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力(新疆自治區黨校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可可托海民族團結的現象及其本質
白力(新疆自治區黨校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中國共產黨基于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而推進的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妥善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重要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區, 各民族的和睦共處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關鍵。當前,新疆正處在兩個“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時期,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貫穿“一條生命線”即將民族團結作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意義重大。新疆富蘊縣可可托海人,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生活在這里的各族干部群眾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共同創造了諸多奇跡。本文通過分析可可托海民族團結現象并揭示其本質,進一步認識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大力發揚各族干部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可可托海;民族團結;現象;本質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25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新疆時的講話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1]“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就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2]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的可可托海是個位于祖國西北邊陲的小鎮,是個傳奇的地方。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可可托海的各族干部、職工、群眾胸懷祖國、勇于擔當、團結一心、為國分憂,不僅創造了諸多奇跡,也鑄就了各民族不分你我、親如一家的民族團結的典范與奇跡。在可可托海,民族團結不只是一項工作,更是各民族同胞親如一家人的深厚感情的體現。
可可托海地處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因盛產稀有金屬而聞名,這里出產的鋰、鈹等多種稀有金屬元素是我國軍事工業、航天事業必不可少的高級原料。
可可托海的礦產發現于上世紀30年代,曾為我國國防事業和經濟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上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百廢待興,外部壓力巨大,紅色政權需要強大的國防力量來維護獨立與尊嚴,各民族建設者在這里進行了一場撼天動地的偉大實踐并鑄就了卓越的歷史功勛。由于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需要,這座共和國的“英雄礦”、“功勛礦”一直鮮為人知。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英雄的可可托海人,卻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用不怕流血犧牲的戰斗精神,在祖國西北邊陲大山深處的礦區中,在共和國的成長歷程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歷史贊歌:一是為我國“兩彈一星”提供了鋰、鈹、銫等稀有金屬原料;二是靠著“挺直脊梁,還清外債,為國分憂,無上光榮”的信念,在嚴寒下餓著肚子,靠鎬頭挖、鐵锨鏟,一天工作15到18個小時,完成生產向前蘇聯抵債礦產品的艱巨任務;三是以可可托海人特有的智慧和勇氣,以永不言敗,鍥而不舍的執著和信念,把可可托海打造成了國家稀有金屬工業的搖籃、新疆第一座工業礦山,先后向全國各地輸送了各類專業人才,為新中國的稀有金屬事業和國防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名副其實的“英雄礦”、“功勛礦”。
可可托海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卓越的歷史功勛,一個基礎條件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各族人民親密無間的團結。在當時國家內外交困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在當時可可托海環境艱苦、條件有限的現實情況下,多民族的可可托海人正是憑借著在工作生活中不斷的交
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感,憑借著不分民族、互相幫助、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的堅定信念,才完成了黨和國家賦予的重托!當時的可可托海,有著漢、哈薩克、維吾爾、回族等15個民族的職工,各族職工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可以說,可可托海的建設發展既是一部黨領導下的艱苦奮斗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
在可可托海,人們習慣于把不分族別的民族團結稱作是“可可托海現象”。它告訴我們:這種沒有“民族”之別的團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結。
1.生死相依 團結協作
可可托海礦務局少數民族工人人數最多時達到1687名,占工人總數的36.8%,少數民族技術工人283名,占技工總數的31.4%。各族干部常年一起勞動,建立起了不分你我、共擔風雨、親密無間、甚至達到生死相依般的深厚情誼。1965年冬天,在水電站建設期間,為了幫助內地來的技術人員宗家源做技術勘測,兩名哈薩克族工人不顧個人安危,在雪深、坡陡、路滑并且高達百余米的懸崖上,用一根繩子分別綁在三個人的腰上,前后保護著宗家源一路前行。事隔多年,老科學家宗家源先生談及此事時仍然感慨萬千:“把生命交給少數民族兄弟,我放心。”[3]
正是這些來源于艱苦環境下錘煉的民族兄弟情誼,使各族職工在共同勞動、生活中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從內地來的專家手把手教民族兄弟技術,民族兄弟也像尊敬自己的兄長一般敬重這些從內地來的專家和技術人才。這種集體分工中的緊密聯系不僅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更鑄就了博愛包容、感恩互助的團結精神。
2.交叉居住 親如一家
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可可托海各族群眾形成了“大通院”式即交叉嵌入式的居住格局。所謂“大通院”,是指沒有隔墻,每排平房都兩面住人,家家戶戶排對排、門對門,隔壁相鄰、對門相依的居住樣式。一個院子里住著十幾戶人家,大家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誰家有困難大家都來幫助。這里常見類似礦務局福利科司機王軍元家的鑰匙,常年放在隔壁維吾爾族鄰居木胡大家里,孩子放學、他出差回來都能進到家里這類故事;也盛傳著退休職工韓文秀的老伴和兒子、兒媳去世后,與不足十歲的小孫子相依為命,在左鄰右舍的幫助下安度了晚年、將小孫子撫養成人的動人故事。
“大通院”這種獨特的交叉嵌入式居住模式,深刻地影響和帶動了當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使當地各族群眾之間長期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學習借鑒,也有利地促進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3.互學互助 共同提高
可可托海在早期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中,各族干部、職工相互學習技術、語言、習俗,成為各族人民長期的共同習慣。這種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的氛圍與習慣不僅培養了新疆歷史上第一批高素質的少數民族產業工業,也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
當時就有少數民族兄弟被漢族技術人員精湛的技術深深的折服,有的漢族技術人員被少數民族兄弟稱作“技術胡大”。有些少數民族老工人是中蘇合營期間就在礦區工作,雖然文化程度低,但有相當豐富的生產經驗,解決工程實踐問題能力很強,在工作技巧和方法上給各族干部、職工提供了許多幫助。這種生產中、生活中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帶來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共同進步,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自覺的交流、交往與交融。
4.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這個名篇中曾說過:“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4]這個目標就是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從償還外債到為“兩彈一星”提供原材料,可可托海人勇于為國分憂、敢于犧牲、團結奮斗與國人一道用團結的力量成就了一個又一個中華民族強國夢、強軍夢。
共同的需要讓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信仰目標增強了認同意識,強化了中華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共同的信仰目標不僅強化了祖國認同,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各民族在習俗、飲食、禮儀文化上越來越接近,從而形成了具有可可托海特色的民俗民風。
綜上所述, 可可托海的建設者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說著不同的語言,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可可托海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國分憂、為國爭光。正是有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有了可可托海卓越的歷史功勛和輝煌。
當前,新疆正處于暴力恐怖活動活躍期、反分裂斗爭激烈期、干預治療陣痛期,關注并探究可可托海民族團結現象,展示其成果,總結其經驗,揭示其本質,對高舉民族團結的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早在1987年,可可托海就被授予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199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進步模范集體稱號;2000年,被授予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稱號;2016年,被自治區黨委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這諸多殊榮的背后,是各族黨員、干部、群眾始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團結奮斗,親如一家,讓民族團結之花結出了豐碩果實。可可托海的民族團結現象從本質上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黨的領導是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可可托海礦務局自覺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在各級、各部門黨政領導人員配備、機構設置等方面,都配有少數民族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占到干部總數的26%;企業內部發文、開會等正式場合均使用漢、哈薩克兩種語言文字;堅持每年為少數民族職工群眾辦8—10件好事實事等。通過上述工作,礦區各族職工群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蔚然成風,民族團結思想深入人心,不斷地涌現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2.祖國認同是民族團結的堅實根基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的國營企業里,各族職工真正感受到翻身當家作主人的責任感。少數民族農牧民第一次放下羊鞭、走進工廠,由農牧民轉變成為 “企業人”。 在新中國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這種身份上的變化使各族人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各族干部、職工、群眾為了共同的事業,為了我們國家的國防事業,為了國家的富強,居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團結奮斗在一起,形成了團結奮斗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社會風氣,形成了對祖國的深深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期盼與強勁動力。
3.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是民族團結的關鍵
毛主席曾指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5]因此,可可托海礦務局高度重視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干部和技工時,對民族職工總是優先考慮。當時礦務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技術工人的途徑主要有三條:
途徑一是外地培訓。將少數民族職工送到外地大中院校學習深造,畢業后回礦務局從事干部工作。50年代曾選還派少數民族工人赴蘇聯學習深造,近距離學習和借鑒蘇聯先進的采選工藝。經過培訓的職工大多能夠走上重要崗位。
途經二是就地培訓。從工人中選出優秀分子就地進行3—6個月的漢語培訓后提拔當干部。經過培訓的少數民族同志,有的成了車間班組的業務骨干,有的擔任了班組長,有的被提拔為技術員或車間主任。
途經三是工作培訓。主要做法是傳、幫、帶。當年,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呂永信教授來可可托海支援技術攻關時期,就帶出了一大批技術人員。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后來大都成為技術骨干,有的還成長成了礦務局或選礦廠的領導。機修廠漢族老技工趙英明十年如一日,把一名原來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程度,只會放牧的哈薩克族青年哈衣旦培養成了四級機械工人。在可可托海,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4.民生保障是民族團結的基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可托海人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工作任務光榮而艱巨。可可托海礦務局重視關心職工群眾生活,注重發展社會事業,優先保障民生,增強了可可托海人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為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支撐。
(1)工資收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一是工人的工資高于干部。六十年代初期,礦區醫院院長一個月的工資不到200元,而工人每月能拿到240-250元左右。二是工人工資高于全疆其他地區。在同一時期,烏魯木齊市工人工資平均水平是50-60元。
(2)文體生活高于全疆基本水平
自20世紀50年代初,可可托海就建有兩個大型俱樂部,燈光球場、游泳池、溜冰場等一應俱全。電視臺設有漢、哈薩克兩種語言頻道,企業創辦的《礦山報》設有漢、哈薩克語兩種版本。礦區專門成立了業余文化宣傳隊、豫劇團等,排練一些短小精悍的小節目到基層演出,宣傳隊的演出極大地鼓舞了職工生產情緒,活躍了文化生活。使各民族人民因文化的吸引心心相通,緊緊融合在一起。
(3)教育規模高于全疆一般水平
可可托海自1958年起先后建立了:礦業學校、技工學校、職工中專、電大工作站等,到1989年,發展成為包括職業教育、中專教育、中技教育、電大教育和普通中小學教育在內的比較完善的人才教育體系。
(4)醫療衛生優于其他地方水平
礦區醫院是當時阿勒泰地區唯一的一家現代化醫院,服務人口達五萬余人。據統計,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礦區醫院每年接待牧區病人三萬余人,占全院就醫人數的43%。各種醫療設備、手術器械一應齊全,可以做一些眼球異物摘除術、腎切除、顱損傷修復等高精端醫療手術。說起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老干部徐國醒的故事,至今令人唏噓不已。徐國醒1958年在野外礦點工作中被受驚的馬甩下馬背,頭部撞到山石上,導致顱骨骨折,腦挫裂傷,像植物人一樣昏迷了53天。經過礦區醫院的精心搶救和治療,恢復了清醒并一直健康生活著。像這樣的大手術礦區醫院做過很多,也令礦區醫院因此名聲大噪。
5.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民族平等,是我們黨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更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可可托海民族團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各民族相互幫助,實現了各民族平等。早期的可可托海人由于都在礦上工作,在企業化基礎上的生產崗位上,大家按照統一標準定崗、定酬、定崗、定責,各民族職工不論人口多少,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是否相同,社會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可可托海各族職工群眾認為,漢族幫助少數民族就是幫助自己,少數民族幫助漢族也是幫助自己。
6.從娃娃抓起是民族團結的未來
教育戰線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讓融情教育深深扎根于各族孩子們的心田是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保障。礦務局非常重視在孩子當中開展民族團結活動,使民族團結教育日常化、生活化,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開遍校園。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6]可可托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實踐證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心與心的距離。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就是拉近各族人民心與心的距離。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才能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1]習近平.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3.17 新疆日報
[2]習近平.考察新疆時的講話 2014.3.17 新疆日報
[3]《可可托海干部教育基地教學資料》
[4]《為人民服務》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04頁
[5]毛澤東.《大批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949年11月14日),《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頁。
[6]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14.09.30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