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瑩琳
【摘要】書籍插畫是對文學藝術的形象化創造,是對書籍內容闡釋的神來之筆,是文學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書籍插畫依附于書籍,在設計創作中不僅要追求自身藝術價值的實現,更應該準確、深刻地表達出文字蘊含的主體精神。本文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書籍插畫在當下的風格特征和發展趨勢,突破當下我國書籍插畫藝術傳承和發展的固有思維,為我國書籍插畫設計應當確立的文化意義與情感價值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書籍插畫;藝術特征;藝術風格
一、當下書籍插畫的藝術特征
當下書籍插畫的樣式具有多樣性,根據插畫的視覺造型特征和表現手法不同,大致可分為繪畫、攝影、書法、篆刻等幾大類。不同類別因材料和造型手法的差異形成各異的趣味和效果,更有利于發揮出不同書籍所需插畫之功能。下面主要介紹運用范圍較廣的兩種:
繪畫式插畫是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例如:寫意的中國畫、寫實的油畫、清新的水彩畫、樸實的版畫、簡練的線描速寫,還有不拘一格的綜合材料繪畫。繪畫雖是傳統的插畫形式之一,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下繪畫觀念和審美理想使插畫更具時代氣息,更貼近人們原始、質樸的心靈體驗與美感情趣。當代繪畫形式和風格的多樣性使插畫的創作有更大的創造空間,例如:繪本類插畫是當今非常流行的一種插畫藝術形式,臺灣漫畫家幾米的繪本小說、朱德庸的漫畫小說等,其特點就是借助漫畫形式語言來表現主體內容,輕松活潑帶有浪漫趣味,這種不同于一般小說或書籍的形式,迎合了現代人快速的生活節奏和閱讀習慣;在藝術特征上圖文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精心打造出書籍插畫無限而雋永的空間。
攝影與繪畫在書籍插畫的使用率上往往不分伯仲。攝影作為當下最常用的一種插圖形式,其給人的可信度是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比擬的,它既能客觀真實地再現文本內容,具有真實性、直觀性和時效性等特點,并且具有現代氣息,這是它與其他種類的插畫形式所不同之處,因此受到非常多讀者的青睞。
二、當下書籍插畫的風格探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紙質書籍越來越多讓位于電子書。日本設計家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講到,今天紙雖然已經不是媒介的主角,書籍作為信息的一種載體也的確過時。一本書的內容轉換為數字信息之后,原來的信息量只要小小一塊存儲卡就能容下,書籍插畫變得渺小虛幻。但是書籍的價值不在于電子形式得以保存量的巨大和移動的便捷,而在于書籍內容對人類心智的啟迪與記錄,書籍插畫與讀者情感、心靈的交互感應。冷冰冰不可觸的電子形式讓人們的內心仍然呼喚著情感依托的具體可感形式,這為當下書籍插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文以配圖——書籍插畫藝術呈現
現代生活節奏較快,瞬息萬變,加上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信息的傳播和接受部分讓位于視覺圖像,可謂進入了“讀圖”時代。當代繪本畫家幾米的作品《向左走向右走》《微笑的魚》,朱德庸的作品《澀女郎》等畫面主體物形象經過畫家的主觀提煉創作,運用夸張的漫畫形式放大處理,配合書籍主題制造出詼諧幽默、抒情達意的藝術效果;在整體效果上插畫占據視覺載體的主要空間位置,文字退居次要位置作為輔助說明,這種“文以配圖”的設計形式受到了相當多的讀者喜愛。
視覺圖像傳達的形式使信息更直觀明了,易于閱讀者識別、分揀和接收,省去了文字閱讀與信息轉換的環節而達到更“高效”的原則。同時,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的插圖,生動地揭示了文章所蘊含的文化脈絡與時代精神,同時更為生硬的書面文字帶來趣味性和一絲溫暖。
(二)書卷之氣——書籍插畫融入文化內涵
藝術是中華民族美的象征、時代精神的風貌,而文化是我們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和精神支柱。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師呂敬人提出設計是需要從深度考慮,從文化、歷史、民族特征深處來挖掘的內涵,最后以此來為我們所需要生產的產品附著意蘊。呂敬人的書籍設計《黑與白》就是一個將自己對我國民族文化深層次的理解融入到設計作品中的范例,封面插畫標題“黑白”二字字體如水波蕩漾,底紋黑白相錯,與我國陰陽哲學觀取義相同,以此來烘托“黑與白”的主題:當代日本著名書籍裝幀藝術家杉浦康平的設計理論在亞洲獨樹一幟,其書籍裝幀作品富有亞洲文化元素,這些都可以很好地體現他以文化內涵為考量基礎設計的思想。
日本的動漫是其插畫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日本發展前景甚廣的產業。日本在堅持本土文明為其創作靈魂的同時,多層次地引進及消化外來文明。當今中國市場對外來文化吸收流于形式而又未能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精髓充分融合,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風貌。書籍插畫作為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獨特的文化內涵為設計依據,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準確闡釋文本內容,同時為書籍本身添磚加瓦體現本民族內在的精神氣質,促進整個民族的發展與進步是值得我們積極探索和實踐的。
(三)工藝之美——書籍插畫多樣化表現
當代日本著名書籍裝幀藝術家杉浦康平提出了書籍的“五感”,這就是書的重量感、紙張的觸摸感、油墨的嗅覺感、書頁翻動的聽覺感和品閱內容的味覺感,是從五種感官體驗對書籍插圖的多樣化表現提出的要求。
一個愉悅的閱讀過程,不只是大量信息的獲取,更多的是呼喚讀者與書籍插畫之間的情感互動。觸覺上的可觸性配合書的內容、氣質和內涵,滿足了讀者們在信息傳播以外的情感上互動的需要。“五感”的書籍插畫讓讀者不僅能夠從視覺上得到認知與感受,還能調動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直接或間接參與閱讀體驗,讓讀者對全書有更全面的把握,在細節處表現出了對讀者的體貼和關懷。
人們總是試圖通過插畫把文本內容再現為具體、可感的情境。相對于平面形式的插畫而言,立體插圖利用裁剪、拼貼等手法,突破紙張的空間限制,在平面的書頁間,建構立體的世界,把讀者帶入多維的觀感。立體插圖相對于平面插圖更具有某種魔幻氣質,在立體插畫的表現形式中加入色彩、味道、聲音和肌理等元素,多種材料相結合在聽覺、觸覺、嗅覺、視覺等感官上獲得全方位的“五感”體驗。
(四)受眾角度——書籍插畫小眾化
現下電視媒體或是其他信息傳播途徑(例如報紙、雜志)已向“小報化”發展。媒介細化清晰,如綜藝類節目就有競猜問答、文藝鑒寶、戶外旅游、戲劇歌舞等不同形式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書籍插畫也應向媒體學習,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以追求人文精神和物我合一的設計理念,為讀者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形式。在富有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加入生活元素,讓設計回歸生活、貼近讀者心靈,做到取材生活、服務生活,提升書籍插畫的品位和生命力。
三、結語
我國的書籍插圖得益于造紙術和雕版印刷技術,有著悠久而燦爛的發展歷史,并在發展中形成了富于民族性格和文化理想的民族特色。我國當下的書籍插畫設計,不僅要向讀者傳遞書籍的內容,還要以新穎的形式、個性化的特征和審美風格給讀者們更具人文關懷的閱讀體驗。我們要把握時代脈搏,抓住時代特點,兼收并蓄,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不斷創新,探索出體現中國當下精神風貌和價值理念的書籍插畫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