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海爾集團并購了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標志著中國家電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達到一個新高度。但企業“走出去”,不要背負為國爭光的包袱,要“在商言商”,正當地尋求商業利益。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至今,我國每年的海外投資總額已經超過千億美元,2014年更首度成為全球資本凈輸出國。
然而,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各國政府對我國企業大舉海外投資多有疑慮,許多企業也總是背負著為國爭光的包袱,常被提出不合理要求。結果,真正成功且回報理想的項目占比偏低,投資的產業也局限于基礎建設、能源資源等。
中國企業“走出去”別總想著為國爭光,應直接告訴各國政府自己的盈利需求,進行正常的商業交流。在商業思維、工作模式、運營理念上進行轉變,從而在海外站穩腳跟、開拓市場。
其一,要重視商業競爭中最基本的理念——“在商言商”。
從“在商言商”角度出發,“走出去”的企業首先要警惕,不要盲目跟從投資所在國政府的指揮棒。
以“一帶一路”為例,不少沿線國家經濟相對落后,為加快經濟發展,當地政府常常急于求成,在各項評估還沒有完成之前,就要求外國投資者的項目快速上馬,加大了投資者的風險。
如果遭遇到此類“心急”的國家,切不可盲目聽從投資所在國政府的指揮。應充分做好風險評估工作,辨別項目可行性,自己決定投資的較佳時機。
其二,企業進入海外市場要培養匠人精神,打造良好聲譽。
當前我國企業有一個軟肋:很多條件比較好、回報較穩定的項目,往往被發達國家的企業奪得,條件、回報均一般或較差的項目,我國企業才能分一杯羹。即使是面對這些“雞肋”項目,我國企業之間還不時“內斗”,這不但為以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埋下隱患,也影響了企業的聲譽。
因此,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除了要加強合作,建立合作機制外,更重要的是企業要培養匠人精神——對于產品質量、制造技術的崇敬。匠人精神并非不鼓勵競爭,而是競爭的前提是以產品的質量、制造技術說話,以此迫使企業不斷改進技術和質量。最終獲益的不僅是企業,更是所有民眾。
其三,要想長遠、深入地進入國際市場,符合國際標準的后續服務也必須跟上。
要打開海外市場,除了提供產品之外,后續服務往往更為重要。不少海外投資企業集中在基建領域,此類業務不但利潤豐厚,更有利于讓投資所在國對我國企業形成依賴,是打造企業品牌、口碑的關鍵。
這方面,香港、澳門不少大企業擁有豐富的經驗。香港港鐵公司在車站管理、車站設計的便利性上有口皆碑,其車站上蓋的房地產綜合發展模式更讓其成為全球極少數盈利的公共交通系統之一。而澳門的休閑旅游業經營者,在城市整體旅游規劃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因此,內地的企業除了交流、學習先行者們在長期服務方面的經驗外,也可以考慮聯合具備一流國際服務水平的港澳企業抱團“走出去”。
其四,企業不應只抱有“支援貧困地區”的想法,而要培養當地化意識。
過去,不少企業不但較少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也較為忽略當地的勞工福利、安全保障和環保因素。甚至有企業認為,只要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如今,不少發展中國家已開始對我國企業的投資說不,或者是要求提供更優厚的條件,付出更多的金錢。這不僅僅是我國企業的毛病,過往很多西方跨國企業也曾由于在地化意識不強而吃虧。
以此為鑒,企業“走出去”更加要培養在地化意識,主動學習及掌握當地的制度和文化。同時,除了參與官方項目之外,可更多地與當地民營企業合作。只有逐漸為投資所在國的民眾所接受、認同,我國企業才有可能發展得更順利、更快。
簡而言之,我國企業“走出去”期間,不要背負為國爭光、輸出技術的包袱,應該直接了當地告訴投資所在國的政府、民眾,我國的企業過來投資,合法經營、追求盈利。這不僅能避免投資所在國對我國企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作出過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能夠消除各國猜測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背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