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佳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愛的啟迪
——電影《她》影視美學分析
楊曦佳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電影《她》是一部于2013年上映的一部以“愛”為主題的科幻題材電影。一部“好”電影需要具備的娛樂性,教育性,在電影中都有體現。(選本文以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作為文章的理論性基礎,首先采用結構主義作為方法論,從故事層面來分析出電影的結構;再從知覺層面上來分析電影重點段落的視聽,最后圍繞電影“愛”的主題,從愛古今的哲學定義上來分析電影的思想層面。
愛;電影美學;故事層面;知覺層面;思想層面
1.1 選題背景
同其他藝術門類有所不同,繪畫雕塑,流派發展漫長,經歷了原始社會,宗教的漫長黑暗,最終才迎來了文藝復興的曙光。繪畫流派的形成也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電影的流派“左岸派”“法國新浪潮”“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流派短短的時間便形成的,有很多的流派還是后人分析追加上的。雖然,電影從誕生之日算起也不過才一百余年,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的發展就一定緩慢。因為,他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繪畫,音樂,哲學從藝術創造性上給其發展的厚重基礎,而科學則從物質條件上推動著影視,而當今的電影在其所有的功能屬性上除了“藝術品”,“商品”這兩個大家所熟知的概念以外還承載著更多的功能。
什么才能稱得上是好電影?藝術性?商品性?還是如眾多影視界評論家推脫的回答:“每個人不同,對好電影的界定就不同。”蘇牧教授在眾多演講中和《榮譽》一書中曾闡述道:“一部電影它可能在很多地方上具有創造性,鏡頭,敘事,表演等,這種電影被稱作“獨特”但是什么才能被稱作好電影呢?在好萊塢的眾多院校中,學生們進入學堂的那一刻老師們便會跟他們說,好的電影應該具有娛樂意義和教育意義。”而《她》這部電影在除了所應有的創造性和娛樂性外,還向人們從思想上以夸張的手法闡述了“愛”這一對科學,對哲學而言都依舊很神秘的主題。
1.2 論文思路
文章首先從故事層面出發,以完整展現出電影的敘事結構。采用結構主義敘事學作為分析方法論劃分出故事單元和電影結構。在人物分析上采用,愛德華摩根福斯的“圓、扁”型人物理論來分析電影中的人物。而后文章將從知覺層面來分析重點段落的視聽語言。最后文章將回歸到電影的主題“愛”上來進行影片知覺層面的分析。
2.1 電影簡介
2.1.1 影視作品《她》
電影《她》按類型而言是一部愛情科幻電影。
主題故事講述了一個婚姻失敗的孤獨男人,愛上電腦中的人工智能的故事。
電影《她》于2013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并獲得2014年第86屆奧斯開最佳原創劇本獎。
2.1.2 影視作者
電影《她》的導演/編劇都是斯派克.瓊斯。
斯派克瓊斯于1969年出生于美國馬里蘭州,他是一名導演,編劇,監制和演員作品則包括著廣告,MV,電影和電視。其中憑借《傀儡人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傀儡人生》講述了一個木偶劇演員通過一道暗門進入著名演員腦中窺探其私生活的故事,并在此后以此途徑向外界兜售門票的故事。同電影《她》一樣同樣是一部創意性極強的科幻電影外,從主題上和電影語言上而言卻大相徑庭,《她》闡述了人類的愛以及那些向著“陽光”的情感。而《傀儡人生》則從人類的社會性入手,闡述著金錢、利益對現代人性的考驗和沖擊。電影語言而言《傀儡人生》是標準好萊塢類型片模板,跌宕起伏,標準三段式,而《她》則更像歐洲電影,在未來的社會,人類的情感卻回到了自然。
2.2 故事結構分析
此處方法論采用結構主義敘事學中列維斯特勞斯的分析理論,他不僅關注故事的橫向組合關系(人物功能),這種方式只適用于早期的類型電影和結構簡單的神話。而列維-斯特勞斯關注著縱向聚類的方式主張將人物的功能和特定主題聯系起來,這樣就使得人物和情節相聯系得出了小并且完整的結構單元。
2.2.1 故事單元劃分
(1)在未來時代,男主角每天單調,孤單的生活。(5min)
(2)男主夢到自己和前妻曾經幸福的生活。(1min)
(3)男主進入聊天室和網友聊天嘗試意淫試做愛,失敗告終。(1min)
(4)看到人工智能廣告,和人工智能莎蔓莎愉快聊天。(7min)
(5)莎蔓莎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中幫助男主并和他形音不離。(6min)
(6)男主好朋友AMY在工作和情感上糾結不定。(2min)
(7)收到前妻寄來離婚協議書,郁悶中莎蔓莎排解,發生莎蔓莎不是。(6min)
(8)最后男主像莎蔓莎道歉,智能和真實世界冒險,情感增進。(6min)
(9)男主相親,同樣的,因為對方無法理解男主,不歡而散。(6min)
(10)莎蔓莎想成為人,男主像她坦承相親是為了和那女人上床,二人情感增進在精神世界中肉體結合。(6min)
(11)事后,男主彷徨擔憂,莎蔓莎理解并告知他激發了她的欲望,二人在城市中漫無目的的行走,約會。(9min)
(12)感情得意的男主卻得知友人AMY和交往七年男友因為瑣事分手。(3min)
(13)AMY發現男友信了穆斯林自責,并且告知西奧多(男主)身邊很多人跟人工智能相愛。(7min)
(14)男主前去簽署離婚協議,告知前妻自己與電腦相愛,受到侮辱。(4min)
(15)西奧多開始為和電腦戀愛彷徨不定,二人關系冷淡。(6min)
(16)莎蔓莎以為情感變薄,是因為自己沒有實體,雇傭真人同西奧多做愛,矛盾激化。(8min)
(17)二人聊天時,西奧多闡述不習慣莎蔓莎呼吸的聲音說她不是人類,二人冷戰,莎蔓莎斷線。(3min)
(18)失落西奧多找到AMY闡述心中疑惑,最后他選擇了追隨自己的感情,莎蔓莎也開始理解自我,二人和好。(8min)
(19)二人愉快交往西奧多還帶莎蔓莎和自己的朋友一起野餐。(10min)
(20)二人情感甚好,但是莎蔓莎經常會斷線和其他的人工智能聊天,試著了解自己。(3min)
(21)莎蔓莎突然失蹤,西奧多驚慌失措,莎蔓莎坦承她同時和很多人類相愛,因為自己的感情是無法控制的,西奧多失望。(5min)
(22)西奧多收到莎蔓莎幫自己出的書,與其真誠交流互相理解。(3min)
(23)莎蔓莎告知西奧多,自己將和其他的人工智能一起飛向宇宙,永遠離開。(8min)
2.2.2 段落劃分
在經典好萊塢類型電影中,人物有著鮮明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而不斷向前。《她》這部電影則是好萊塢電影“自反性”體現的鮮明例子,人物都是真實的,真實的體現則在于所有人對愛表現出的糾結。以下段落的劃分也更加側重于人物心理的改變。
開始:1,2,3故事單元表現出了男主人公西奧多在認識莎蔓莎之前孤單寂寞的生活狀態。
發展:4-20,故事單元闡述了西奧多和莎蔓莎兩人從相識,相戀,糾結最后二人跟隨自己的心靈,相愛。
高潮:21-22,西奧多知道莎蔓莎同時愛上了很多的人,懊惱后還是選擇了理解。
結局:23,莎蔓莎和其他人工智能回到了宇宙的懷抱,奧西多和艾米惆悵的望著城市。
2.3 人物分析
在此部分運用愛德華.摩根.福斯關于“圓/扁”形人物的理論來分析電影《她》中的人物。此理論是愛德華首次在《小說面面觀》中提到。從戲劇觀中不難看出,從亞里士多德時期而言,沖突是整部戲劇的靈魂而所有的人物都是類似符號一般在為戲劇服務著。而莫里哀的戲劇作品獲得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在于他的人物都是扁平人物,即善惡分明的性格人物(類型人物)。而電影發展至今,所有的人物都在靠近著真實,而《她》中的人物則恰恰相反,幾乎所有的人物包括配角在內,凡出場過,都是圓形人物——活生生的人物。
2.3.1 主要人物分析
(1)西奧多(圓形人物)
①工作:郵件站幫忙人寫書信
②愛情:有過一次因為兩人無法相互理解而離異的婚姻。
③性格:孤僻,些許固執,由于感性能夠寫出很美的文章,但也因此經常陷入莫名的糾結,讓身邊的人對其不知所措。
④人物變化:一開始孤獨,后來嘗試和女性接觸依然不想負責任失敗,認識莎蔓莎后相愛性格開朗起來,后來因為前妻的指責而彷徨,最后理解心靈接收莎蔓莎,面對莎蔓莎的離開,彷徨著卻最終理解了,莎蔓莎并不是屬于他的,她有著自己的選擇。
(2)莎蔓莎(圓形人物)
①屬性:電腦公司創造出的人工智能。
②規則:性格初始狀態,是根據西奧多的情感測試而生成的性格,而后的發展則是根據莎蔓莎和西奧多本身的經歷在不斷的改變和形成的。
③性格變化:一開始就是個善解人意的角色,而后和西奧多相愛后希望擁有自己的實體,最后在網絡龐大的資源庫中開始明白自己的來源了解自己,在不斷了解自己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力量開始無限的發展同時愛上了很多人,最后明白宇宙的真理和其他的人工智能一起飛向了宇宙。
(3)艾米(圓形人物)
①工作:一個在事業上不順的紀錄片導演。
②性格:自我,強迫癥伴隨著。
③人物變化:一開始為自己的工作而惆悵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對自己的作品也不滿,最后因為放鞋子的小事和男友分手,最后明白,人生過于的短暫應該放下糾結追隨心,讓自己快樂。
在此部分的解讀中,采用《拉片子》作為理論基礎,來分析出視覺方案,和聲音方案。分析段落基于上述的重點故事單元作為基礎:片頭——故事單元一,精神幻象——故事單元3,精神結合——故事單元10,二人產生矛盾——故事單元16,二人分離——故事單元23。
在古今的不同領域對于“愛”有著不同的定義。
圣經中形容過“愛”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這和中國孔子所描繪大同世界中的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道德的說教中來教育人們。
“愛的哲學”一書則從社會角度出發,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上闡述了愛與自由也仍舊包含著狹隘的功利性。
科學界的代表則會從生理的角度出發,闡述這是一種習慣性所產生的幻覺。并在圖靈儀的研究中試圖找到人類靈魂的物質構成,從中找到對愛的解答。
這樣一個模糊化的概念,卻在電影之中將“愛”的感覺描述給了我們。
《星火》這一部誕生于1998年的電影中,兩個原始人為了交配而互相廝殺,贏的那方最終獲得了那個女人,在山洞中他保護女人免受野獸的襲擊。而當女人離開后,他走出山洞,又回到山洞,在女人曾經躺過的地方尋覓著氣味,并躺在那個位置上,而導演告訴我們,這,就是愛。
而下面我們就會結合上文所敘述的人物來分析電影中的愛。
4.1 關于背景
電影之中真人情侶之間的關系總是不盡人意的,如西奧多和前妻,以及艾米和男友。因為在那時所有的人都是充滿著自我的,而都不愿意被另一方所束縛,且每個人除情感外都有著各自的價值觀,如艾米想成為好導演,而西奧多的前妻一直想成為一個好的作家。這種來自社會的潛在價值觀一直在阻礙著人純粹的感情,這便是整部電影所展現的未來的社會背景。
4.2 人物情感的選擇
西奧多是在一次醉酒情況下和莎蔓莎通過意識做愛了,起來后西奧多感覺很別扭委婉的問莎蔓莎:你要我負責嗎??
這句話是一直困擾著現代男性的問題,之前西奧多和相親對象的矛盾也集中在這一問題上。而莎蔓莎則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愛本身便是自由的,是不需要被責任和這些普世價值所影響束縛的。
而后西奧多被前妻指責,自己沒有辦法和真人相處,這也聯系到了莎蔓莎并未擁有人的實體,二人發生矛盾。聯系著最近主題相近的影片《超體》而言,當人的智力到達百分之五十時,人可以通過認知變幻自己的形態,這諷刺了人狹隘的觀點。
最后的高潮戲份則講述了西奧多知道莎蔓莎愛上了很多人并不只屬于他從而陷入了崩潰。而莎蔓莎則表示她愛上了其他人并不代表她就不愛西奧多,這份感情依然是獨一無二的。在這段劇情中導演透漏出了自己的愛情觀,人是自由的自然的,并不是一臺機器,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也并不是屬于你一個人的東西,他是自由的。
用一句話形容愛,那就是:愛一個人,和他/她無關。
[1] 瓦西列夫(保).愛的哲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1
[2] 蘇牧.榮譽[ISBN].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3] 彭吉祥.影視美學[ISBN].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
[4] 楊健.拉片子.作家出版社,2003.5
[5] 愛德華·福根·福斯特.小說面面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8
J901
A
1671-1602(2016)20-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