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棟 盧五昌 朱曉雯


摘要:目的:觀察經門靜脈聯合灌注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促進肝切除術后肝再生的效果。方法:將實驗用新西蘭兔隨機分為胰島素(INS)治療組、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治療組、聯合用藥組(INS+HGF)、對照組,分別經門靜脈置管微泵胰島素、肝細胞生長因子、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生理鹽水,治療結束時測定肝臟體積,計算肝臟再生速度。術后監測肝功能、血清TNF-α、IL-6。結果:聯合治療組較對照組及胰島素組、肝細胞生長因子組肝功能恢復快(P<0.01),肝細胞生長因子組和胰島素組較對照組肝功能恢復快(P<0.05)。術后殘肝再生速度胰島素組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組均較對照組快(P<0.05),聯合用藥組較對照組和單一用藥組顯著增快(P<0.01)。實驗組TNF-α、IL-6均較對照組升高,聯合用藥組與單一用藥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經門靜脈聯合灌注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能顯著促進肝切除術后肝再生。
關鍵詞:肝細胞生長因子;胰島素;肝再生;肝切除;門靜脈
中圖分類號:R65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16)05-0057-04
臨床實踐中常遇到需要促進肝細胞再生的挑戰,比如極限肝切除術后、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需要行肝切除術等。但目前尚無有效促進肝細胞再生的措施,肝部分切除術后余肝獲得更多的門靜脈血流灌注和門靜脈血流中所攜帶的營養因子及相關激素,可能是肝再生的原因,經門靜脈補充相關激素和營養因子促肝再生對肝切除術后患者有著重要的意義。胰島素是肝細胞再生的必要因子,肝細胞生長因子能促進肝細胞再生。本研究探討了經門靜脈灌注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促進肝切除術肝再生的效果?,F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動物
雄性新西蘭兔120只(廣西醫科大學醫學動物中心、桂林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重接近、健康,采用復合飼料和水喂養。隨機分為4組,分別為胰島素治療組、肝細胞生長因子組、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聯合治療組、空白對照組各30只。
1.2實驗方法
實驗前禁食8 h,將兔固定在手術臺上,2.5%硫噴妥鈉按照3mg/kg腹腔內注射麻醉。剪去腹部手術野長毛,并用脫毛劑(8%硫化鈉)脫毛,消毒后鋪無菌巾。取上腹正中切口,顯露肝臟,測量肝臟各葉徑線計算肝臟體積。切除肝左葉,稱重,殘端用4號線縫扎止血。各組顯露門靜脈下段,切肝后置入介入造影用微導管(強生公司生產)約2 cm,結扎固定,并引出體外固定在兔子耳后。關腹后給予流質飲食,2 d后恢復正常飲食,繼續飼養。
1.3藥物治療
各組接受相應藥物治療,對照組接受生理鹽水治療,均為經門靜脈插管微泵注入,胰島素2U/h,肝細胞生長因子2mg/kg,生理鹽水2ml/h,連用7 d,監測血糖在7~8 mmol/L。
1.4動物處理及觀察指標測定
治療期間每天外周靜脈抽血測定炎癥細胞因IL-6、TNF-α。藥物治療后1周,開始在B超引導下行肝臟斷面肝活檢,每周1次,病理切片觀察肝細胞核分裂情況,Proplus-image軟件對各組進行比較,評價肝細胞再生。藥物治療后1周、2周檢測肝功能,評價肝功能恢復情況。術后1、2、4周分別處死每組動物10只,并立即將肝臟切除,測量肝臟體積,計算肝臟再生體積和相對重量,根據公式計算肝臟再生速度。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x±s表示,采用非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動物模型建立
成功建立了新西蘭兔門靜脈置管模型,無動物死亡。
2.2各組相關資料比較
分別統計了體重、失血量、手術時間、切除肝臟重量等指標,各組在體重、失血量、手術時間、切除肝臟重量等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各組有可比性。詳見表1。
2.3各組肝功能變化的比較
分別統計了各組術前1 d及術后3 d、7 d、14 d的肝功能指標。術前各組肝功能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 d的肝功能指標差別也不大;術后14 d復查肝功能指標,胰島素組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組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聯合治療組較對照組及胰島素組、肝細胞生長因子組肝功能恢復快(P<0.01),肝細胞生長因子組和胰島素組較對照組肝功能恢復快(P<0.05)。詳見表2。
2.4各組殘肝再生速度比較
術后殘肝再生速度胰島素組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組均較對照組快(P<0.05),聯合用藥組較對照組和單一用藥組顯著增快(P<0.01)。詳見表3、表4。
2.5各組術后血清TNF-a、IL-6濃度比較
TNF-α、IL-6作為肝再生的刺激因子,實驗組TNF-α、IL-6均較對照組升高,聯合用藥組與單一用藥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聯合用藥組的肝再生比較活躍。詳見表5。
3討論
肝切除術后殘肝體積不足是限制肝腫瘤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部分患者失去手術治療機會。正常肝臟可以耐受70%的切除量,合并肝硬化的肝臟只能耐受50%的切除量,與肝硬化的程度及肝功能儲備情況也有關聯。在我國原發性肝癌的患者往往合并肝硬化,腫瘤切除術后殘肝量不足時易發生小肝綜合征,導致急性肝功能衰竭。
研究表明,肝部分切除術后余肝獲得更多的門靜脈血流灌注和門靜脈血流中所攜帶的營養因子和相關激素,可能是肝細胞得以再生的原因。結扎一側的門靜脈后,對側肝臟代償性肥大的原因也是門靜脈所供應的激素。
目前有部分藥物和激素可以促進肝細胞再生,包括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肝細胞生長因子、肝細胞刺激物質、甲強龍、前列腺素E1和某些中藥等,其中以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的作用較為肯定。胰島素被認為是肝臟的營養因子,肝部分切除術后經門靜脈灌注胰島素較經周圍靜脈用藥的促肝細胞再生效應更顯著。經門靜脈用藥能維持較高的胰島素濃度,持續灌注的藥物濃度較穩定,促肝細胞再生作用明顯,對血糖影響也小。聯合應用肝細胞生長因子和胰島素是否能更有效促進肝細胞再生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門靜脈灌注胰島素和肝細胞生長因子能促進肝切除術后肝再生,表現在術后肝功能恢復更快、殘肝再生速度更快。分別測定術后當時、術后1周、2周、1月的殘肝體積,計算殘肝再生速度,胰島素組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組均較對照組快(P<0.05),聯合用藥組較對照組和單一用藥組顯著增快(P<0.01)。術前各組肝功能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 d的肝功能指標差別也不大;術后14 d復查肝功能指標,胰島素組和肝細胞生長因子組肝功能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聯合治療組較單一用藥組肝功能恢復快(P<0.01),肝細胞生長因子組和胰島素組較對照組肝功能恢復快(P<0.05)。說明聯合用藥較單一用藥的促肝細胞再生作用顯著。
有研究報道,肝切除術后肝再生的啟動刺激因子包括IL-6、TNF-α等。術后6 h即啟動肝細胞再生,因此,早期用藥促進肝細胞再生有其理論依據。本研究測定的IL-6、TNF-α也反映了相似的結果,不同組別間術后的濃度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經門靜脈聯合應用促肝細胞再生因子較單一用藥和外周血管用藥能更明顯促進肝切除術后肝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