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調整,也能獲得巨大生產力;組織的優化,是獲得商業競爭勝利的保障。
如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越來越深,擁抱互聯網被人們反復提起。“互聯網+”不是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產生化學反應,升級為新經濟。
這背后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企業組織和機制的變革與升級。這是所有企業面對未來的最基礎保障,也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基于這樣的思考,阿里巴巴集團在不久前進行了一次組織升級。按照“大中臺、小前臺”理念,我們設立了阿里巴巴中臺事業群,同時在淘寶、天貓嘗試讓每個業務單元更自主、靈活、敏捷,并讓一群年輕人組成的“班委”集體負責這些快速反應的前端業務。
一切商業競爭,到最后都會變成組織的競爭。要建設一個適應新生產力的組織生產關系,我認為有幾個關鍵點:
第一,組織方式需要從樹狀向網狀結構轉變。
以前我提出過,一個人最多只能由7個人直接向他匯報。但因為互聯網,組織里人與人的交流可以瞬時、高效而且扁平。在網狀結構下,公司內不同團隊之間,很快會形成基于共同認知,在工作上相互交融,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自我驅動的工作。
在2014年初,我們把淘寶、手機淘寶和搜索三塊業務放到統一的事業部框架下面,以“手淘躍進”成為清晰一致的目標,搜索、算法、無線產品和垂直行業幾個團隊網式互動,形成了強烈的化學反應,在一年之內手機淘寶的活躍用戶翻倍。
不僅在企業內部,未來企業間的關系也會相互結成網狀。我經常在內部講,阿里和商家、物流伙伴的關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們之間沒有行政關系,沒有資本關系,但大家為了“服務好客戶”的共同目標,結成了共同體。我們經常會派小二到商家、物流伙伴那里一起工作,合作伙伴也會派員工到阿里公司與我們的員工一起工作。我相信,在未來全社會大協作中,企業與企業間的網狀連接生態,會成為構建起新經濟的重要形態。
第二,組織架構應形成“小前端+大中臺”架構。
“敏捷的前端+強大的中臺”是阿里一直在思考,并已經開始實施的重要組織升級。由一批在業務前線磨練過的年輕人挑起重擔,充分授予人事、財務、決策權力,給予充分的技術和數據支撐,讓這些年輕人帶著清晰的目標,獨立領導一個小團隊去推進業務,并且針對市場變化做快速反應。一個幾十人甚至十幾個人的小團隊,目標清晰,反應迅速,有自由決策的空間,在數據和技術的“炮火支援”下,撬動的生產力往往可以抵上一個大型企業。
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個強大的中臺系統,這也是邁向賦能型組織的重要一步。中臺在企業內部提供共享的技術、數據、產品和標準,維護更新交易體系,營銷體系,支付體系。針對必須長期投資的基礎技術,大中臺又可以化身為企業內創新研究院,結合業務場景進行深入研發。
第三,在人才上,放手讓更多年輕人掌舵。
讓更多年輕人承擔更大的職責,不要讓這句話淪為口號,前提就是企業愿意給年輕人足夠的空間,并為創新的試錯埋單。互聯網不斷新陳代謝,在淘寶上誕生的“網紅經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年輕人形成的亞文化族群在網上被挖掘出來,產生了商業和經濟機會,創造了新經濟的新物種。這種新經濟現象放在過去很難想象,只有依靠年輕人不斷碰撞中誕生,然后依靠一批了解年輕思維方式的同時代人去捕捉把握,轉化成產品和商業的機會。
戰略是打出來的,創新不是安排出來的。商業環境和客戶需求不斷在變化,阿里一直在變動中成長:從淘寶一拆三讓天貓高速發展,到All-in移動完成轉型,阿里的每次調整都伴隨著組織釋放出巨大生產力。只有我們自己勇敢去變化,只有企業主動去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才能帶給消費者和客戶確定性的服務和體驗。這才是今天所有企業面對未來的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