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5104)
?
試述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對職業院校大學生進行人格教育
韓雅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5104)
大學生體育教育與學生的人格教育是值得體育教師重視的問題,我們都必須從大學生的特征入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而通過對大學生的體育精神的培養,進而發展為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樹立良好的個性品質進行探討。
體育教學;意志品質;體育精神;人格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大學生的身體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道德與行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現代社會所需人才,是當前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也同樣存在著這樣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國的大學體育教學,始終在單純傳授體育知識技能或單純的身體鍛煉的低層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視對大學生體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視對大學生進行體育精神的啟迪和教育。當然大學體育教學離不開傳授體育的技能知識,離不開身體鍛煉,這勿容置疑,問題是我們應該把追求的目標定在何處,這一點應當引起重視,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通過體育精神的教育,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到大學生的人格形成,為全面地發展學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這應是我們大學體育教師思考的重點,是大學體育教學追求的高層次目標。
2.1 研究對象
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2.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的文獻和著作,對其中的部分概念進行了理解和引用。
3.1 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現狀
根據相關的資料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的大學生不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大大落后于亞洲的其他國家,在社會交際能力以及生存能力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大。肥胖率局高不下、高學歷心理疾病者的日益增多、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自理自立能力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些都最終導致人格以及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在當今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因為文化課學習任務重而自動放棄體育鍛煉的占22.5%,屬于外界干擾慢慢地脫離鍛煉的占17.5%,兩項合計占調查總數的40%,這40%大都是大二、大三學生,說明應試教育還很嚴重。調查中還發現,59.5%的中學生最喜歡球類運動,15%的喜歡武術而對田徑、素質、器械體操等項目不感興趣,喜歡的人分別是6%、7.5%、10%。由于學生對項目的偏愛,加上鍛煉時間又集中在課外活動時間,勢必會對場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壓力。在我國某教育機構調查,我國的大學生平均每天鍛煉時間為19分鐘,而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占總數的84%;40分鐘以上的只占16%。這就達不到國家教委規定的每人每天必須有一小時的鍛煉時間。調查中還發現,從大一到大三的體育鍛煉時間呈減少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觀上對健康定位不準確,認為無病就是健康,對于人獲得有適應能力應是長期鍛煉的結果認識不夠,從而缺乏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由于學校對體育工作重視不夠,導致體育活動開展不正常或缺乏嚴格的組織與管理;三是應試教育還很嚴重,導致學生學習任務加重,致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減少。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學習上或寧愿將時間白白浪費,也不甘心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3.2 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體育精神
社會學家曾證言,任何一種社會活動或現象,當它僅僅體現為技術層面時,它是低層次的,不成熟的。當它進入到人的精神的層面,人的意識的層面,并影響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識及行為時,那它就進入了成熟的科學的階段。歷史上中外教育家們都沒有屏棄體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確地把體育做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體育對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響是獨特的,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什么是體育精神呢?體育精神是指體育運動中所蘊含著的對人的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作風和意識。體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學體育教學中更高層次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忽視,應積極挖掘。
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的全面教育、全面發展,對大學生人格精神的價值在于:培養大學生愉快的生活態度,較強的身心適應能力,個性的發展,個人行為的規范化,責任感,與同伴的合作精神,競爭、拼搏、信心、榮譽的信念,公正的看待問題,遵守規則和規定,遵從社會法規。在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中盡管其技術手段,比賽方法,勝負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體育精神是相通的。學生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就已經開始接受體育精神的影響和教育,受到體育精神的熏陶,改變和塑造著自己的人格精神。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和深化,這是一個高層次的戰略目標,我們應當在體育精神的挖掘、提煉上,在體育精神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發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質的培養。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的日趨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質的培養過程。體育教學中通過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一般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發展社會認知,在體育的社會交往中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集體主義榮譽感。人是社會的細胞,人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去認識社會、理解社會。體育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較為獨特的社會交往活動,是人生社會的一個縮影。讓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去認識體育的實質,從而達到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在體育活動中讓學生學會競爭,培養學生拼搏進取的意識。在體育的相互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合作,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這是一種健康的人格品質,將會成為一個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動力。
4.2 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培養積極參與意識,發揮人的自主精神。體育活動中無論是個人項目或是集體項目,都要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講究個人行為的規范性和道德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行為和道德風尚。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增強參與意識。在運動實踐中讓學生學會獨立的觀察判斷,獨立的應付突如其來的賽場變化,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特點、特長,發展個性,培養自主精神和獨立人格。
4.3 培養學生的是非感、正義感。體育運動是嚴格規則約束下進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動,教育學生遵從規則與規定,按規則允許的精神去認識問題,辨別是非,不斤斤計較,不小肚雞腸,不裝孬使壞,不投機取巧。尊重事實,弘揚正義。對的就支持贊揚,錯的就批評屏棄,培養學生愛憎分明,態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4.4 注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價值觀、人生觀是一個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基本觀點,是調節和控制個體行為的高層次的參照系。體育運動是一種對抗游戲,是人的身體、意識、心理和智慧的對抗,也是技術、戰術的技巧對抗。要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客觀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實事求是,遵從事物的客觀規律,趨近事物的本質。學會靠真才實學,靠真正實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戰勝對手,取得勝利。追求體育的真義和價值,實現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大學體育教學以體育精神進入人格教育,關鍵在于中學體育教師自己的觀念和認識,理性認識上升到這個高度,行動才能產生飛躍。另外,大學體育教師還應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對大學生的示范作用,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挖掘體育精神的要素,豐富和發展體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手段,使我國的體育教學邁上一個新階段,是我們大學體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1] 體育與人格.教育網www.3edu.net-3edu,2005
[2] 鄭國慶,鄭素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的互相滲透.中國學校衛生,2006.1
[3] 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J].2002.12
[4] 劉清黎等.體育教育學[M].1994.6
G807
A
1671-1602(2016)20-0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