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醫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大學生是青年公益事業的主力軍,醫學生屬于大學生團體,具有參與慈善事業的先天優勢,同時,醫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醫學技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在本次調查中,課題組著重調查醫學生參與公益的方式、途徑,參與初衷及體會,探討現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數據支撐為始發點,為公益活動開展的理論策略提供方向。
以川北醫學院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調查大一學生210名,大二學生223名,大三學生39名,大四學生樣本量太小,不計入比較,共計483名。
采用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共設計22個問題,最后一題為開放性問題。問卷在參照國內同類研究資料基礎上,結合醫學生特點,并經多番修改完成。按年級隨機發放,問卷皆由課題組成員面對面交談填寫完成。后期進行整理工作,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472份。后期問卷經統一編碼后,經專業人員審核,使用Excel2007錄入數據,SPSS13.0統計分析。
共472名同學參與本次調查,大三樣本數雖少,但仍具有代表性。其中,男生179名,女生293名,符合醫學院校女生多男生少的現狀。在影響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因素中,經統計,年級、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對參與公益活動的頻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其他研究中,將是否參加過公益行為作為因變量,將"年級、性別、家庭居住、對個人的意義等作為自變量,采用前進法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性別可能是影響參與率的因素[1]。在被調查的同學中,49%的同學一學期參與一次公益活動,一學期四次或以上僅占8%,而12%的同學從未參與,醫學生參與公益率達88%(圖1),高于同類研究中非醫學專業公益平均參與率。
將“參與活動的原因、參加活動的收獲、收到的激勵”這三個問題作為一組關聯題。參與的初衷總結為“樂人樂己、現實需要、朋友影響、無特殊考慮”四個方面。其中,“樂人樂己”與“現實需要”分別占 38.5%和 34.5%,而“朋友影響”和“無特殊考慮”占總體的12.6%和14.3%。對照“收獲”一題,“樂人樂己,現實需要”組的活動收獲率普遍高于初衷為后兩組的同學,集中在實現人生價值、豐富簡歷與實踐經擴大交際面三個方面,占到了68.5%。而“難得的情感體驗、激發愛心、了解社會現狀”等偏情感方面的收獲,僅占31%左右。這說明公益活動偏向于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其公益精神的培養[2]。另有文獻表明,大一和大四的學生對公益活動滿意度較高,大二次之,大三最低[3]。本研究并未進行年級與活動滿意度的交叉分析。另外,在問及公益活動對象的反應時,68.2%的活動對象表示解決了實際問題,31.8%表示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其中1.6%的人表示打擾了正常生活。這說明活動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當調查了醫學生對哪一類公益活動感興趣時,結果如圖2所示。整體結果較分散,選擇醫療的人數最多,達20%,符合醫學生專業特點。其次是教育、環保、扶貧、助殘類。這五類合計占總數81%,而特殊人群的幫扶(如艾滋病等)的選擇率只有4%,作為醫學生,應該對特殊人群有更深的理解與愛護,面對如此低的選擇率,值得深思。
在參與途徑方面,通過學校社團組織參與公益占到49%,其次是社會公益組織占22%,而在網絡與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參與率僅10%,尚有很大發展空間,可以借助新媒體增加參與的渠道同時擴大公益活動影響力。
當調查對于公益的態度,91.2%的同學持積極態度,盡管現在社會上公益受到質疑和猜忌,仍愿意參與公益活動。統計結果顯示,阻礙醫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因素中,時間與經濟因素占62%,時間與經濟非一時能解決的問題,而占16%的參與途徑少和14%的社會因素卻是可以通過政府和學校等多方努力改進的。
大學公益文化建設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大學生公益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著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亟需解決,大學公益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重要性還未能充分體現,高校應該充分發揮管理和引導作用[4]。而醫學生因為其專業的特殊性,更應該明確自己的社會公益責任。政府應該努力培養專業機構,使公益機構更加專業、規范化;社會慈善機構公開賬目,增加透明度和監管力度,共同構建一個公信力良好的公益環境;最重要且可行的是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學校作為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具有指導、組織、規范學生公益活動的責任。根據醫學生的興趣導向,醫學院校可以多開展與醫療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奉獻愛心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對特殊人群(如艾滋病等)的公益活動中,醫學生更應該比其他專業學生有更高的積極性,挑起醫學生的責任。學校要加強宣傳,使同學正確認識疾病,進而關愛特殊人群。
學校社團組織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最廣的途徑,而微博微信等在學生中使用率極高的網絡工具卻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如若不能將學生目光從電腦手機上移開,就將其變成宣傳活動的好工具。運用得當,會使參與公益活動更方便快捷。
首先,學校的學生公益組織必須進行一定的整合和規范化,定期進行專業培訓,確保活動開展有理有序。同時,開展公益培訓如定期的公益講座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公益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就需要一定的師資支援。適當增加與校外公益組織的聯合,以川北醫學院為例,可以加強與高坪志愿者協會的合作,其中就牽涉到了學生的涉外安全,由學校出面作出一定協定有助于學生公益見識的增長。第三,任何活動的成功開展,離不開一定的財務支持,適當的支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組織活動。
無論在何時,大學生都是祖國的未來,是青春活力的源泉。少年強則國強,祖國的強大離不開大學生的修身。每個專業都有它的特殊性,在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今天,醫學生的社會角色就顯得尤為特殊。培養良好的公益習慣,公益思維,都有助于醫學生將來成為秉守醫德的醫生,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1]崔萌萌,紀穎,鈕文異,黃丹.北京市某綜合大學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公益素養的比較[J].醫學與社會,2014,02:44-47.
[2]劉振中,羅成翼.略論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德育價值及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11:24-26.
[3]劉曉坤.武漢地區高校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狀況調查[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03:37-39+55
[4]周維維.當代大學生公益活動和大學公益文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11: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