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秦尉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節目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何以應對并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是傳統電視人必須應對的現實問題。本文從新媒體對電視媒體的影響,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欄目發展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電視與新媒體的相互適應與發展的觀點,并對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模式做了初步探析。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節目;機遇;挑戰;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097-03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廣播、網絡、微博、微信、手機等傳播渠道成了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且以碎片化、易被受眾接受的視頻、圖片、聲音和文字等形式,與傳統的電視媒體展開全面的市場競爭[1],并給電視節目帶來巨大沖擊。電視新聞欄目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從品牌及戰略的角度,整合新聞的內容及傳播形式,創立自主的新聞品牌,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創建適應受眾審美需求的發展模式。
一、新媒體的優勢及對電視媒體的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有其自身的優勢,并且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優勢
新媒體的優勢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新媒體能夠滿足大眾獲知信息的時效性需求
目前,受地域和時空影響,電視新聞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受眾對獲取信息的時限要求,而新媒體則可以輕易的打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
2.新媒體具有挖掘信息來源的廣泛基礎
新媒體的傳播者大部分不具備傳統媒體從業者所具有的專業素養,但因為其身份的多種多樣,因而具有挖掘高敏感性事件的能力。
3.新媒體使公眾話語權得到了保證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由“受眾”變成了“參與者”, 新媒體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去,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也可以立即對傳播信息進行反饋。“媒體”對一般民眾不再神秘,如果有興趣,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某種媒體表達自己的觀點、探討問題,甚至引導輿論。新媒體與受眾之間沒有時空隔離。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電視新聞的話語霸權[1]。
(二)新媒體對電視媒體的影響
新媒體信息傳播無地域限制,而電視的傳播(尤其是地面頻道)相對地域性限制較強;相比傳統電視新聞,新媒體傳播方式更多、更便捷,傳播的時效性也更快。
與電視媒體傳播中受眾往往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的情況相比,新媒體使人人都可以表達自己見解,受眾具有了接受和傳播的雙重身份,這種雙向的互動性有效地實現了資源共享。
新媒體的運作是以Web網頁為基礎,它可以將影像畫面或音頻單獨的制作,從而滿足了受眾根據個人喜好完全獨立進行視聽選擇訴求。相比而言,電視媒體只是將影像畫面和音頻簡單的編輯,并且傳播方式單一,效率低下。
新媒體傳播更受消費者的青睞,其傳播方式和手段更符合大眾的胃口。新媒體所具有娛樂、信息化的傳播模式取代了電視傳播單一的娛樂和信息傳播功能,使得電視的受眾逐漸分化,受眾群體大量的流失,市場所占份額比重明顯失調。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欄目發展機遇和挑戰
在世界范圍內,起初媒體人對于新媒體的出現并不以為然。普遍認為這只是人們的類似“Facebook”這類SNS社交網絡,或者“MSN”聊天軟件之后又一個人際交流的新工具罷了。而當越來越多的事件,如美國NBA總決賽的比賽過程、奧斯卡頒獎禮,甚至于俄羅斯戰機被擊落等一系列事件,第一時間首先出現在新媒體上時,電視新聞人才意識到了已經有一種新興的媒體正在迅速崛起并且不斷壯大。
時至今日,新媒體已然在新聞發布活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日益強盛的環境下,電視新聞欄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發展機遇。
(一)電視新聞發展面臨的挑戰
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相比,主要面臨以下挑戰(以地方電視臺為例):
1.電視新聞時效性差
目前,除央視新聞頻道可以在理論上,做到隨時對新聞事件的進展進行更新報道外,其余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版塊,由于受到播出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只能發布在新聞節目播出前一定時間段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與“自媒體信息發布者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的發布消息,并且還可以對自己之前發布的消息進行不斷的修正,在修正的過程中讓自己所發布的事件更趨于真實”的事實相比,電視新聞的時效性明顯較差。
2.電視新聞的信息源單一
除了來自政府的時政信息之外,許多媒體開通了信息提供熱線。雖然有這些措施,并且有對于提供線索人的獎勵機制,但這樣的信息獲取方式永遠都會有所遺漏。而微博、微信和客戶端這樣一些“背對臉”(就好比你在電腦前打游戲,路過的人從你背后看著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動和背后的人交流。)“多點對多點”的交流方式,使得更多、更具體、更為原始的消息源在此匯集。在這一點上,電視臺的信息獲取廣度與新媒體相比要略遜一籌。
3.缺乏信息互動和共享
傳統媒體與受眾的交流通常是單向交流。電視新聞一般把受眾當作“發射”信息的“靶子”,而且播出時間在一段時間里基本是固定的,受眾接受信息完全是一種被動行為。因此,電視新聞根本談不上與受眾的信息交流,共享也只是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表演。由此可見,傳統的電視新聞制播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響,電視新聞的關注度開始受到影響。目前,新媒體在提供信息的數量、時效方面作用逐步加強,令電視新聞人“老大哥”地位受到挑戰。
(二)電視新聞發展機遇
1.電視新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準確性
由于電視新聞在新聞線索的獲取、新聞素材的采集以及新聞發布過程中的報批、審核機制健全,整個制播流程嚴謹,經由此渠道發布的信息至少要經過三四道核實手續,因而,虛假或者不符合發布要求的信息很難輕易發布。相比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信息發布者素質魚龍混雜,往往在并未對某些事件有足夠了解的前提下,就根據自己的猜測和推論發布自認為真實的結論。電視新聞在信息發布中的權威性和準確性的優勢就變得更加突出。
2.電視新聞的輿論緩釋作用不可替代
電視新聞在阻滯危機傳播中的作用是政府賦予電視傳媒機構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當今社會,信息傳播日益發達和多樣化,但面對突發的危機事件時,民眾迫切關心自身的安危和權益,希望最大限度地獲得有關信息的訴求沒有改變。此時,民眾如果無法從正當、權威的渠道獲取信息,就會轉而尋求別的信息渠道,通過微信、微博、QQ群發出的流言、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和進一步擴大的空間。而這些不負責任的流言或小道消息,則很有可能進一步加深民眾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造成一定時間和范圍內的輿論混亂,甚至導致社會恐慌[2]。對此,政府一般會在事件發生時,通過電視新聞和其他一些主流媒體在危機傳播中“公開信息、澄清事實、平息謠言、鼓舞人心”,使電視新聞和其他一些主流媒體在客觀上發揮了輿論緩釋的作用,充當了“社會輿論的減壓閥”。因此說,電視新聞的輿論緩釋作用不可替代。
3.專業素養及團隊力量無以倫比
任何一種傳統媒體,都是在一定的組織機構基礎上建立的,其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整個團隊的專業水平都是經過長期實踐不斷提高的。由于電視新聞的職業化操作程序和運作規范、專業采編隊伍的保障,無論從對新聞事實的深度解讀能力,還是對新聞事件的追蹤報道能力而言都是任何新媒體所無法企及的[3]。
三、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模式
(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職業理念、人才目標和專業技能的變革
產品運營的意識是現在媒體人必備的素質。新聞職業理念要改變工業化時代行業內部分工的僵化思維模式,整合內容生產和傳播環節,實現從“內容生產者”到“產品運營者”的轉型。
新媒體時代記者、編輯與媒體的關系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媒體從業者,不再依附于某一單一媒體,他們可以運營自己的新媒體或者手握著具有注意力、能實現商業增值的內容,散布到不同的分發平臺上。
“新聞記者需要擁有對數據洞若觀火的技能。很多時候,對數據的分析可以幫我們鎖定有趣的故事。”用數據豐富報道,洞察數據間隱含的聯系,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不僅需要傳統的社會學和人文學科背景,還需要計算機信息的挖掘、處理能力。眼下傳媒業奇缺的是程序員、設計師和會做HTML5、會玩微信的高手,只會寫稿的記者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需要。
(二)相互適應,積極開展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創新與實踐
電視新聞有其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要注意吸收新媒體的成功之處,相互適應,但絕不能丟棄自己所長,更不能失去自我。電視新聞應該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制播技術和實現手段的創新與實踐。
1.著力提升受眾的視聽體驗效能
目前情況下,電視語言提供給受眾的視聽體驗始終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傳播。如果說新媒體是迅速獲取信息的手段,那么電視新聞就應該帶給受眾真實、具體的視聽感受。讓電視新聞節目變得讓觀眾喜聞樂見,除了在內容上充實、加強以外,也應該在節目包裝和設計上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當然首先是電視人自己要滿意,因為,無法讓設計人員自己滿意的電視作品,就無法對觀眾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2.重視電視新聞樣式的探索與創新
電視新聞之所以會給受眾一種沉悶的感覺,源于新聞節目在長久時間內的一成不變。所以在新聞節目樣式和播報方式的創新上,也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語境下增強自身競爭力的一種舉措。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應該算是國內媒體中做得比較好的。
(三)用靈活的機制打造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專業隊伍
媒體業本質是內容產業,其核心競爭力是人才、是隊伍,因此,傳統電視要發展,建設一支能夠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專業隊伍十分重要。因此,電視新聞的編輯記者想要在這樣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強化與提升。
1.對新聞線索來源的擴充和增補
目前,電視新聞線索已經不能單靠政府發布和新聞熱線,微博、微信、網絡,甚至于某些報刊上的消息,也應該成為電視編輯記者們獲取消息的重要途徑。所以對新聞線索來源的擴充與增補,對于電視編輯記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2.注重對新聞事件主題的把握
電視新聞不能局限于對于某一消息進行的簡單傳播和描述,這會讓那些在微博、微信或網絡上瀏覽過此消息的人感到厭倦。
所以,只有對新聞事件進行更為詳細、深入的解讀和講述才能讓電視新聞更具可觀賞性。這就需要較高職業素養的記者對事件進行快速的跟進和準確的把握,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事件和消息進行核實和再確認,對其中的新聞點進行深度的研究和發掘。同時,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應該對整個事件有一個持續性的關注。
3.落實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
真實、權威和準確是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賴以生存的優勢。電視從業人員,面對突發新聞事件應該理性分析、整體把握,不能夠道聽途說,更不能“擺拍”、“演戲”,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在關鍵時刻一定要堅守電視職業人的操守。
4.改變政策類新聞的播報方式
一般人看電視新聞主要看的是節目對于政策類消息的發布與解讀。因此,電視新聞的編輯記者在采編政策類新聞時,不能只是將政府下發的文件進行了基本的闡述,而應該首先把政策理解、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電視畫面對政策的重點和特征進行解釋和說明,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為受眾全面、準確的理解政府新出臺的政策做些有意義的實際工作。
四、結 語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節目產生強烈的沖擊,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是傳統電視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電視新聞欄目需從戰略及品牌發展的角度,轉變新聞職業理念,借勢媒介融合,發展深度采編,提升媒體公信力,創立自主的新聞品牌;豐富消息類新聞的編輯形式,依據不同類型、不同時段的新聞內容,開展多樣化、多類型新聞節目編輯[4],實施多思路的編輯舉措,整合新聞的內容及傳播形式;用靈活的機制打造和建設一支能夠提供優秀內容、懂新媒體的人、熟悉大數據和統計的人專業隊伍;發揮優勢,技術創新,走專業化道路,變革而非迷失自我,探索而非抬高他人貶損自己,提升自身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創建適應受眾審美需求的發展模式。在堅守中前行,一定會在日益變革的技術潮流中找到自我發展的道路,在創新改革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雯琪.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窗,2011(6).
[2] 李穎.電視新聞與社會危機意識[J].當代電視,2009(3).
[3] 敖祖龍.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探析[J].新聞傳播,2015(7).
[4] 趙敏杰.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J].科技傳播,2012(10).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