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思遠
摘 ? 要:數學教學涉及許多概念、定理、公式,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容易覺得枯燥并喪失對數學的興趣。但他們對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實踐活動具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情境化教學方式,不失為激發小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益的一種有效手段。
關鍵詞:小學數學 ? ?課堂教學 ? ?生活情境 ? ?實踐活動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教學理念已經被廣大教師接受和認可。在當今的課堂里,我們聽到了學生的推理與質疑,看到了學生的操作與探究,課堂里響起學生合作交流的聲音,流動著學生自主學習的身影,課堂因此有了生氣和成效。本文即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的教學設計為例,解讀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化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100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日常生活的意識,發展數感;感受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一、直接導入,揭示課題
教學準備:1.課前要求學生搜集生活中100以內的數;2.課前要求學生數一數校園里的各種事物,并記錄下來;3.課前分好小組,每組準備一份糖、一份花生;4.多媒體課件。
課前2分鐘播放《數字歌》。
師:小朋友們,10以內的數早已成為我們的好朋友。這學期我們又認識了很多新的數,(板貼課題:我們認識的數)看,他們排列得多整齊呀!(出示百數圖)
《數字歌》的播放猶如電影拉開序幕一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接著教師由歌曲中10以內的數過渡到100以內的方形數陣圖,迅速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10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組成等,為本課的探究活動作好鋪墊。
二、聯系生活,感悟應用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這些數,比如:(出示填空)
(1)我們班男生有( ?)個 ,女生有( ?)個。
(2)動畫片《小馬寶莉》一共有( ?)集。
(3)肯德基全家桶賣( ?)元。
師:你能選擇一個你身邊用到的數說一句話嗎?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
教師巡視組內發言情況,然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師小結: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有了這些數的幫忙,我們對周圍的事物就了解得更清楚了。
教師對教材提供的“說一說”范例進行了改編,選取的材料都來自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及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體會數就在身邊。教師采用填空與提示的方式,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生活經驗的平臺,從客觀事實出發加深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
師:小麗一家五口(包括爺爺、奶奶)正在商量去南通軍山游玩的事情呢。聽,爸爸說:“自己開轎車的話,汽油費需要約40元,如果全家人都坐公交車的話,每個大人車票是10元,兒童5元。我們到底選哪種出行方式更節約呢?”這個問題可難倒了小麗,我們一起來幫幫她吧,到底怎么選?和同桌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匯報,讓其說說理由。
師:謝謝小朋友們用數學知識幫忙解決了問題,他們就決定自己開車去。
師:好了,現在準備出發吧!一路上如果你看到或者聽到和數學有關的信息就馬上舉手提出來,看看哪個小朋友反應快!(出示動畫)
①出發啦!紅燈了,得耐心等待23秒,我們一邊等一邊數——
②綠燈了,繼續行駛。(預設:看到了圓牌上寫著“50全路段”)這個數表示每小時不能超過50千米。
③好,那我們就放慢速度繼續行駛。(剎車聲響!播出聲音:現在是北京時間10點08分,本段路程用時55分鐘。)
④小麗一下車就去看門票價格(預設成人30元,兒童15元,65歲以上老人免票)。小朋友們,你能幫小麗算一算他們一家購買門票得花多少錢嗎?
讓同桌間相互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⑤買好門票,趕緊去登山!看(預設:看到數字95),小麗已經爬到第95級臺階,來,我們一起為她加加油。
引導學生隨著課件一起數95、96、97、98、99、1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好的數學教育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筆者在這個環節中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拓展性加工和整合,將原本枯燥的解題過程轉變為自主的、積極的、實踐性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最大程度捕捉數學信息、獲得對數學事物親身體驗的同時,利用已有的加減法知識積極解決了“選車、購買門票”等真實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認識到數在不同的環境中有著不一樣的實際意義,如數量、時間、速度等,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動手操作,體驗估計
師:小朋友們真有數學眼光,一路上找到了那么多的數學信息,表現真棒。老師獎勵大家每組一袋糖。但是吃之前我們先來玩個小組抓糖猜數的游戲。(板貼:猜一猜)仔細聽小組分工:4號負責抓糖,抓滿滿的一把,其他小朋友一塊兒幫忙數。3號負責記錄,2號負責整理好袋子,1號準備匯報。
小組按要求進行探究活動,教師巡視。
指名三組匯報,教師板書記錄組別與所抓糖的粒數。
師:小朋友們,如果再抓一把花生的話,一把花生可能有幾粒?先想一想猜一猜。
教師指名交流。
師:你們到底猜得準不準呢?我們來抓一把花生數一數,抓花生規則和剛才抓糖一樣。
指名原三組匯報數數的結果,教師板書記錄花生數。
師:看,剛才我們先抓了糖,每把是10粒左右,然后又抓了花生,可以明顯看出,一把花生的粒數比糖果多,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花生的個兒小,糖的個兒大,同樣抓一把,花生比糖的粒數多。
師:如果老師也來抓一把花生的話大約有幾粒呢?為什么?
師抓一把花生驗證。
師:我們剛才的“猜一猜”也可以說是估計,這也是一項數學本領,估計不能盲目地估,要先觀察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然后再有依據地估計。
這個環節,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每個小組分工明確,有抓物的,有記錄的,有發言的,還有負責整理的,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探究活動的機會,并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探究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盲目地估計,先采集了抓糖的數據,并以此為參照數據,讓學生猜一猜抓的花生粒數,然后通過數一數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匯報交流積累經驗,滲透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
四、實踐探究、拓展延伸
師:小朋友們,我們教室里也藏著100以內的數。仔細看一看,你們想知道這個教室里哪些事物的數量呢?
教師指名回答。(板貼:數一數)
課前,教師還請小朋友們走出教室,到校園里找找感興趣的事物數一數,一起看。(播放視頻)
師:小朋友們,看來,我們僅僅認識100以內的數還不夠呢!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更大的數,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播放課件)
在經過對本課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反復考慮后,為了解決課上“數一數”范圍有限、時間不夠用的問題,教師在課前利用課余時間提出讓學生“數一數”的要求,學生有數樹木的,有數臺階的……把實踐范圍從教室擴大到校園甚至社區,再一次感受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利用學生在實踐中生成的資源“超過100的數”延伸時空,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數學世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欲望,這也是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活動追求的價值所在。◆(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