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摘 ?要:當前社會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便捷的網絡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利用社交軟件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布消息的主體不再限制于媒體單位。無論是誰,只要可以使用社交網絡,都能夠成為自媒體時代的“新聞發言人”。因此,在自媒體時代,信息的發布和傳播缺乏真實度和合法性的界定,很容易造成新聞侵權;再加上其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對自媒體時代信息來源和新聞侵權的立法工作需要用新的方法和思路進行探索。
關鍵詞:自媒體;侵權;立法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034-02
一、引 言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MSN、QQ、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軟件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類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人類的傳播活動自此進入了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自媒體”時代。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的定義是:“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簡言之,自媒體即是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平臺或載體,如微信、微博、論壇、博客、BBS等。可見,自媒體是一種基于互聯網和數字科技產生的新型的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方式,它不同于傳統媒體,是一種“新媒體”。
自媒體時代以前,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并且這些權威的主流媒體會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地傳播和發布,因此公眾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進入自媒體時代以后,新興的網絡社交平臺打破了這一格局,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更新自己的微博或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平臺第一時間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名“記者”,這大大拓寬了網絡上新聞信息的采集渠道,增大了信息量。而且,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甚至傳統媒體的信息源都來自于自媒體。如今,公眾不再單一地依賴于傳統媒體獲取信息,而是利用強大的自媒體軟件完成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從而實現對整個社會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自媒體時代信息源的立法規制
1.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良莠不齊
在自媒體時代,由于每個人都可以利用便捷的社交網絡進行“發聲”,因此信息的傳播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現象。如今,傳統媒體都紛紛開通了微信、微博公眾號,利用自媒體來發布信息;國家機關等政府部門也都加入了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和宣傳;很多公眾人物也加入自媒體的宣傳大軍,利用這個平臺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普通公眾也開始利用自媒體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媒體社交軟件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以及和朋友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自媒體時代的信息既有主流媒體或者政府部門發布的權威消息,也有個人原創或轉載的或真或假的信息,整個社會的信息發布是一片魚龍混雜的局面。
2.自媒體虛假信息還需“自凈”
媒體單位或者個人通過社交軟件發布的原創或轉載的信息,其中或多或少的夾雜著一些虛假不實的信息。例如,在朋友圈中關于某種疫情或病毒的傳播,關于生活中的某些用品存在危害等類似的信息。這類信息大多集中在某些小群體中互相傳播,但是隨著傳播范圍的不斷擴大,也會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針對這種現象,簡單粗暴的行政干預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虛假信息的完全遏制,法律訴訟途徑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我們還應該發揮自媒體本身的“自凈”功能來實現對虛假信息的規制。
自媒體本身的“自凈”規則,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提出的觀點。他認為,自媒體的自凈規則主要是由于自媒體的自組織性、交互性、多元性、開放性等特性,使廣大網民能夠在自媒體上平等表達個人觀點,對新聞熱點展開充分討論,故而很多虛假信息就在廣大網民的討論和爭辯中被快速揭露和匡正,事實真相最終得以還原[2]。
從自媒體“自凈”的角度來講,網絡上虛假不實的信息可以快速傳播,但是也能夠快速得以討論澄清,因此自媒體在“自凈”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新聞侵權現象就會大大削減,事實真相在廣大自媒體網民的討論和駁斥中得以還原。自媒體的“自凈”規則如果能夠得到合理地發揮,的確是一種較為有效地節省資源的網絡管理方式,但是“自凈”規則的發揮還需要建立在信息發布者與反饋者的道德素質的基礎之上,包括文化程度、法制觀念、個人修養等,如果信息發布者和反饋者不具備高素質,那么在自媒體的“自凈”的過程中并不能達到理想的“自凈”效果,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
3.權威媒體和網民共創健康自媒體環境
自媒體中信息的流動量大,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官方主流媒體應及時關注自媒體中虛假信息的傳播情況,并及時對虛假消息進行更正,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例如,對于微信朋友圈中所傳播的某些生活方面的假消息的現象,央視新聞微信客戶端作為我國主流權威媒體在每日的消息推送中會經常出現一些為公眾更正虛假消息的信息。例如,《真相!脂肪含量超7成!吃沙拉醬=吃脂肪!》——這就是央視新聞微信客戶端最典型的為公眾更正虛假信息的推送內容。
自媒體使得我們每個人在網絡空間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這樣的言論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自由,它還必須存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限制。在這樣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每一個網民都應該自律自覺,管好自己的“嘴”,不發布虛假信息,不轉載未加證實的小道消息,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虛假信息的制造者或傳播者。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正確有效地行使自媒體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話語權,我們的網絡空間就會朝著健康和良性的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三、自媒體時代侵權現象的立法規制
1.自媒體侵權主體多元虛擬。網絡時代,使用社交軟件的用戶形形色色,自媒體的使用者既有權威的主流媒體,也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人物和普通個人,因此自媒體發生侵權行為的主體具有多元化和虛擬化的特征。自媒體侵權行為的責任追究只能追蹤到一個IP地址,并不能實現對真實個體的法律責任追究。因此,我們應該倡導各大社交網絡平臺實行實名制認證,無論是集體單位還是個人,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注冊及發布信息都必須進行有效的身份認證,這樣每個人在發布信息時都會考慮到法律的約束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約束網民隨意發布或轉載信息的作用,有效規避一些虛假和不實信息的傳播所造成的新聞侵權行為。
2.自媒體侵權行為智能化和高科技化。2013年9月17日,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初三學生楊某,因在網絡平臺發布虛構事實的帖子,同時轉載次數超過500次,被警方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刑拘。案件發生以后,我國就制定了“轉發500次”的打擊網絡誹謗犯罪的法律條例。“轉發500次”是指誹謗的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的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就認定為犯罪;行為人實施誹謗,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不論網帖內容被點擊和轉發的次數是多少,構成誹謗罪。
自此事件以后,網絡社交平臺中的虛構不實信息得到明顯遏制,但仍然存在很多侵害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 隱私權、著作權的現象。例如,2014年3月《南都娛樂周刊》在微博所策劃的“周一見”事件,對文章和姚笛婚外戀的曝光就引發了業界對侵犯明星隱私權的激烈爭論;眾多微信公眾號經常不注明作者和信息來源,未經授權就轉載他人作品,造成了對著作權的侵害等,自媒體的新聞侵權案例依然時有發生。自媒體的新聞侵權主要是基于計算機網絡平臺的開放性、智能化和高科技的特點所造成的。2014年年末,最高法院發布《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進一步明確電子郵件、短信、微信、微博等網聊記錄都可以以電子數據的形式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這一舉措也大大降低了自媒體中侵權現象的發生。
3.自媒體新聞侵權違規成本低,維權成本高。自媒體當中存在著很多火爆的微信公眾號,這些公眾號多由個人運營,因此侵權主體具有分散性,在發生侵權行為時法律訴訟效果也相應較差。如今,很多個人紛紛開通微信公眾號,很多公眾號的運營內容匱乏無趣,經常未經授權即轉載、抄襲他人的原創作品,并以此來謀取私利。我國法律規定,著作權當中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權利人許可,便通過微博、微信及其他網絡傳播平臺轉載、摘錄他人作品即屬于侵權行為。然而,通過自媒體發生侵權行為的主體多數是個人,加上作品篇幅往往不長,通過法律訴訟的途徑進行維權,賠償標準并不高,訴訟結果可能得不償失,所以權利人一般不會選擇走法律訴訟的路線,而更多的是向微博或者微信服務商發出侵權通知,要求服務商刪除侵權內容。
自媒體發生侵權行為的違規成本低,但維權成本高,想要贏得一個干凈的自媒體環境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因此,對于自媒體中對著作權的侵犯,我國的新聞立法應該制定法律法規來限制對未經授權即轉載、抄襲他人原創作品的行為,對該類侵權行為實行高額處罰機制應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4.自媒體侵權還需“他律”來規制。為了維護網絡秩序的合法和有序發展,對于新聞侵權的現象,還是應該通過“他律”,即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來杜絕新聞侵權的發生。
首先,我們要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條例來加強對自媒體侵權行為的監管力度。目前,我國的網絡管理體系僅有一些限制性的規章制度,而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法規條例并沒有頒布出臺,因此我們要加快網絡法律條例的制定和頒布。同時,我們要大力鼓勵和倡導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嚴格實行實名制認證,這一舉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自媒體中發布轉載虛假不實的信息所造成的新聞侵權現象;另一方面,應該制定一些針對網絡社交平臺的規章制度和懲戒措施,通過規范網絡平臺的運行和經營行為來帶動廣大網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從而逐步構建一個健康的網絡發展氛圍。
其次,自媒體應加強虛擬網絡空間的管理,積極探索虛擬空間管理新模式。自媒體要嚴格遵守新聞宣傳的法律法規和紀律條例,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做好為人民傳遞發聲的平臺,不斷加強網絡誠信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道德素質,確保網站所發布的每一條信息都真實可靠;另一方面,自媒體也要提高自律意識,加強對自身的管理和約束,提升網絡空間管理的力度和水平,深化網絡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合作,加強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網絡虛擬空間參與者的道德素質修養,這樣網絡自媒體空間就會實現規范化的運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瑩.淺析自媒體的特點[J].科教文匯,2008(5).
[2] 伏香凝.“自媒體時代”新聞侵權的認定和規制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27).
[3] 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 余艷楷.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有序化的責任探析[J].現代婦女(理論版),2014(8).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