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娟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多媒體被引入課堂,語文課堂教學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轉變。但由于很多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并沒有正確的理念與思想指導,因此還是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問題。那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手段,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呢?
一、凸顯輔助效能,直指教學目標
多媒體作為閱讀教學的輔助性手段,是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有力推手,但這并不意味著多媒體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很多教師之所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卻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都錯誤地認為,沒有多媒體,不用課件已經沒有辦法開展教學,將其視為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很少將其與意欲達成的教學目標聯系起來。而事實上,我們是否需要運用多媒體,該怎樣運用多媒體,必須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的需求出發,才能凸顯多媒體的輔助性功能。
例如《莫高窟》一文,作者以生動簡練的筆觸展現了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和壁畫的宏偉瑰麗。但僅憑文本中的語言描述,學生還難以真正理解莫高窟的內蘊,這就對彩塑和壁畫特點的體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此,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順勢為學生播放莫高窟彩塑和壁畫的視頻。這種生動形象的視覺影像與文本語言相得益彰,能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
二、凸顯交互功能,突破認知難點
很多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都陷入了誤區,導致課堂教學的步驟和環節的實施都圍繞著多媒體進行。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使得教學偏向僵化。事實上,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應該契合整個教學流程,這就意味著課件必須有非常靈活的交互性,這樣,多媒體的使用與整個教學環節才能吻合。
以《莫高窟》一文為例,在分析“飛天”五種形態美的語段時,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依據文本語言想象各種飛天的形態之美時,都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課文表達的順序進行描述,因為不這樣就難以出示相應的飛天圖片。這樣的教學就沒有完全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導致課堂教學沉悶,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也自然受到了限制。而利用超鏈接的方式,可以將五幅圖片交互出現,為學生隨意表達想象提供了便利。這種體現交互性質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真正讓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
三、聚焦銜接性,貼合教學構思
多媒體的銜接性是其適應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這種銜接性,重點在于其與教師的執教、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配合自然。這就要求多媒體的內容必須留有適當的銜接余地,使教師能夠有自主發揮的空間,讓每個教學環節都能環環相扣,從而將學生的關注力聚焦在教師和學習上來,避免多媒體喧賓奪主。
例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最后一段,作者運用了一段環境描寫作為結尾,這對于表現李時珍的優秀品質有著怎樣的作用呢?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中的核心詞語進行感悟,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尋找、表達,將文中的“中天”一詞經過變色、放大、抽離等技術手段的處理,單獨呈現在屏幕上,并將其與“責任”聯系起來,加上教師渲染的語言,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李時珍作為一名醫藥學家的優秀品質。
四、彰顯環節簡潔,契合學科特點
很多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嚴重的誤區,即:多媒體越花哨、越追求視覺沖擊,其效果越好。事實上,多媒體是為了更好地展現文本畫面和情境的一種輔助性手段,過于絢麗的色彩和畫面,只能轉移、弱化學生的關注力,導致教學效果與其初衷適得其反。因此在多媒體運用中,教師應該與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結合起來,為學生品味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服務。
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一文時,教師先為學生出示多幅兵馬俑的圖片,并引導學生依據圖片中的形象,感受作者描寫語言的準確性。然后,讓學生在深入閱讀感知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再次觀察圖片中兵馬俑的外形,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最后,教師補充課文中沒有涉及的兵馬俑形象的介紹,并引導學生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學習課文中的寫法,進行練筆。
縱觀這一教學案例中,多媒體的運用成為了學生感悟語言、復述語言、運用語言的一種資源和平臺,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總而言之,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性手段,多媒體的運用必須從教材文本的特質入手,以學生實際認知、需求為出發點,真正為教學服務,從而切實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作者單位:江蘇油田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