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
淺析《學記》對教師專業化的現代啟示
曾雅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學記》作為中國教育思維專門化的萌芽,它的歷史價值和理論價值十分顯著。本文試圖從《學記》的教師思想出發,并結合當今教師專業素養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對今天如何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進行教師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學記》;教師專業化;啟示
《學記》是《禮記》的第十八章,是中國古代關于教育教學的一篇經典著作。《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文章雖然短卻力透紙背。不僅有先賢們對教育教學的深刻理解與認識,同時還對學校設置、教育教學考察、教師教學成敗的原因、學生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敘述。具體涉及到我國古代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內容和方法等等,內容廣泛、思想深邃、入木三分。而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不斷成長并追求成熟的過程,是教師專業信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意等不斷更新、演進和完善的過程,教師的專業化伴隨教師一生。①從20世紀80年代起,教師專業化日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當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題之一。如何做一名專業化的教師,教師專業化應具備哪些素養,該朝哪方向發展仍是現代教育關注的重點。《學記》雖成文于兩千年前,但其中關于教師專業情意、知識和技能不斷完善的思想,仍閃爍著真理之光,值得我們今天以至于未來珍視和借鑒。
教師的專業情意是教師對教育事情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專業情意具有彌散性,它對教師對待教學和學生的態度、對從事教育事業的感受、自我認同程度等方方面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專業情意是教師專業素養構成的基本要素,也占據著先導地位。
在傳統的師生觀中,教師是權威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殊不知,《學記》中曾提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說只有學習過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行不夠,教過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還有未通達的地方。知道自己的學行不夠,這就能促使自己更多的去學習。知道自己的學識還有未通達的地方,這以后就能自強不息地求進步。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與促進增長的。
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將“教學相長”這種理念納入到自身專業情意中。因為“教學相長”首先是一種求學、增長學問的路徑。它肯定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它們不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而且也是教育的客體,同時又是各自活動的主體和對方活動的客體。教師通過教導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不斷提升完善自我。亦或者從學生身上學到新的知識。在知識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學生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學習,教師經常被學生新穎獨特的問題問的啞口無言。
馬卡連柯曾說過:“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教師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其專業知識的多寡,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目標的達成。教師既要學有專長,又要廣泛涉獵,既要專精,又要博學。教師的“底氣”來自于淵博的專業知識、開闊的知識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所以形成的良好的專業知識結構,這既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基石。
一方面,教師應具備精深的學科基礎知識。《學記》中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教師只根據書本內容吟誦,自己卻不深通其中精義,提出很多難題,卻只講些名物制度,而不是推究義理根本。這種現象在現在仍然存在,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教師念講義學生抄講義的現象比比皆是。在教學活動中,一切努力都是圍繞著本體性知識有效傳授的。教學的最終績效大都是用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的質量來衡量的,教師只有精通本學科知識,才具有成為教師的條件。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導師及精神關懷者,還需要擁有較強的教育理論與心理學知識,要能從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心理特征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
教師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掌握有效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能的是教師專業知識能否有效的傳遞給學生的關鍵。有的教師滿腹詩書,但因為缺乏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課堂死氣沉沉,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學記》里提到的許多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所謂“君子之教,喻也”,教學首先要注重啟發誘導。如果教師一味地灌輸和填鴨,或者頻繁發問,只趕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學生就會把學習當成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怨恨老師,并很快將所學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而不強迫,師生關系就親近融洽;激勵而不壓抑,學生就感到輕松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到底,學生就會自己去深思。“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自身內在起作用學生的學習才會得到發展。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多階段、多層面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教師要注重問題的培養和解答。《學記》指出教師的“言語” 要做到“約而達”,語言簡約而通達,“微而臧”,義理微妙而說的精善;“罕譬而喻”,用少量典型的例證而使道理明白易知曉。這對現代教師實現高效課堂極具啟發意義,教師通過簡練的語言、生動的案例便能使學生獲取知識,課堂的教學效率將極大提高。同時還提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于發問的人,就像砍削堅硬的木頭,先從較容易砍的部位下手,然后再著手于較難的結節部位,等到時間一長,木頭自然脫落砍開。不善于發問的人卻與此相反。這里強調了教師的提問應先簡易后堅難,要遵循問題的內在邏輯,這樣也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注釋:
①朱玉東,反思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教育科學研究,2003,6
[1]朱玉東.反思與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3,6.
[2]葉瀾,白益民,王樹.陶志瓊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北京[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劉震.《學記》釋義[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曾雅(1994-),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G645
A
1671-1602(2016)18-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