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西安理工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
對陜西首屆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的分析與陜西高校武術發展對策研究
張龍
(西安理工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對陜西省首屆武術套路錦標賽所反映出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為陜西高校武術傳承與發展尋找新的思路與方法,運用文獻資料法、現場觀察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對高校武術開展中存在的一些根本問題進行系統地梳理和分析。研究認為,陜西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的開展對高校武術項目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正確面對高校武術項目發展的弊端,對陜西省武術事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作用和現實意義。
陜西省;武術;發展;對策研究
武術作為中華文化之國粹,向來受到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敬仰。最近幾年來,國家更是提出“文化復興”的偉大號召,應此號召,我國各項文化活動的開展如火如荼,作為國粹的中華武術更不例外。陜西省教育廳更是借此良好機遇在陜西省高校內大力開展武術傳承的相關工作,對內各高校在省教育廳的號召下紛紛成立校武術隊,對外更是進行聲勢浩大的武術交流與比賽。2015年11月26日,由陜西省教育廳主辦的2015年陜西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在西安體育學院舉辦。本次賽事的開展意義重大,它是陜西省首屆大學生武術錦標賽,其在陜西省高校武術發展之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次賽事的舉辦為陜西省高校武術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從本次比賽中也看出了陜西省高校武術發展的一些隱憂,現欲通過本文的客觀分析對此進行相關解析,并提出個人的看法,以饗讀者。
2.1 研究對象
陜西省首屆大學生武術套路比賽、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上檢索“武術套路比賽”“武術套路發展”“武術規則”等關鍵詞,查找相關文獻資料50余篇和查閱本次比賽規程等相關文件,并對這些資料研究和文件進行歸納整理。最終篩選出30篇文獻資料和2份文件資料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2.2.2 現場觀察法
對本次錦標賽進行全程的現場觀摩,運用相機拍攝了套路比賽中的大量視頻,同時收集了運動員參賽項目、人數等信息,以及裁判員執裁情況,成績登記表等信息,確保相關數據的真實性。
2.2.3 訪談法
對本次帶隊的大多數教練員關于本校武術教學、競賽、交流學習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探討。
2.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統計。
3.1 陜西省首屆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比賽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大學生(套路)錦標賽全省共有21所高校235名運動員參加,其中甲組有20所學校,186人,占總參賽人數的79%,乙組有6所大學,共49人,占總參賽人數的21%,其中西安體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所參賽的運動員只參加乙組的競賽。經過3天的激烈的角逐,展現出陜西各高校運動員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本次比賽競賽項目分為三類,自選類、傳統類和集體(教學類)。
本次共設有3大類,37個比賽項目,本次項目設置比較全面,包括了拳、刀、槍、棍、劍、武術段位套路等項目,滿足了本次比賽的需求。個別項目由于參賽人數少,因此與其他的項目進行了合并,如男子乙組的傳統三類、四類合并,女子乙組傳統拳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全部合并為一個項目的比賽。在本次參賽的21所高校中,只有13所高校參加了集體項目的比賽,而只有1所高校僅參加了集體項目比賽,而沒有單人項目。部分高校參賽的項目較多,有自選類的刀、槍、劍、棍,傳統類的各種拳類,少數高校參賽項目單一,僅有24式簡化太極拳、初級三路長拳,且參賽人數較少,如安康學院僅有1名參賽運動員。
3.2 對陜西省高校武術項目發展困境分析
武術是一項對于人體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協調性等身體素質有著高度要求的運動,其本身較之其他體育運動體系更顯復雜龐大,動作難度也可謂最大。對于普通高校大學生來說,更是難上難,如果再缺少學校支持,場地限制,課程設置缺失,師資困乏,宣傳不到位,將極大阻礙陜西高校武術項目發展。
第一,訓練場地、器材限制。經統計此次參與21個隊伍中,有2/3左右的學校并沒有專門的武術訓練場地,他們訓練有在跆拳道墊子上,有在草坪上、操場上等等,由于場地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武術套路某些動作的完成和訓練的效果,比如空翻,璇子等,如果沒有武術軟墊子保護,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損傷。
第二,高校缺乏專業的武術教師,武術教師的業務能力不高。雖然很多高校都開設有武術課,但專業的武術教師卻非常匱乏,很多教師并非專業的武術教師,通過簡單培訓,掌握簡單的初級三路長拳,24式太極拳等套路,就能進行武術課程教學指導訓練,而由于其缺乏一定的武術理論知識、裁判知識以及對武術動作內涵的理解,長此以往,都直接影響上課和訓練的效果與質量。本次高校帶隊的教練中,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三,高校武術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乏味,教學評價手段單一。武術自古是小眾運動,并非大眾運動,它具有一般運動的特征,也具有防身自衛、育德育人的功能,但高校武術課程卻成了學生鍛煉身體的一門課程,完全偏離了武術課程的意義。對于零基礎的大學生來說,武術套路長,很難記憶,動作難度大,很難掌握,使教學內容不斷的重復,從而使得教學與訓練變得枯燥無味。教學內容的單一決定了教學評價的單一,是否能完整演示整套動作,也就成了評判學生分數的標準。如此的課程設置,讓很多學生喪失了對武術學習的興趣。
3.3 對陜西省高校武術項目發展的思索
3.3.1 重視陜西省高校武術教師隊伍建設。
任何項目的發展都必須先從師資隊伍建設開始,有武術愛好的學生是高校武術項目發展的基礎,而武術教師則是武術項目發展的根本保障。高校缺乏專業武術教師,就很難發展武術項目。本次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也證實了這點,僅靠學生指導學生,學生自學的方式,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經調查,陜西省高校優秀的武術教師相對匱乏。因此,重視高校武術教師隊伍建設是陜西省武術項目發展的首要任務。首先,要重視對優秀武術教師的引進工作。其次,采取必要措施激發武術教師對武術項目發展的積極性。第三,鼓勵、支持武術教師參加培訓,提升業務能力,加強武術教師業務能力考核,提供武術教師能力展示的機會。
3.3.2 重視武術教學內容的設置與改革
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體育課的學習,在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掌握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養成終生鍛煉的習慣。但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陜西多數高校武術課程內容主要以24式簡化太極拳和初級三路長拳為主,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為修到學分,而采用單一教學方法,枯燥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要創新改革,首先要把學生的興趣愛好放在首位,在教學內容設置中可以適當增加簡單的套路對抗演練內容和實用套路招式的防身講解。其次,教學內容要簡易性和多樣性并重。比如,可以嘗試在武術套路教學中,從初級三路長拳、24式太極拳、初級劍、棍、刀、槍、傳統拳、自選拳等套路中選取某幾段內容進行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也提高了大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最后,重視學生武德教育。止戈為武,以仁、義為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讓武德成為武術訓練必修的一門課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武以德先”、“未曾習武先習德”、“短德者不得與之教,短德者不得與之學”,這樣武術精髓卻被歷史淡化了。大學生作為武術的傳承者,必須在武術教學內容中增加學生武德教育。
長久以來,武術運動在高校內的發展都收到各個方面的制約因素,發展之路坎坷,甚至慘遭“夭折”。但隨2015年陜西省首屆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的舉辦,又讓陜西高校武術套路項目的發展看到了“黎明曙光”。通過本次比賽也使陜西各高校認武術代表隊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認識到武術項目在高校發展的弊端。對此,各高校一定要用實際的努力去承接武術項目發展良好的機遇,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陜西省高校武術發展的“明湍暗流”,并在以后的發展之中揚長避短。
[1] 王崗,王鐵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 林森.我國高校武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4
[3] 張玉強,郭榮娟.高校武術運動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0,19(5)
[4] 劉旭東.河南省高校大學生武術比賽現狀與發展對策[J].搏擊·武術科學,2010,7(7)
G852.1
A
1671-1602(2016)20-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