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波 易麗霞 劉章勇
長江大學農學院
試論高校農學專業《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的關系
朱波易麗霞劉章勇
長江大學農學院
《農業生態學》和《農作學》分別是高等學校本科生或專科生農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這兩門課程相互獨立,但又彼此密切聯系。深刻分析和認識這兩門課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其教學特點,對于推動農學專業《農業生態學》和《農作學》教學改革,改善農學專業課程教學效果,加快《農業生態學》和《農作學》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教學改革農作學農業生態學
認識和把握高校同一專業不同課程,尤其是不同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對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學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高校農學專業《農作學》是具有農科特色的一門專業核心課,也是傳統農學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下的一個重要分支。《農業生態學》是涉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在大學二年級開設,《農業生態學》相對來說起步較晚,是生態學下一個較新的應用性學科。兩個學科自成體系,但又聯系緊密、相互作用。以《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為研究對象,分析和認識這兩門課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握其學科和教學特點,對于推動農學專業《農業生態學》和《農作學》教學改革,改善農學專業教學效果,加快農業生態學和耕作學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學科的相互獨立性
《農業生態學》和《農作學》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學科,二者自成體系。《農作學》是研究農作制或者農作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其研究內容是農作制的基本原理、方法、類型、演變規律、調控方略與技術體系[1]。《農作學》是一門較為傳統的學科,最早由孫渠教授于1952年從當時的蘇聯引進,并在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開課,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和變革已經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學科體系[2]。《農業生態學》則是運用農業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農業領域中的生態問題,探討協調農業生態系統的組分結構及其功能,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高效發展,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的一個分支,具有交叉性、理論實用性和研究統一性等特點[3]。我國《農業生態學》課程開設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但是發展較快,現已成為多個涉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已有10多個院校的《農業生態學》課程被批準為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
2.二者密切相關
由于農業是一個人類與生物和資源環境相互交織的復雜系統,而生態學正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決定了《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農業生態學》為《農作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農作學》的許多基本理論都是來自于《農業生態學》,比如《農作學》中強調農業系統是一個開放的人工生態系統、農作系統的能力散逸加速原理、物質循環的開放式原理、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等,都包含有《農業生態學》的理論基礎。《農作學》中作物布局的根本依據就是要符合資源環境要素,多熟種植、間混套作和立體種養等關鍵技術都需要 《農業生態學》的理論指導。其次,《農作學》為《農業生態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素材,如《農作學》中提出的保護性耕作、荒漠化防治就是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實案例,是對《農業生態學》的重要補充。隨著全球環境的變化,《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的交叉也越來越多,如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的發展和策略、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農業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態學的發展等都是農業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在新領域中的探索,這將使《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結合更加緊密。
課程的教學特點是由其學科特點決定的。《農作學》學科由于具有綜合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在課程教學上需要突出實踐性和學生主體性。為此,在課程形式上《農作學》要同時開展課堂教學、實驗課程以及校外社會實踐教學等環節;在課程內容上要求教授內容緊扣時代發展的主題和農業發展的新動向,如“三農”問題、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等;在教學目標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農作學》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使用科學知識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其關注“三農”問題、熱愛中國農業智慧的情感。
《農業生態學》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因此,在課程教學上,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如農業生態系統組分、農業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調控與優化設計等的學習;另一方面需要介紹當前中國乃至全世界農業領域面臨的眾多新的生態問題如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全球范圍內的土壤退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農業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將為《農作學》提供理論框架,而通過《農作學》課程的學習可以找到諸多生態問題的解決答案和應對策略。可見,《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可以在課程教學上相互呼應,互為驗證。
農業發展受到自然資源和生態規律的制約,反過來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諸多影響。如何通過人為調控,把握好農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這兩門共同研究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學科在相互促進中不斷向前發展,通過這兩門課程的學習將對涉農專業大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把握它們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將為《農業生態學》與《農作學》學科發展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劉巽浩.農作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曹敏建.耕作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陳阜.農業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長江大學科研發展基金項目(801180010135);長江大學長江青年基金項目(7011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