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季度很多宏觀數據加速下行,以及國際、國內很多因素都非常復雜、嚴峻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速能夠達到6.9%,已經相當不易,這是各方面努力的結果。
在舉世矚目中,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終于揭開面紗,6.9%的數字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為此前一些宏觀數據提前出現了波動,呈現出下行壓力加大的態勢,意料之外,是因為市場預期這個數字可能更低,實際則好于預期。
中國經濟常常出現糾結的一面:比理想中差一點,比想象中好一點。在新舊經濟增長動力的銜接期,這一增速是中國經濟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GDP首次破7%。不過,經濟增速較此前有所放緩,仍然在年初制定的7%左右目標內。如果從經濟增加值的絕對量來說,即便以6.9%的全年增速,也創造了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帶來的增量比前幾年兩位數增長還要多。
三種力量影響中國經濟 穩定運行大勢不改
10月19日上午,國新辦就201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回答了GDP增速為何“破7”等問題。
盛來運說,三季度GDP增長6.9%,在7%以下,但是只下降0.1個百分點,還是在7%左右。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進入三季度以后,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首先,從國際層面來看,世界經濟的復蘇不及預期,前段時間,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都紛紛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普遍下調了0.2到0.3個百分點。
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加息預期進一步強化,造成世界大宗商品價格、股市、匯市出現大幅動蕩,許多國家貨幣出現進一步貶值,加大了中國出口的壓力。所以三季度我國對外出口下降5.6%,降幅比二季度擴大了2.6個百分點,“三駕馬車”中出口的下行壓力是加大的。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傳統產業不僅在去庫存,而且在去產能。鋼鐵、水泥、建材這些傳統產能過剩行業的增速都出現了下滑,短期來講對工業下行產生了壓力。此外,前期增長比較快的汽車、手機等行業,受市場容量限制進入了調整期也是原因之一。
國際層面的因素和國內層面的因素相互疊加,加大了三季度經濟下行的壓力,這是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雖然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是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和穩中向好的態勢也沒有變。
首先,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就業指標總體表現不錯,前三季度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全年的計劃目標。居民消費價格1~9月只上漲1.4%,而且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增速高于GDP。
第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在繼續優化,突出表現在服務業增長比較快,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更加明確。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需求結構繼續改善,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資本形成總額高15個百分點。
另外,轉型升級勢頭非常好。在中央一系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經濟、新動力加快孕育。
以上情況說明,在經濟的新常態下,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都在有序地推進,這也說明調整符合規律,轉型符合方向,發展符合預期。所以中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大勢沒有變化。
今后,中國經濟會繼續保持總體穩定運行的態勢。
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影響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現階段達到了一個新的均衡。現在影響中國經濟有三種力量,一種力量是下行壓力,下行壓力在短期之內,尤其是中國結構調整沒有完成之前會一直存在。
第二種力量是支撐力。因為中國經濟仍處在戰略機遇期,穩定運行的基本面沒有變化,支撐力較強。支撐力來自于什么?首先是來自于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完成,仍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跟新技術結合會創造出新的增長動力。其次是來自于中國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仍然具有后發優勢。第三是來自于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這三個層面構成了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支撐力。
還有一種力量是新動力。改革紅利和創新紅利正在進一步釋放。此外,雖然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減少,但是人口素質在提高,人口紅利也很大。比如現在每年有七百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構成了中國人才的紅利。在這些因素推動下,新經濟、新產品、新業態形成一種新的動力。
中國經濟的運行受這三種力量的支配,并通過它們來決定中國經濟的走勢。
現階段由于我們正處于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傳統產業占的比重相對比較大,調整的時候可能感覺到下行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假以時日,隨著新動力的成長,潛力的繼續發揮,中國改革繼續推進,創新步伐加快,支撐力和新動力交織在一起,會對沖下行壓力。所以中國經濟會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保持中高速的增長,這是四季度包括今后一個時期最有可能的運行態勢。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化肯定有波折,經濟的波動是很正常的,但是穩定運行的大勢是不會改變的。
專家怎么看
經濟學家馬光遠看來,6.9%的增速并不是一個很差的速度,而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速度。在三季度很多宏觀數據加速下行,以及國際、國內很多因素都非常復雜、嚴峻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速能夠達到6.9%,已經相當不易,這是各方面努力的結果。無論是從經濟增長的周期,還是從當下經濟的基本面來看,這個速度都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字。然而,馬光遠認為這并不會是近期的低點。從趨勢看,GDP增速下行壓力短期內將一直存在。因此,他建議企業家、政府官員對此要有清醒認識。
另外,一些重要的宏觀指標繼續下滑,預示舊的增長引擎走弱。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只有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下降1.9%,制造業依舊在掙扎。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創新低,增速下滑至10.3%。投資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制造業投資下滑和房地產投資下滑,投資下滑對經濟的影響很大。
房地產投資增速跌至2.6%,房地產引擎宣告“熄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0.5%,不好不壞;進出口同比下跌7.9%。這些數據再一次提醒我們,過去拉動中國經濟的舊馬車已經走不動了,經濟增長急需動力轉換,尋找新的增長點。
GDP增速回落,未來的政策方向如何?
第一,全球因為新興市場經濟的衰退而引發二次衰退的概率仍然很大,二次金融動蕩如果爆發,中國將置身于風暴中心,對此要有政策準備。因此,絕不要在刺激經濟增長速度上做文章,而是應該將防范風險視為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防風險對中國經濟的意義遠大于快速、大幅增長。特別是企業債,如果出現問題,會引發大的風險。
第二,在貨幣政策上,特別是利率匯率政策上,要有危機意識。匯率政策不能強撐,要看到人民幣在當下被高估的事實。考慮到中國本質上已經進入通縮,貨幣政策繼續寬松是必須的,應該堅持降息降準的基調,未雨綢繆,補充提供流動性。
第三,要下決心大幅度減稅,給企業減負,搞活實體經濟。
第四,要穩定房地產預期。房地產投資的下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房地產政策要繼續回暖,在銷售端,要盡快實施一套、二套房首付20%的政策,降利率、減稅。在投資端,要給資質好的開發商融資,取消融資限制。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房地產業不穩,中國經濟也不會穩。
第五,一定要給民眾明確的改革預期。改革要在重大問題上堅持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基調,要破局、要打破利益阻礙。如果民眾對改革充滿希望,創新創業熱情進發,經濟肯定能加快復蘇。
最后,要下決心取消影響居民消費的各種體制機制,加大刺激消費的政策力度,把消費留在國內,讓老百姓敢于消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