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周濟
每年都有新詞匯誕生,2015年的“新常態”讓我們至今仍在品嘗苦果,還沒從這苦味兒中回過神來。2016年,“供給側改革”又撲面而來。“供給側改革”誕生的背景,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了新舊動力的切換期,經濟結構面臨著相當嚴重的“供給錯位”問題,即中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和高端制造業、服務業供給不足。要解決這些矛盾,國家祭出了“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開啟并購時代
長期以來,我國很多產業存在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產業鏈配置相似,重復投資導致產能過剩、盈利不足等問題。在經濟上行,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這些問題還可以被盈利數字所掩蓋,但在目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企業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顯得迫在眉睫。
于是,“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簡單的說,它的誕生有五大歷史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而其中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這三個重點任務,都可以通過企業間并購的方式來解決。從宏觀來看,企業間的同業或跨界并購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些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庫存過多的問題,另一些高端產業又需求旺盛,但是國內的產能難以供給,這就使得未來中國的并購總體上會按照兩條主線展開。優秀的企業通過并購落后企業的方式不斷整合過剩產能,提高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率。有能力的企業通過并購,特別是國際并購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高端生產能力,滿足國內日益豐富的高端需求。現在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平穩的,但很難在短期內再次實現高速增長。所以,經濟發展的結構升級和精耕細作是支持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并購作為產業升級和資源配置以產生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重要方式,必然會被更加廣泛地使用。
為了實現“整合過剩產能”和“滿足高端需求”,并購將會成為2016年的主旋律。
未來發生并購的高頻領域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是“供給側改革”的終極目的,順著這個邏輯梳理,我們很容易找到2016年即將會發生高頻次企業間并購的領域——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包含了采礦業,鋼鐵業、水泥業、建筑業和其他制造業,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的基石,第二產業的產值在2015年GDP中的比重占到43.7%。
但它們又是國內高庫存、產能過剩的重災區!據中鋼協統計,2015年國內鋼鐵年產能約12億噸,鋼鐵最高需求僅有7.4億噸,有4.6億噸產能需要消化。而煤炭行業更嚴重,據中煤協統計,2015年全國煤炭產量約57億噸,而全年消費量僅為35噸,有高達22億噸的過剩產能需要消化!房地產所在的建筑行業也同樣聞者傷心落淚,2015年的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到了69637萬平方米,庫存增速在10%以上,然而一二線城市的商品房住宅銷售增長率僅個位數增長,房地產的庫存壓力直逼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所以,可以非常明確地判斷,2016年的并購大戲將主要在以房地產、鋼鐵和煤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上發生,這里將發生活躍的并購事件,激動人心的并購大戲。
事實上,房地產的并購大戲早已提前拉開帷幕,據Wind資訊統計,2015年第三季度房地產行業并購案達到176宗,涉及金額為1600億元,幾乎相當于2014年全年的并購交易值,并購增長率達到了100%以上。
2016年房地產并購猜想
2016年,房地產行業最有可能涌現的并購大案,一定會有融創中國的身影。在過去的兩年里,融創中國是國內房地產企業中表現得最兇猛的,但也是最失意的。
2014年5月22日,融創中國以62.98億港元收購綠城中國24.313%股份。因涉及兩家大型龍頭房企,該項收購震動整個房地產行業,一度被稱為中國上市房地產企業之間收購第一案。但此后,該項收購案的劇情跌宕起伏,隨著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強勢回歸,最終簽訂終止并購協議。接下來,融創中國又先后把并購標的聚焦在佳兆業和雨潤地產,無奈時運不濟,最終都沒有并購成功。
在融創中國價值4400億元的土地儲備里,有2/3是通過收購、合并的方式獲取的,只有1/3是通過公開市場招拍掛獲取,融創中國的CEO孫宏斌始終認為,“用最適宜的方式獲取最優質的土地儲備”。
在當前行業下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有資金、有實力的大型房地產企業,對通過從政府手中大量拿地的快速增加土地儲備的商業模式已不感興趣。它們如嗅覺靈敏的鯊魚,專門尋找哪些陷入經營困境,急于變現手上土地儲備自救的同類,大魚吃小魚、強壯的吃弱虛的,用最少的資金實現企業大規模增長。融創中國始終在踐行“用最適宜的方式獲取最優質的土地儲備”,經濟下行帶來的房地產困局,對于融創中國這類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一頓饕餮盛宴。最近針對雨潤地產的并購運作,就是利用雨潤集團經營不善,拋售資產自救之機發起的。
并購綠城、佳兆業和雨潤地產皆失手,顯然,對于融創中國的CEO孫宏斌來說,這是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
“過去幾年在北京上海還是很堅決的,但現在,很多一線城市的項目其實是不賺錢的,尤其是地王,北京、上海的市場是我一直看好的,毫無疑問房價會漲,但地價太高太貴了,所以我們進入了二線核心城市。”經過幾輪并購失敗后,孫宏斌在一次公開談話中調整了思路。融創中國把目光瞄向了成都、武漢、南京、西安、濟南等8個二線核心城市。
2016年,融創中國這條大鯊魚又會盯上誰?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一次被盯上的很可能是以玩足球聞名的山東魯能集團。
2011年,國資委以“魯能集團在被國家電網收購之前就已從事房地產業務且規模很大”為由,特批魯能集團從事房地產業務。雖然背靠國家電網,但魯能房地產業務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魯能集團2014年房地產業務收入為84.47億元,與2013年相比僅有0.13%的提升,而在2015年上半年,該公司房地產業務收入為16.4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3.6%的下滑。這樣的經營成績,為魯能集團蒙上一層陰影。
與此同時,魯能集團也一直被“囤地”“債務”纏身。其在海南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旗下擁有魯能三亞灣、魯能山海天、魯能紅塘灣3個項目總占地面積143.62萬平方米。魯能集團還是多個城市的土地標王,在2012年,魯能集團拿下一處位于上海黃浦江沿岸的雙料地王,但如今仍未開工。此外,魯能集團于2012年底拿下的天津天塔道地王也曾延遲開工。
2014年魯能集團新購置土地面積86.5萬平方米,土地購置支出合計約135億元,截至2015年上半年,魯能集團已確認待開發土地面積約為1.28萬畝。一方面是開發緩慢、經營不善發生虧損,另一方面卻是手握大量土地儲備,魯能集團在房地產行業去庫存、去桿杠的大氣候下,手上的大量土地儲備正在變成燙手山芋。
魯能集團正在失血,血腥味正誘惑著融創中國,也許當下孫宏斌正悄悄評估著魯能集團手上的土地儲備資源價值。
2016年,我們將在鋼鐵、煤炭、房地產等傳統行業,頻頻看到并購發生。這既是一個去產能的過程,也是一個進行產業升級和資產配置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國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