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興松
【摘 要】在技能型網絡編輯人才培養工作中,成熟富有操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對于學生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經驗、熟悉企業工作流程、掌握職業技能、養成職業習慣、提升職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新聞系相關專業歷年來的實際做法為例,從存在的困難、建設中取得的經驗、成果等方面探討了網絡編輯人才培養中實訓教學體系構建的方法。
【關鍵詞】網絡編輯;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實訓體系
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4G時代的來臨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為移動互聯網帶來巨大的飛躍。隨著行業的發展,對高素質網絡新聞與編輯高技能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作為培養網絡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網絡新聞編輯”課程,需要面對網絡傳媒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非工程技術類成建制實習頂崗難、依賴單一企業合作風險大等諸多挑戰,校企合作必須跳出傳統合作思路,不斷探索符合行業需求和專業特性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模式,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構建校企合作網絡體系,促成傳媒創意內容生產實踐為核心的專業知識在企業、學校(教師)、學生間的轉移與積累的良性循環。
在網絡編輯專業群專業教學中,尋找各種實踐教學建設方案,構建以系部網站為平臺的實訓體系,其根源在于:
一、“網絡新聞編輯”實訓體系構建存在的困難
(一)網站等實習單位無法大批量接收學生實訓
互聯網媒體網站作為文化傳媒類企業,無法像工程技術類工廠可以接收大量的學生同時進行實訓,現在很多媒體也不愿意接待仍以學業為主的短期實習生。作為指導老師的編輯記者也無法在采訪、編輯等環節兼顧指導多名學生,所以在構建“網絡新聞編輯”實訓體系中,無法照搬傳統做法,必須另辟蹊徑,解決學生大批量實訓的問題。
(二)地方產業發展不均衡限制了校企合作
在安徽地方傳媒產業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行業發展相對成熟,安徽廣播電視臺曾位居地方衛視前三,但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網絡媒體、移動新媒體發展相對落后,沒有全國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多以地方性網絡媒體為主,各高校也難以找到成熟的機構合作,導致專業人才培養落后于行業發展需求。
(三)持續投入力度不夠
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設、合作項目管理、行業教師引進政策等具體問題上存在觀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礙,導致在構建實訓體系中存在資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續投入力度不夠。一是實習經費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種障礙使得學校“怕麻煩”主動放棄,三是學生忙于就業、深造,對實踐教學也不夠重視。
二、以系部網站模擬網絡新聞工作情景,構建實訓體系
(一)從系網站編輯部到新媒體工作室
為解決相關專業學生“網絡新聞編輯”職業技能實訓難的問題,安徽廣播影視學院新聞系想方設法開拓渠道,在學院網站開通后,把二級子站點新聞系網站作為學生的實訓平臺運行起來。成立了系網站編輯部,系主任親自擔當網站運行總監,把關網站欄目與稿件內容,網站主編、編輯、記者全部來自學生,并選派多名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采編。從2005年至今已運營十年,培養出的學生遍布安徽各大網絡媒體,如“中安在線”、“新華網”、“萬家熱線”等。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2013年升級為“新媒體工作室”,除了以系網站為主平臺,還運營起新聞系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培訓學生的技能。
(二)實行總編輯制,真實還原工作情景
網站實行主編負責制,每年9月,從剛步人大二經過記者、編輯等崗位歷練過一年的優秀學生中競聘上崗。主編主持網站的日常運營工作,副主編、設計負責人、技術負責人、頻道負責人員和專題欄目負責人由主編聘任,并由上述人員組成編輯部,負責網站的日常運營工作。相關專業的全體學生分別按興趣及所長,應聘進入相應部門從事新聞采編與網站維護、運營等相關工作,各司其職,還原網站真實工作情景。
(三)學生全體分工參與,體驗真實工作
“網絡新聞編輯”實訓,不再是模擬,而是真實呈現。系網站新聞發布系統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工具。本著貼近職業特點、系統采用動態采編系統,支持以記者、欄目編輯、簽發編輯、管理員等不同身份登錄并實現網絡稿件發布的完整流程。網站設置校內外動態,學生關注、專訪、文學創作等欄目,每一條新聞都是學生自己采編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實的訪問者——他們不僅有來自校內的師生,也有來自校外的關注者,他們或按“頂”或用點擊量為每一條新聞打分,優秀的新聞還被推薦到校網站首頁或者社會媒體。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發稿量、發稿的質量是評判他們能力的標準,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這個實訓體系中來,充分鍛煉自己。
(四)聘請行業專家參與指導,點評網站階段成果
系部從行業聘請了一線記者、編輯參與到實訓指導中來,定期來校評點階段成果,提出指導意見;開設專題講座,與師生進行親密互動;還邀請同學們參觀工作場所,學習業界前沿動態。新華網安徽頻道“新華侃客”欄目主編馬祥平就對同學的成長非常關心,開設講座講解網絡視頻腳本寫作、節目主持等網絡新聞業務。經常通過郵件、QQ等形式就同學們的問題和困惑作了講解和答疑。
(五)推動網絡編輯員國家職業資格鑒定開展
網絡編輯員國家職業鑒定,把網絡編輯人員素質的管理納入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對網絡編輯人員專業隊伍的建設,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職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在構建“網絡新聞編輯”實訓體系中,把推動網絡編輯員國家職業資格鑒定作為重要目標,規范工作流程,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助理網絡編輯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考試,為其走上工作崗位添加籌碼。
三、構建“網絡新聞”實訓體系獲得的成果
(一)學生專業作品數量與質量大幅提高
每門課程結束時,都會產出相應的新聞作品。系網站網絡實踐平臺自創辦以來,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作品在網站上發表,不僅僅是校內外文字、圖片新聞,學生自己的新聞DV作品、電子雜志、文學作品、評論等都有了展示的平臺。DV新聞作品每年作品時長400多分鐘。網站匯總學生實訓成果,學生作品質量也大幅提高。
(二)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由于校企合作以實踐技能為核心,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我們的畢業生以實際動手能力強、樂于吃苦、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素質高而受到歡迎,美譽度不斷提高。
(三)培育了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專業教師在合作中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提高了,新聞系雙師素質教師已達100%。新聞系“前堂后臺”人才培養模式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網絡新聞編輯課》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被評為省級教壇新秀。
四、構建“網絡新聞”實訓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一)將行業需求和行業標準融入實訓體系建設
校內實訓模擬平臺的建立要與行業發展現狀和人才需求相匹配,在行業調研的基礎上,建設符合行業現狀的操作平臺。努力推動將行業標準融人教學,重點按照行業標準構建實踐教學質量標準。合作單位提供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直接指導“網絡新聞編輯”實踐平臺,還提供了大量實習實踐機會,與新華網安徽頻道《新華侃客》合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新聞系還設置了認知實踐、采訪周、實踐季等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技能操作訓練。
(二)加強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
大量的學生在系網站平臺實訓,每天都進行各種策劃,生產大量的新聞。為了保障實踐的順利進行,我們需要配備數量足夠、技能夠硬的老師,從策劃立意、新聞采編、攝影圖片、影視拍攝后制、網絡編輯、網絡技術等方面予以指導并把關,因此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動手能力強的復合型專業教師以及兼職教師缺一不可,尤其需要培育具有深厚中文業務素質、懂得新聞理論知識且具有較強多媒體應用技能的復合型師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