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琤
【摘 要】作為伴隨信息技術成長的大學生群體,“90后”大學生受到網絡的影響較深。就目前現狀來看,“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網絡使用的自我約束力、缺乏辨別網絡內容真實性能力和缺乏正確的道德法律意識等多種問題,值得教育界給予充分的重視。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對策。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對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給“90后”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值得教育界給予充分的重視。各高校應該針對“90后”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積極開展教育引導工作,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一、“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
(一)缺乏網絡使用的自我約束力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90后”大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出現失去自我約束力的情況。根據網絡數據,有80%左右的學生每天花費1-3小時上網。在“90后”大學生中,約有34%的學生使用網絡聊天,32%左右的學生利用網絡玩游戲,僅有21%的學生利用網絡查資料。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使用網絡主要是為了從事與學習無關的活動。而對于大學生來講,其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因此花費大量的時間娛樂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但是,多數學生在網絡面前失去自控能力,并沒有利用網絡學習。
(二)缺乏辨別網絡內容真實性能力
在網絡中,包含有大量的不實信息,需要加以辨別。但就實際情況而言,“90后”大學生常常出現容易被網絡留言鼓動的現象,不是跟風評論,就是產生對社會現實的偏見認識。據調查顯示,在接觸到網絡上的熱點話題后,幾乎有一半的“90后”大學生會選擇跟帖。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理應客觀且全面的看待一些時事問題,并且應該敢于質疑,從而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輿論引導。但就目前來看,“90后”大學生群體普遍缺乏辨別和分析網絡信息真實性的能力,其辨別能力急需提高。
(三)缺乏網絡防范意識
在虛擬網絡環境中,存在一些不法人員,妄圖通過網絡謀取利益。而“90后”大學生的心理普遍不夠成熟,由于較少接觸社會,人生閱歷較淺,容易輕信他人,在缺乏網絡防范意識的情況下,較容易被不法人員利用或造成傷害。
(四)缺乏正確的道德和法律意識
近幾年來,網絡上常會出現人肉搜索事件。分析這些事件可以發現,“90后”大學生常成為這些事件的參與者。這類事件往往會牽連到無辜的網友,他們的家庭住址等信息被公布在網絡上,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而這些公布信息的“90后”大學生們,在事情發生后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違反了法律規定。此外,也常有“90后”大學生在網絡上通過發布一些虛假信息吸引他人的目光。而這些學生發布的信息很可能導致校同事件,并波及社會,從而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因此從總體上來看,“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情況,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也容易受到負面影響。
(五)缺乏網絡素養教育
對于“90后”大學生來講,學校是他們在大學期間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所以,高校需要擔負起培養大學生網絡素養的責任,推動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多數高校并沒有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在缺乏完善的網絡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的情況下,“90后”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無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對策
(一)加強與媒體及社會組織的合作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應該加強與媒體及社會組織的合作,通過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請媒體組織,發揮其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教育活動,使思想教育和實踐教育得到有效結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與社會組織及媒體合作加強對網絡素養教育的輿論宣傳。通過多種渠道,以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大學生網絡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網絡環境。同時,高校應該倡導媒體行業自律,并監督網站承擔自身的責任,定期開展網絡糾查活動。而通過開展該活動,將能使網絡中存在的大量黃色信息和反動違法信息得到刪除。此外,“90后”大學生作為個性獨立的一代人,更希望通過自身的探索認識網絡。因此,高校應該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網絡實踐活動的機會。
(二)完善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對于“90后”大學生來講,在網上發表言論和交友互動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面對這一情況,高校應該根據“90后”大學生的特點完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網絡素養的培養。一方面,學校設置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并根據年級設立不同的課程體系,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校同網絡輿情監測機制,避免學生受到不法人員的煽動。比如在面對一般性網絡輿論時,學校需要及時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回應,做好輿情事件的預案和趨勢判斷,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在面對特殊性網絡輿情事件時,學校負責人還要做好相關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及時將情況向上匯報,繼而使事件得到及時處理。此外,各高校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想對學生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就先要確保教師擁有良好的網絡素養。為此,學校要開展教師網絡素養普及教育工作,并且督促教師關注“90后”大學生的輿情動態,更好的開展輿情引導工作。
(三)積極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90后”大學生比較排斥學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對于學生來講,父母的教育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高校應加強與學生家長合作,使學生家長發揮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一方面,家長應以身作則展現自身的自控能力,在網絡行為自我管理、網絡法律法規遵守和網絡信息辨識等方面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示范效應。另一方面,家長也應加強對網絡知識和技術的學習,通過網絡加深與學生的交流,以親情感化學生,并且以自身行為給學生提供示范,將能使大學生產生理性上網的思維,繼而更好的消除網絡對“90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而在大學生踏人社會之前,學會理性的使用網絡不僅意味著學生網絡素養的提升,也意味著大學生能夠更好的利用網絡學習和工作。
(四)挖掘學生主觀能動性
作為極有個性的一代人,高校還應該致力于挖掘“90后”大學生自我網絡素養培養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養成謹慎和自律的良好習慣,繼而使網絡素養得到內化。一方面,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一些客觀的網絡信息。比如,學校可以通過創辦刊物、開展講座和創辦校園新聞博客等方式開展網絡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參與網絡實踐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網絡素養教育成為單向信息灌輸,高校還要加強對大學生信息篩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覺進行網絡信息的篩選。此外,學校要大力進行網絡道德規范的弘揚,并且號召學生自覺遵循網絡禮儀,以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
總之,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所以家庭、社會和學校需要聯合起來加強對“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培養,使其網絡素養不高的現狀得到改善。此外,網絡媒介素養的形成除了依靠教育和引導,還要依靠學生的自我學習。因此,學校也要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網絡素養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