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利 楊璐(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1)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職思政教學分析
余紅利 楊璐(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的理念已經受到廣泛認同,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性將其融入到教學是有效的改革手段。就高職思政教學來說,網絡環境帶來的思政教育革新主要包括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以及促進教育信息的全面化,網絡環境確實可思政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例如增加教師的壓力以及阻礙學生學習等,但只要靈活運用網絡,利用其構建新干線教學手段、實施模塊化教學、加強網絡教育的文化建設并整合教育資源,就能提升高職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
網絡環境;高職;思政教學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68
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下,新的媒介使得更多的教學手段得以實現,并同時滿足多種人群對教育的需求,而這也更符合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普遍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雖然它為教育事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挑戰的背后總是伴隨著機遇,只要高職學?;蛘呓處熌軌蜃プ∵@一機遇,就能利用網絡的特性顯著提升高職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地位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他們主要負責給學生灌輸知識理論,并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由于思政課本就不受學生歡迎,再加上死板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傳統的思政教育的效果均不理想。網絡的到來則改變了這一單一模式,思政教育者能夠提供更多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2.使教育信息更全面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模式只有教師所講和書本所寫,因此獲取的信息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不夠理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間接地完善了教育信息的傳授,學生通過網絡手段獲得的信息較之教師和課本也更全面。這樣一來,學生就具有了更強烈的自主思維意識,對教師的質疑也會更頻繁。
1.機遇
網絡環境不僅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同樣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信息時代中,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將成為這個時代對教育的主要要求之一。網絡加速了知識信息的更新,并且為實現隨時隨地的教學與學習提供了基礎。網絡環境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高職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其教學手段卻過于死板單一,加上思政知識的特性,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很難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1]。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明顯提高,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也能夠更清晰地表現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2.挑戰
當然,網絡環境也會給思政教育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學生通過網絡能夠更容易、更快速、更廣泛地獲取學習資料,無形中削弱了教師的導向作用,教師的控制力和地位受到了極大挑戰。網絡環境還會導致教學環境被污染的情況,網絡方便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但網絡資源不都是積極的,大量消極的信息同樣充斥著互聯網媒體,學生在獲取有利信息的同時,也會接觸到大量的不利信息,而這些不利信息一定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因此這也是網絡環境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另一挑戰。
我只覺得感動,因為我能想到這個成績背后的艱辛,他讀書時的每一分學費,可能都是省出來或者借來的,他的每一件衣服,可能都有補丁和線頭,而在每一個寂靜的深夜,他都會和恐慌不安做對抗,一次次給自己打氣,鞭策自己拼命走下去。
1.網絡環境對教育者的壓力
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所形成的師生關系,教師從高高在上的地位上跌落,處于和學生同一地位的水平線上,共同利用網絡資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自主性將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隨之而來的便是教師“統治”地位的喪失,學生會對教師發出更多的質疑之聲,教師的教學難度也會顯著增加[2]。因此,網絡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
2.網絡環境帶來的阻力和困難
網絡社會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慣,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有可能影響高職學生的價值觀。高職學生的思想往往還沒有到足夠成熟的地步,在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時,信念和原則都有可能產生動搖,而這勢必會給思政教育帶來較大的壓力和困難。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保證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1.可行性原則
高職實現思政教育的網絡化教學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根據各高職學校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和空間等因素決定,另外學校的硬件設施也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其成長環境都不如本科學生那樣良好,他們對負面誘惑的控制力普遍較弱,對網絡的運用基本圍繞著網絡游戲、聊天、看視頻等活動,這樣的素質不能保證在對他們開放了網絡教學后,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因此,高職思政教師應根據高職學生的素質設計具有可行性的網絡教學模式,例如局域網系統,將網絡交流限制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等等。
2.可控性原則
高職思政教學的可控性主要指的是思政教師控制網絡教學的過程、對象以及效果。網絡環境和傳統教學模式的環境很不相同,網絡的虛擬性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難以有效主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因此有機可乘,利用網絡做一些和教學本身無關的事情[3]。因此,高職思政教師最好限制學生的網絡渠道,或者限定授課的對象,通過自由設計教學進程的方式,監控整個教學過程。
3.輔助性原則
網絡只是教學手段的補充,它在教學中的比重或作用不應影響到課堂教學功能的主體性??梢钥隙ǖ氖牵W絡教學方式對于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確實能夠起到很明顯的幫助,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課堂教學暫時不需要用到網絡教學模式(只有信息技術類課程除外),只有遠程教學才需要用到網絡教學方式。但思政課程的特殊性又不允許學生在教師不可控的狀態下學習,因此網絡教學方式只能成為思政教學的輔助教學手段,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方式。
1.構建新干線教學手段
就是以個人空間為基本單元,基于大學城理念而建立的開放的網絡教學系統。該系統具有空間美化、集中資源以及互動教學的功能,是高職思政教育的全新授課模式。新干線網絡教學體系加強了高職教育中教師為主體的功能,在空間教學的載體建設中,高職思政教師不僅是空間的美化者,也是空間學習資源的管理者。在空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空間教學的主導者、監督者以及協調者,更是和學生互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在這一體系中,教師是空間教學資源和數量的直接決定者,因此也決定著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
2.實施模塊化教學
模塊化的教學手段是對教學內容和進程進行規劃的手段,它較之整體教學體系來說更方便,查找資源也更快速。模塊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僅保證了教學具有更好的針對性,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完善,同時也能夠全程記錄學生的思想變化過程以及學習情況,使得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3.運用現代信息交流工具
近年來,隨著各種交流工具的普及,異地交流變得更加容易和頻繁,而這也正是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的資源。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等工具實時解答學生的問題,也可以建群,讓學生們把各自的問題整理好發到群里,教師再按順序一一解答,不僅提出問題的學生獲得了學習機會,部分持相同疑問的學生也得到了答案。聊天工具的快捷性、多樣性傳播方式就是教師利用其實現網絡教學的基礎。
4.加強網絡教育和文化建設
比起傳統教育模式,網絡教育更適合將來的教育發展趨勢,網絡的興起,沖擊了傳統教育模式,促進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了教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模式和形式,讓學生們能夠通過更好、更適合的方式學習思政知識,而不是僅限于通過課本和教師言傳身教獲取信息[4]。網絡使得高職思政教育形成了獨有的文化教育環境,通過網絡可以實現課上課下雙管齊下的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學生思政素質的提高。
5.整合教育資源
思政教育是高職和大學的必修公共課,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課程,對學生將來的發展具有非比尋常的作用,起作用甚至遠高于文化課和專業課。應整合各高職學校的硬件及軟件資源,建設立體化、全方位的教育體制,不斷調整高職學校的思政教育教學途徑,完善教學形式,全面提升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政素養,通過實際行動展現當代高等教育學生的風采。利用網絡媒體本身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因此在整合教育資源時,應充分考慮到網絡信息的安全性,拒絕負面信息的混入,凈化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網絡已經完全融入到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于高職思政教育來說也是如此。網絡為高職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突破口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和風險,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因此,高職教師應學會用辯證的態度看待網絡環境,在利用網絡的同時,做到樹立網絡化教育的意識,揚長避短,促進思政教育的提升。
[1]邱國婷.網絡環境下優化高職思政教學的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5,(11):41.
[2]殷來賓.網絡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教師角色轉換分析[J].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91-93.
[3]劉冬霞,楊永海.網絡環境中高職思政教學的路徑選擇[J].企業導報,2016,(16):68-69.
[4]趙麗霞.網絡環境中高職思政教學的路徑選擇[J].速讀(下旬),2015,(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