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Patrick+Eha
2015年4月,尼泊爾7.8級大地震發生后才幾小時,人道主義者、電影制片人David Darg就登上了去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飛機。隨機的還有六部專業的GoPro運動攝像機、一個三角架和一套3D打印的攝影穩定裝置。所有這些設備都是他認為拍攝虛擬現實(VR)影片要用到的。
Darg的成片《尼泊爾地震》于震后兩周內公映,由好萊塢女星蘇珊·薩蘭登配旁白。作為在災區內拍攝的首部虛擬電視影片,它以360度全景視角向觀眾展示了廢墟中的救災行動。拍攝時,墜落的瓦礫撞壞了Darg帶去的一臺攝影機,給虛擬拍攝造成了一處盲點。即便有這樣的缺憾,該片也吸引了眾多媒體關注。在放映地區,人們排起長隊等待進場觀看。電影一放完,熱心的觀眾立即行動起來,紛紛慷慨解囊為災區捐款,還想了解怎樣盡其所能幫助受災的尼泊爾人民。
當時,這部電影的主創機構——Darg2012年參與成立的傳媒公司RYOT只發行了區區一部虛擬現實影片。這種影片極其逼真地模擬了某個封閉環境中的體驗。在Darg趕赴尼泊爾拍片的那個月,RYOT將旗下唯一那部虛擬現實影片送去參加紐約翠貝卡電影節。從在電影節上首映的反響來看,它是個不錯的嘗試。而真正為RYOT實現突破的還是Darg此后完成的《尼泊爾地震》,一些觀眾被它感動得流下熱淚。
RYOT的另一位創始人Byrn Mooser事后形容《尼泊爾地震》獲得成功讓他們“大徹大悟”,公司的業務從此迎來轉折點,走上了真正的電影道路。自此以后,這家設在加州威尼斯的初創公司又拍攝了三部簡練的虛擬現實紀錄片,包括反映中東地區最新沖突的《歡迎來到阿勒頗》(Welcome to Aleppo)。該片真實地還原了飽受炸彈摧殘的敘利亞城市現狀,帶著觀眾走上破落城市的街頭,附近狙擊手的交火聲清晰可聞。
RYOT的幾位創始人最初因為2010年海地海嘯地震的賑災活動走到一起。這家公司起先從事電影制作,后來漸漸擴大業務版圖,成長為全方位的傳媒組織,旗下現有一個新聞平臺、繼續干電影本行的RYOT Films、制作公益視頻的工作室RYOT Creative,后者擁有一些付費客戶,包括籌建學校的非營利組織Pencils of Promise。RYOT的首席運營官Molly Swenson介紹,公司尋求填補兩大空白:打造一家“不讓用戶感到絕望和失落”的新聞網站,滿足非盈利組織“在CNN名記Anderson Cooper離開災區后”對外宣傳其事業的需求。
要讓虛擬現實為主流媒體所接受,硬件限制依然是最大的障礙。不過,眼下也有好消息:今年3月,視頻網站YouTube加大了對360度全景視頻的支持力度,虛擬現實影片的制作和傳播方式得到提升。Mooser說:“那(YouTube的援手)正是我們此前一直期待的”。
RYOT公布,今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其中80%的新增收入都由虛擬現實技術貢獻。Swenson評價,虛擬現實影片的觀眾“可能是最容易吸引的一類觀眾,所以這類機遇有巨大的商業化潛力。”
目前,RYOT正在制作60部虛擬現實影片,其中包括與另一家初創公司——Jaunt VR合作的系列影片。最近,Jaunt VR得到了迪士尼等影業公司6500萬美元的融資。在兩家公司聯合制片的影片之中,有一部片子是旅游風光片,展示了在巴勒斯坦“圣地”的一段游蹤。片中還融入了“動作元素”,力求贏得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支持,呼吁他們攜手創造和平的生存環境。Mooser說道:“與現實世界一般的影片相比,我更關心可以營造什么氛圍。”
在數字視頻領域,雖然大型傳媒公司才剛開始設法挖掘它的潛力,但新生代電影制作機構和羽翼未豐的初創公司已經掌握了新科技,走在了行業前沿。今年8月,全球首屆虛擬電影節在美國奧爾良州波特蘭開幕,這次活動特意安排了虛擬現實影片在北美十個城市巡演。
Swenson對虛擬現實非常有信心。他說,虛擬現實“不是招搖撞騙的把戲,它會改變我們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