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
[摘要]藝術類高職學生黨建工作是高職藝術院校合格藝術人才培養和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當前藝術類高職生黨建工作載體存在組織、制度、宣傳、實踐等方面的困境。本文試圖結合高職藝術生的特點,探究藝術類高職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生;黨建工作;載體
載體是實現事物發展目標的手段,是內容落實、活動開展的組織形式。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新思潮、新媒體的涌現,高職黨建工作發展明顯滯后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如何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圍繞當前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新要求,重新審視并進一步推進藝術類高職生黨建工作的載體優化和創新,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效性,是藝術類高職院校黨組織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藝術類高職生同時具備“高職生”和“藝術生”雙重特性,因此,黨建工作必須具有針對性,將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與藝術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努力探索藝術類高職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
一、當前藝術類高職生黨建工作載體運用困境
當前,藝術類高職基層黨建工作載體運用上與藝術職業教育沒有較好的融合,在組織、制度、宣傳、實踐等載體上陷入困境,具體情況如下:
(一)組織載體:“官方模式化”
藝術類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主體對象身份構成和文化氛圍的特殊性,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上理應別具一格:作為高等學府,主體學歷和文化素質較高,年齡結構單一,人文環境單純;作為藝術教育,靈活、自由、開放,重實踐、重創作。然而,在實際組織過程中,黨的意識形態并不是隱含于活躍的校園文化之中“潤物細無聲”,而是主要通過傳統的、嚴肅的召開會議、傳達文件精神,組織學習、撰寫思想匯報等“官方模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誠然,這些方式很重要,但是與大學生群體特性、活躍的大學文化環境格格不入,刻板單一的說教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不被接納。當前的黨建工作沒有遵循受眾的個性特征和學習規律,導致效率、效果大打折扣。以某藝術高職為例,黨的十八大、“四風”、“三嚴三實”等政策文件的學習,都以讀文件、寫讀后感(心得體會)等方式進行,開會時打瞌睡、走神、玩手機現象屢禁不止,遞交的文字材料抄襲面廣泛。
(二)制度載體:“虎頭蛇尾”
高職教育時間短,學生在校只有三年(第三年為頂崗實習和就業,實際有效在校時間僅兩年),因此在學生黨員發展工作中遭遇“尷尬”:按照黨員發展有關規定,從入黨積極分子到發展對象、預備黨員、正式黨員考察期需三年,而學生實際在校時間只有兩年,那就意味著學生在高中沒有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即使自入校起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最快速度也只能發展到預備黨員考察期,還沒來得及轉正就畢業離校。其次,黨員隊伍發展結構失衡情況明顯。如成都某藝術職業學院,學生預備黨員發展一年級為零,積極分子10%,二年級預備黨員不足2%,新的積極分子約15%,三年級預備黨員陡然發展到30%,積極分子20%,類似于一個倒金字塔?!爱厴I就發展”現象,嚴重削弱了黨建工作的權威性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無法得到保障。再者,高職院校為了確保黨員素養,在入黨關口上往往將學生成績、干部經歷、英語AB級、計算機等級、獎學金等作為“門檻”,而藝術類高職學生本身存在政治敏感性較低、自我意識強、專業技能突出而文化基礎薄弱、受挫承受力差的特點,以上要求令許多學生“望而卻步”,認為入黨“高不可攀”或者“入黨無用論”。因此,藝術類高職黨建工作在程序化運行機制上缺少制度保障。
(三)宣傳載體:安常守故
在傳播途徑上,高職院校黨建工作還停留在宣傳櫥窗、校報、廣播等傳統方式上,忽略現代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多樣化、便捷化信息渠道,尤其是新媒體異軍突起,黨建工作并沒有積極采納新的傳播方式。以微信、微博為例,第32次全國互聯網普查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網民數量為6.18億,網民中微博使用率達到56%,微信用戶已超過4億[1]。同時,我國高校上網人數幾乎達到學生數的100%,其中90.5%的大學生將互聯網作為重要的信息渠道[2]。藝術類高職生在專業技能上投入較多時間,在文化課基礎薄弱、興趣點低的情況下,對紙質文字閱讀的習慣較差,但是便捷、新奇的電子閱讀容易抓住時尚、前衛的藝術生的眼球。因此,藝術類院校應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群體的需要,采用新媒體(微信群、公眾號、微博等等)作為黨建宣傳陣地。
在主題選擇上,宣傳主題依托于雷鋒紀念日、建黨節、國慶節、“九一八”等特殊的節日、紀念日上,忽略藝術生的學習特性。由于多種門類的藝術學習與外國尤其是西方藝術有關,藝術生在專業學習中收到許多外來因素的浸染,加之“藝術無國界”的思想影響,藝術生思想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節日、紀念日。因此藝術類高職的黨建工作應做相應調整。
(四)實踐載體:“兩張皮”
高職院校的黨、團實踐活動,多采用創辦市民學校,慰問敬老院、福利院,獻愛心募捐、志愿者等公益活動,但是,藝術類高職生存在視野狹窄、紀律性較差、協調能力不強,交際能力差、過分強調特立獨行的個性而缺少集體觀念,有較多的功利心理和依賴心理,不關心集體,不易為社會接受等等。對于學校設置的這些實踐活動,藝術生沒有興趣,只是敷衍應付,造成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際教育意義。以重慶某藝術職業學院為例,組織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參觀市區紅色革命旅游區渣滓洞、白公館,有近50%以上學生選擇不參加,參加學生的30%也只是應付,原因是看過或者沒興趣。在青年志愿者活動中,迫于組織、安全的考慮,基本上去敬老院、福利院慰問,但參與率不高,且變成了行政命令而非自愿。
二、藝術類高職生黨建工作載體改革探究
關于藝術高職黨建工作載體的探究,并非全盤否定當前的做法,而是在準確把握新形勢、新思潮、新媒體對黨建工作的要求和藝術類高職生特點的基礎上,對當前黨建工作載體進行完善和補充。
(一)創新實踐創作載體
1、揉合紅色文化與藝術教學。藝術生對政治普遍較為淡漠,因此傳統的灌輸方式無法被接納。藝術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學生普遍對所學專業充滿了熱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學習、訓練。如果把紅色文化有意識的植入教學當中,把專業課當作黨課來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模仿偉人表演經典言論,吟誦紅色詩歌,音樂學生學唱主旋律歌曲,影視表演學生演繹經典革命故事,美術專業采風時描摹革命烈士等等。在專業精品節目創作主題選擇上,可糅合紅色主旋律,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節能減排”設計比賽、美術專業“紅色文化畫展”、音樂系“懷舊——革命歌曲合唱比賽”、舞蹈系“紅色娘子軍”系列、戲劇影視系“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展演,加深學生對革命歷史的學習,對革命精神的體悟。
2、打造特色藝術競技平臺。鑒于藝術生重實踐和對專業競技的濃厚興趣,可選擇“五四”、“國慶”、“一二九”等特殊時間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紀念活動,對參賽作品提出主題要求。學生在準備參賽節目的過程中,黨性、政治覺悟得到了提升。例如舞蹈系編創、模仿的《紅軍過草地》、《十送紅軍》等優秀劇目,戲劇影視系模仿的《囚歌》、《小蘿卜頭》等劇目,可以利用專業競技方式,學生在排練、學習、模仿過程中得到思想的提升。
(二)建設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宣傳載體
高職藝術生感情高于理性,理想信念淡漠,網絡環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可通過建立網上團校、網上黨校、網上支部,進行網上談心等等,并利用qq群、博客、貼吧、微博、微信等網絡交流平臺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針對藝術生文化理論學習能力差、自由散漫的特點,可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推廣相關故事、歷史、人物傳記、視頻文件等等,搭建“可視、可讀、可感、可交流的載體平臺”[3]。打造專屬公眾號、微信平臺,進行思想教育。
(三)改革黨員培養模式
1、藝術生黨員發展“藝術化”
調整發展黨員的條件,將學生思想政治、品行、學習態度、實踐能力、創作能力作為發展黨員的標準,編撰符合高職藝術生特色的“黨課教材”,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思想引導、教育。從大一入校起積極推動黨建工作,在嚴把關口的同時,做好先進者的示范作用。對畢業生進行跟蹤,配合就業單位完成預備黨員轉正工作。
2、實行黨員“導師”制
藝術教學通常采用小班制甚至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特別深厚,專業老師的個人魅力、知識素養、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藝術生對專業老師充滿了崇敬感和信任。如果在黨員的培養過程中,引入優秀的專業教師黨員作為“導師”,不僅能提升學生專業素養,還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便捷地傳送給學生。
(四)加強學生德育教育
藝術類高職生自我約束能力差、理想信念缺乏穩定性、思辯能力弱、專業能力單一,因此需要在思想品德上進行有意識的提升。如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四能四會”(能說會道、能唱會跳、能編會導、能拍會照)、“五個養成”(養成文明習慣、養成科學方法、養成團隊精神、養成堅強品質、養成積極態度,養成優雅氣質)營造“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的德育氛圍。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立體德育網絡,推動德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化。
結語
藝術類高職學生黨建工作依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個性特點,實現載體多樣化,強化學生黨員專業技能的同時又增強了黨組織的號召力、組織力,在建設和諧校園、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應用型藝術人才上發揮積極作用,為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注釋]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3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
[2]王瑾.新時期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14(23):93-95.
[3]侯靜.對高?;鶎狱h建工作載體創新的認識[J].紅旗文稿,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