價值的分析。如梁雅麗和鄧蘇勇在《環境報道中的可持續發展視角》中強調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總原則,也是新聞報道,特別是環境報道必須遵循的原則;王積龍在《中美環境新聞雜志的編輯思想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則通過中美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兩組環境新聞雜志,對比分析其編輯思想差異來挖掘環境新聞編輯思想差異的背后原因。
第二,環境新聞與社會。此類研究包括社會效應與社會控制兩個方面。如陳靜在《淺談環境新聞報道衍生的負效應》一文中分析了環境新聞報道衍生負效應的原因、典型表現及其危害;王莉在《我國環境新聞報道的公眾參與及調整》中反映我國在環境風險控制中遇到一些現實困難,強調公眾參與和政府控制的重要性。
三、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通過對1990年-2014年(9月)《人民日報》中環境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總結其報道特征及變化趨勢;第二階段為在內容分析結果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影響報道表征形成及變化趨勢的諸多因素,進一步深入探討《人民日報》在環保議題建構中的角色與功能、優勢與不足,以及《人民日報》將如何發揮自身重要地位優勢完善環保議題建構。本研究通過對《人民日報》近年來環境新聞的內容分析,總結其特征與演變趨勢,深入探討《人民日報》在環境議題建構中的重要地位,在方法、視角等方面推動本土學術界環境新聞研究進程,并推動此類議題研究的理論深入度。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獻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通過選取不同年份的報紙樣本以盡量能夠全面地反映《人民日報》對環境議題的構建。針對此次研究,提出理論假設:《人民日報》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度提高。在理論假設的前提下,提出以下研究假設:(一)所抽樣本隨年份的增長,環境新聞報道的數量增加;(二)所抽樣本隨著年份的增長,環境新聞報道的版面位置越來越重要;(三)所抽樣本隨著年份的增長,大篇幅環境新聞的報道越來越多。
因為我國于1989年1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并于2014年4月進行了修訂。所以,本文以《人民日報》在1990年到2014年總共25年時間發行的報紙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樣本總量是從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所刊登的所有的有關環境話題的文字及圖片報道,由于樣本總量非常大,因此將采用構造周抽樣法,在總體中從不同的星期里隨機抽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樣本,并把這些樣本構成一個全新的“周”。為了使樣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在每一年中抽取四個“構造周”。例如:對于1990年有關環境議題報道的抽取,就隨機在一年中抽取4個星期一、4個星期二等,以此類推,抽取完畢后將會產生四周即28天,這28天的環境議題報道就是1990年的最終樣本。因此25年一共有100個構造周樣本,共700期報紙。最后通過對所抽樣本的數據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
五、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環境新聞報道數量呈上升趨勢
由統計分析結果可知,《人民日報》從1990年1月到2014年9月關于環境新聞的報道總量(總計658篇)總體呈上升趨勢。其數量從1990年的36篇,增長到2014年的89篇,由平穩轉向上升狀態。報道主題主要集中于法制宣傳與政策(理念)變動、污染防治、生態建設、資源能源保護四方面,分別占報道總量22.64%、22.64%、22.19%、19.30%。報道總量中有78.88%的報道未使用圖片,圖片使用意識還不夠強烈。其中多為正面報道和中性報道,負面報道僅占II.55%。
(二)環境新聞報道篇幅總體呈上升趨勢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人民日報》1990年至2014年關于環境新聞的報道篇幅為1/16、1/8、1/4版面的報道數量居多,分別占報道總量的38.6%、28.12%、16.72%。整版和1/2版報道較少,僅占報道總量的10.49%、6.08%;《人民日報》的報道一直以1/16版和I/8版為主。其中,整版、1/2版總體上呈明顯上升趨勢。這說明了《人民日報》用了更多和更大的版面去報道關于環境的新聞。
(三)環境新聞所占版面位置越來越重要
根據報紙版面視覺重心四級分布圖,在閱讀報紙的時候,讀者的視覺重心在報紙上的不同區域是不同的,可分為四級,一級到四級呈遞減狀態。由分析結果可知《人民日報》的環境新聞報道主要以一級和四級顯要位置為主,并且兩者在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二級、三級無明顯變化。說明隨著年份的增長,環境新聞報道所占的版面位置越來越重要以及環境新聞報道數量越來越多。
(四)《人民日報》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度提高
從環境新聞的數量、篇幅和版面位置來看,《人民日報》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理論假設成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多得益于環保政策的推動和社會各方面關注度的提高。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公布,這部法律為我國的環保事業開啟了一個新的起點。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并決定新法于2015年1月1日施行。在兩部法律中間,還有無數環保政策的出臺,都推動了《人民日報》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
除此之外,社會各方面關注度的提高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隨著環境問題的多發,人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重,再加上網絡媒體的興起給了公眾一個大規模發布信息、制造輿論的平臺,使得公眾掌握了話語權。外部環境和技術層面的支持使得公眾有機會表達意見,同時為環境新聞獲得更多的新聞線索。
六、總結與思考
環境新聞是目前迫切需要倡導的新聞報道類型,也是動員民眾參與環保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輿論監督作用。《人民日報》雖然環境新聞的數量、篇幅和版面位置都處于增長或上升趨勢,但是為了增強其傳播力,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有所改善。
豐富報道主題,加強公眾參與類報道。由于《人民日報》的官方媒體定位,1997年以前,其報道多圍繞法制宣傳、政策(理念)推動,而1997年后,隨著污染問題愈發嚴重與重大事件推動,其報道主題轉為以污染防治為主,但以“公眾參與”為主題的報道量始終不足,而公眾是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是推動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公眾參與制度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機制,加之受眾本位時代興起,以《人民日報》應充分考慮受眾力量,提升以公眾參與環保為主題的報道比例。
豐富報道體裁,增強深度報道。綜觀1990年至2014年《人民日報》中環境新聞報道體裁分布,深度報道數量有略微上升趨勢,但所占比例無明顯變化。互聯網時代,尤其是自媒體的興盛,使得報紙面臨重重危機,加之受眾即時性、碎片化閱讀習慣,以及各大媒體報道同質化現象,報紙需要樹立深刻權威的形象,完整反映事件來龍去脈,深層次剖析社會問題的報道應成為報紙競爭力提升的“利器”。
融合媒體資源,豐富報道形式,增加圖片比例。1990年至2014年的環境新聞報道中,使用大型圖片的報道數量雖有所上升,但所占報道比例總體較低,純文字報道一直占據主要地位。因此,《人民日報》可豐富報道形式,一方面,需增加新聞攝影照片比例,增強報紙可讀性;另一方面,可靈活運用漫畫報道,通過新聞諷刺漫畫針砭時弊,增強報道整體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