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艷(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屈服》中的主要人物特征及其意義
關紅艷(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 9 1 1 ”事件之后美國社會對穆斯林教徒的包容力備受爭議,在美國作家艾米·沃爾德曼出版的處女作《屈服》中,作者通過對主要人物克萊爾和可汗的描述,向讀者展示了雙方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差異與共處,以及“911”之后美國社會對穆斯林教徒的態度。
《屈服》;克萊爾;可汗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97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恐怖主義分子的襲擊,由恐怖主義分子劫持的飛機分別撞上了美國的世貿中心大樓和五角大樓。“911”事件是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最嚴重的恐怖攻擊行動,遇難者總數高達2996人。這次事件對美國民眾的的心理造成了極大地影響,特別是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人民對穆斯林極大地不滿與憤懣。2011年,美國作家艾米·沃爾德曼出版的《屈服》就是引起不同凡響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中人們決定在當年的事發之地建一座紀念物,在匿名投票的情況下評審委員會選出了獲勝作品,然而當獲勝者名單公布后一片嘩然,因為獲勝者可汗是一位穆斯林;而獲勝作品的堅定支持者克萊爾竟是委員中唯一一個遇害者的家屬。小說圍繞此沖突展開了精彩深刻的描寫。
克萊爾是小說《屈服》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評審委員會眾多支持者中唯一一個遇難者的家屬但同時她也是美國主流文化的代表。美國是個移民之國,它的祖先源于世界各地,信仰各異。人們在移民美國的時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移動,同時也保有著自己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由于人們的差異性明顯而且普遍,人們就不特別注重統一性。長久以來,美國文化中就形成了比較高的寬容性,對于異質文化和不同評議持有的態度就比其他國家要寬泛一些。從政治上講,這種寬容性表現在對自由的追求和對自由權利的維護。從宗教上說,它體現在不同信仰的和諧共存。換而言之就是在美國,每個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選擇不同的觀念、信仰、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人們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習俗和儀式。然而就是在這樣寬容的美國社會,在“911”事件后人們也是如驚弓之鳥。從小說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克萊爾最初是最堅定的支持者,但隨著獲勝者是穆斯林這一謎底揭曉,再加之克萊爾與可汗的幾次接觸后,她慢慢變得猶豫不決、動搖,乃至到最后的放棄。克萊爾在最初遇見可漢時,向他表達了做為遇難者家屬的感謝之情,感謝他為遇難者設計了如此美好的作品,她并未感覺到可汗作為穆斯林的任何憤懣,當然可汗也并未體會到克萊爾因為支持他而遭受的巨大壓力。在“911”事件這個特殊背景下,克萊爾和可汗這兩個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依然能和平共處,這體現了美國社會尤其是克萊爾代表的美國主流文化的寬容性。但后來隨著事件的愈演愈烈直至阿斯瑪遇刺身亡,輿論界嘩然,人們感到震驚,克萊爾也倍感壓力重重。在這種情況下,克萊爾與可汗再次會面,作為美國主流文化的白人代表,她也希望可汗能對她的支持表示感謝,而當可汗并未做出相應回應后,她有些失落,特別是在看到輿論對獲勝作品的一系列評價后,她更無法坦然面對可汗。她變得困惑、質疑、不再堅持自己以至于最終屈服,呼吁可汗退出比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社會輿論對于伊斯蘭文明的誤解、偏見甚至歧視,穆斯林世界對于西方社會的冷漠、隔閡和質疑都是由于漫長的互不信任的歷史和錯綜復雜的現實造成的。
可汗是小說中獲獎作品設計者,雖然他有著穆斯林的名字,但他生在美國,接受的是美國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可以說除了名字等外在的特征外,感覺不到他做為穆斯林的印記,而且他也認同自己是美國人。當克萊爾和可汗第一次見面時,她希望可汗對她的支持表示感激,可汗也體會到了克萊爾的期許。但在可汗看來,自己獲勝了就應該得到承認,任何一個美國人獲勝都應如此,這是自己作為美國人應享有的權利,他把自己認同為美國人。以及后來評委會為了能讓可汗參賽,希望可汗換用別人的名字或修改設計甚至退賽,這些都遭到了執拗的可汗的拒絕。其實所謂的可汗的執拗是一種堅持,他在堅持自己作為美國人的權利和美國人的身份。然而身份與認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身份是一個表示徑直位置的名詞,而認同是一種動態的認定過程。從社會學角度來講,身份是個體在社會框架中的定位,是他在社會結構、關系及人際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只要具備相應的條件,任意一個行為體都可能占據一定的位置;然而認同是在該位置上行為體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認可,是自己和他人都認為該行為體的行為符合所占據的位置。因此,某一身份而言,只有當他人認知與自我認知一致時,才可能形成認同。可汗認同自己的美國人身份,而他所處的美國社會也許沒有和他形成一樣的認知。在美國社會中,人們普遍認同的是上層社會的白人所代表的西方文明是美國文化的身份;而伊斯蘭文明是不能代表美國文化或美國社會的。
“ 9 11”事件后, 西方輿論普遍認為, 伊斯蘭就是恐怖主義。輿論是把雙刃劍,當代西方擁有世界 80%的主要輿論媒體, 多數人會受這種思想干擾。 事實上“911”事件后,很多西方國家的穆斯林心理上都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威脅。在美國,不少無辜穆斯林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世界上的不同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構成部分、是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承認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多樣性。當然,承認多樣性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某種文明可以脫離世界文明總體發展潮流。相反,不同的文明之間更應該相互交流、溝通合作。相互尊重、學習、借鑒,共同前進才是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最佳途徑,這樣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才能更好的和諧相處。
[1]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美]喬納森·特納著,邱澤奇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4]Amy Waldman. The Submission [M]. William Heinemann Random House, 2011.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項目名稱:當代美國后911創傷小說敘事藝術研究項目編號: 15JK2156) 階段性成果。
關紅艷(1978--)女,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