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廣西文化研究百年演進路徑與特色文化研究的形成
——近百年廣西文化研究之一
李建平
五四時期,廣西學人馬君武等就開始了文化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一批文化學者來廣西教學和因抗日戰爭爆發南遷桂林定居,廣西的文化研究迅速發展,梁漱溟、雷沛鴻、馬君武的成果尤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后,廣西的文化研究形成新的特點,形成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抗戰文化、桂學等特色學科。
文化研究;特色文化研究;廣西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廣西學人的文化研究
早在20世紀初,馬君武就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是廣西最早傳播新文化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文化學者。他在1903年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一文中提到:“社會主義誠今世一大問題。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內,不可不研究也。”[1](P91)值得稱道的是,馬君武在這篇文章中還說:“馬克思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競爭為歷史之鑰。”[1](P84)并在文后附列了馬克思恩格斯部分著作目錄,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文獻記錄中見到的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目錄。馬君武因此成為最先提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是人類歷史發展主要線索觀點的中國人。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馬君武發表多篇有關論述科學與民主的文章,主要有:《赫克爾之一元哲學》(刊于1916年10月至1917年1月的《新青年》雜志二卷二號、三號、四號、五號)、《民食問題》(刊于1919年11月的《建設》雜志第一卷第四號、附1919年10月11日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母親學校的要求》(刊于1922年10月27日上?!睹駠請蟆贰坝X悟”副刊)、《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刊于1924年12月16日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學術通論——在上海澄衷中學演講》(刊《申報》1922年12月23日)、《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在文治大學之演講》(刊《申報》1924年6月3日)[2]。他譯介近代西方著作多部,在傳播現代文明和進步文化方面貢獻尤巨。
五四時期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黃日葵、譚壽林等,聯絡北大的廣西籍學生,在北京鑾慶胡同的粵西會館成立了新廣西期成會,是年7月創辦《桂光》半月刊,積極從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該刊以呼吁救國和改造社會為宗旨,公開介紹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辟有“時事述評”專欄,刊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評論廣西政局的長篇政論文章,抨擊各種各樣的改良主義。該刊的社論等重要文章,大多由黃日葵和譚壽林執筆撰寫。《桂光》每期印行約2000份,主要是寄回廣西發行,在全省的主要城市和許多縣城設有分售處。1919年初到1921年春,黃日葵用“一葵”“野葵”等筆名“先后在《國民》《少年中國》《晨報》副刊《少年世界》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詩歌、譯作達20多篇,努力運用唯物史觀的思想武器,探索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的途徑和方法?!保?](P9)當時對文化問題發表意見的桂籍學人還有蘇甲榮①蘇甲榮:據朱自清1926年4月9日在《清華周刊》第24卷第7號上發表的《哀韋杰三君》一文中說,他是韋杰三的同鄉,廣西蒙山縣人。又據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五四時期的社團》一書中關于“少年中國學會”的介紹,說蘇甲榮經常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常會,1920年擔任該學會月刊編輯部主任。,他在1920年11月《少年中國》雜志第二卷第五期上發表了《今后的文化運動——教育擴張》。
(二)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外來文化人的文化研究
20世紀30年代初,廣西省政府在桂林良豐創辦省立師范??茖W校。1932年秋,經省教育廳長李任仁推薦,聘請楊東莼為校長。在楊東莼的主持下,該校成為一代文化大師傳播新文化的重要陣地。1933年1月,楊東莼到上海聘請了一批左翼文化人到學校任教。先后來校任教的有朱克靖(篤一)、薛暮橋、金奎光、廖庶謙(伯華)、王伯達、沈起予等,1935年后又聘請了陳望道、夏征農、祝秀俠、楊潮、陳致道等?!爸炜司钢v‘世界大勢’,薛暮橋講‘農村經濟’和‘政治經濟學’,金奎光講‘教育概論’,廖庶謙講‘自然辯證法’和‘數學’,王伯達講‘社會進化史’,沈起予講‘文學概論’等?!保?](P92)他們利用公開的課堂,向學生講授新興社會科學,宣傳馬列主義和新文化思想,培育了廣西的一代文化新人。
擔任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中文科主任的陳望道(1891-1977),浙江省義烏縣人,早年留學日本,是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教育家。1935年9月,他受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的聘請,到該校任教授兼中文科主任(第二學年,廣西師專并入廣西大學文法學院,仍任原職)。由此時至1937年7月,他在桂林住過將近兩年。陳望道到校不久,在9月初的新學年開學典禮上,作了題為《怎樣負起文化運動的責任》的演講②陳望道演講記錄稿發表在校刊《月牙》1935年第2期。,提出:我們提倡的文化運動的內容主要仍是反封建。在陳望道的倡導下,廣西師專展開了一場面向社會的“文白之爭”,許多師生都參加了討論。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在廣西得到進一步傳播。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由于大批文化人南遷來桂林活動,使桂林成為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城”,文化活動十分活躍。由文化人組織建立的文化救亡團體,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0多個,比較著名的有廣西建設研究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漫畫作家抗敵協會桂林分會、中蘇文化協會桂林分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青年記者學會、生活教育社、桂林文化界抗戰工作協會等。這些團體以學術演講、會議研討、創辦期刊、發表論文、出版理論專著等方式,開展抗戰宣傳和文化研究。比較重要的研討座談會有“文藝通俗化、大眾化”“舊瓶裝新酒”“民族形式”“戰后中國文藝展望”等。除了座談會之外,文藝工作者還辦有《文化雜志》《抗戰文化》《國民公論》《抗戰時代》《國文雜志》《自學》等文化雜志,先后在報刊上發表文化類文章100多篇,文化研究形成高潮。
一批文化人此時聚集桂林,開展文化研究。邵荃麟在桂林的文化研究成果十分重要。1941年初,他由浙江金華來到桂林,由此時到1944年9月,他在三年多時間里寫下十幾萬字的文化和文藝論文與評論,對推動抗戰文化運動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為1941年創刊的《文化雜志》創刊號寫的代發刊詞《我們對于現階段文化建設的意見》,是以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為指導,全面論述抗戰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文章。文章論述了抗戰文化建設的內容與性質、現狀與問題、形勢與任務等問題,并對抗戰文化發展中的各方面問題提出具體的建設性意見。他還寫有《建立新的美學觀點》《向深處挖掘》《對于當前文化界的若干感想》《重振抗戰的文藝戰線》等文,均為緊密聯系文化界的實際,極富戰斗性的文化成果。胡愈之在桂林文化供應社工作期間,與曹伯韓等著《現階段的文化運動》(桂林文化供應社1940年5月初版)。全書3萬字,敘述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重點論述抗戰以來文學藝術的發展動向,探討了文藝大眾化、中國化、民族形式等問題,提出了怎樣開展目前文化運動的具體辦法,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結合得較好的抗戰文化論著。宋云彬(1897-1979),筆名宋佩韋、佩韋,浙江海寧人。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他來到桂林。1939年夏參與籌辦桂林文化供應社,1940年參與編輯《野草》。在桂期間,他寫了大量文化類文章,其中長篇雜文《五四時代之反儒家運動》從古論今,認為今人的“責任”,“不僅摧廓舊思想中之存滓殘渣,尤在建立新的民族的社會的道德,以代替舊的、個人的奴隸道德”。他認為,“不應全部推翻中國的文化的傳統,而應擇其優良部分,批判地接受之,并發揚光大”[5]。這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是難能可貴的。他還寫有《辛亥革命的中國文化運動》《從章太炎談到劉申權》《章太炎的學術思想及其影響》《屈原與儒家精神》等文。
(三)幾位桂籍學者的重要著作
民國時期廣西學者在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也引人矚目。
出生于北京的廣西桂林人梁漱溟,1941年4月初到達桂林,經雷沛鴻邀請,在雁山的廣西大學講學1個多月,每周講4小時,所講內容即為后來整理成書的《中國文化要義》。5月20日他離桂飛往香港籌辦《光明報》。1942年2月,梁漱溟第二次來到桂林,應老友馮振的熱情邀請,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開設哲學講座,講授《中國文化要義》和《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在桂林,整理了其講稿輯成《中國文化要義》一書,并將第二章《理性與宗教之相違》、第三章《理性與理智之分別》發表在邵荃麟主編的《文化雜志》上,全書于1949年在成都出版?!吨袊幕x》旨在考察中華民族發展演變的歷史和特點,對中國社會進行了縱橫的比較和研究,頗有見解。梁漱溟在桂林還陸續寫了《中國文化問題略談》《民主的涵義》《談中國憲政問題》《教育的出路與社會的出路》等發表在桂林出版的《文化雜志》《廣西教育研究》《廣西日報》《大公報》等報刊上,給家鄉留下了頗為珍貴的文化成果。
雷賓南(雷沛鴻)的《廣西地方文化的研究一得》是一部較全面研究廣西歷史文化的系統著作。這是作者1938年9月向華中大學師生發表的演講辭,經廣西教育研究所整理,收為教育叢書,正式出版。該著運用歷史學的方法縱向研究廣西地方文化一百多年來的演進變化,又以社會學的方法橫向研究廣西文化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文化本身與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及民眾日常生活的相互關系,第一次對廣西文化作系統研究,材料豐富又有理論建樹,頗為難得。
20世紀30年代,馬君武對文化問題也頗為關切。他在多個場合發表了論述民族文化的演說詞,主要有:《中國的人心與文明在什么地方——西大紀念周演講》(《演講集》輯錄,1933年3月27日),《民族文化與民族復興——在南寧軍校演講》(《演講集》輯錄,1933年5月8日),《努力用現代文化去復興中華民族》(刊《西大特刊》廣西中等學校理科教員暑期講習班專號,1935年8月),《盼國人從努力科學來挽救國家——在中國科學社二十周年紀念大會致詞》(刊《中央日報》1935年10月 28日)。這些演講,表述了他復興民族的期望與用近代科學和現代文化去復興民族文化的思想。他當時還著有《近代文化》一書,未見刊?、亳R君武著《近代文化》據廣西統計局編《廣西省述作目錄》(1934年版)記載。另據曾德珪《馬君武詩文著譯系年錄(二)》(《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載:“《近代文化》,未刊。據傳,原稿存舊廣西省通志館。”,據傳原稿存于民國時期的廣西省通志館。此外,還有廣西省教育廳編《文化建設概論》、梁存真編《廣西文化建設》等成果。
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籌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圍繞著壯族文字的建立開展了大規模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此時廣西成立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室、廣西民族研究所。自1956年開始,廣西壯族語文工作者與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和中央民族學院的科研人員、蘇聯專家一同開展了大量的語言調查和研究。1958年,廣西壯文工作委員會研究室、中科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一工作隊編寫的《壯語語言概述》出版,并制定了壯文方案。11月2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3次會議通過壯文方案,《廣西日報》于次年1月22日予以公布。1958年至1965年,廣西學者編撰出版了《壯漢詞匯》《壯族構詞法概要(初稿)》《壯語構詞法概要》《壯語》《壯語基本知識》等,從語音、語法、詞匯、文字諸方面對壯語進行分析研究和介紹。壯語文的研究與壯族文字制定是此時期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成果。
此時期的文學研究集中在魯迅研究和30年代左翼作家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林煥標的《論殷夫及其創作》、李耿《魯迅的學習精神》、劉泰隆的《瞿秋白雜文的藝術特色》、《論〈雷雨〉的藝術特色》、藍少成的《魯迅論技巧的磨煉》等。
藝術研究方面,1951年成立廣西省戲曲改進委員會(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戲曲工作室,1962年改稱廣西戲劇研究室),開展了地方戲劇研究和對傳統劇目的整理工作,分別對桂劇、邕劇進行全面調查和劇目整理。通過舉行全自治區桂劇劇目工作座談會,挖掘戲曲資料、鑒定整理、校勘訂正傳統劇目,編撰資料集等工作,??薄⒂喺?、編印《廣西戲曲傳統劇目匯編》叢書66集,包括桂劇、彩調、邕劇的大小劇目900多個,編撰《桂劇叢刊》《彩調叢刊》《桂劇傳統劇目鑒定意見匯要》《桂劇音樂》《彩調音樂》《壯劇唱腔曲牌集》《“劉三姐”資料匯編》《彩調〈劉三姐〉討論集》等資料集和論文集,并發表一批論文。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廣西的文化事業遭到破壞,文化研究停頓。1978年,廣西文化研究機構恢復活動,學術團體數量激增。在八九十年代,先后成立廣西外國文學學會、廣西圖書館學會、廣西教育學會、廣西語言文學學會、廣西中國文學學會、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會、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廣西抗戰文藝研究會、廣西寫作協會等。1984年,廣西社會科學院成立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2000年與該院歷史研究所合并改稱文史研究所),同年12月,廣西文化廳成立廣西藝術研究所(1996年改名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這兩個機構以后成為廣西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
此時期的學術研究一改過去零星、分散和個人孤立研究的工作狀態,轉為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學術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師范大學等單位編撰《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文化運動資料叢書》,共9本,奠定了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的堅實基礎。2004年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首次實行事關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招投標,就有涉及文化研究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課題,由廣西文化廳中標,聯合廣西社會科學院共同完成。2006-2008年,廣西集數百學者聯合編撰《廣西大百科全書》,達13卷2100多萬字,其中“文化卷”150萬字。從1984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由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實施,對優秀成果作為自治區一級的獎項加以獎勵,激勵社會科學研究。至2014年,這項評獎活動已進行13次,共評出一等獎116項、二等獎1241項、三等獎2554項。此外,在中宣部組織的“五個一工程”獎、廣西人民政府組織的文藝創作銅鼓獎評獎活動中,也有一些文化類研究成果獲獎。
學術環境改善,專家學者的積極性提高,促進了研究成果的劇增。據初步統計,20世紀前80年,廣西出版的文化類研究專著不足100本,而1979年以來的30多年,文化類研究著作超過了1000本,僅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的十余個文學、歷史和文化學科的研究人員,30多年來出版的文學、歷史、文化著作已超過了100本。廣西歷史研究所、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和各高校文學院、新聞學院、藝術學院以及廣西區黨校文史部等科研單位、院校,都完成了大量的文化類科研課題,出版和發表了大批科研成果。
社會的進步,人文環境的改善和學科的發展,促成了廣西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幾項:
(一)民族文化研究成就卓著
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琳瑯滿目。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廣西文化廳、廣西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組織全區民族學、文化學學者開展各民族文化藝術情況調研,完成對廣西民族民間文藝的情況整理和研究工作。1979年開始編纂《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西卷》《中國曲藝志·廣西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廣西卷》等藝術學科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廣西通志·文化志》的編纂工作也于1987年著手進行。這些文藝集成和志書,匯集了廣西地方多種藝術學科的珍貴文獻。同時期由范陽、丘振聲主編的《廣西各族民間文藝研究叢書》,內容包括各民族的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曲藝、建筑、服飾等,共30本。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廣西各民族文化藝術的歷史面貌和獨特創造。
其他研究著作還有:“李富強《人類學視野中的壯族傳統文化》、覃德清《壯族文化的傳統特征與現代建構》、周光大等《壯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張友雋《瑤族傳統文化變遷論》、毛殊凡《瑤族歷史文化與現代化》、謝明學等《瑤族傳統文化》、玉時階《瑤族文化變遷》、黃慶印等編《壯、布依、傣、仡佬、京族文化志》、吳承德、賈曄主編《南方山居少數民族現代化探索——融水苗族自治縣發展研究》、謝崇安《壯侗語民族先民青銅文化藝術研究》、覃圣敏《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王古榮等著《廣西左江崖畫》、覃彩鑾《壯族干欄文化》、覃彩鑾等《壯侗民族建筑文化》、吳浩等《中國侗族建筑瑰寶——鼓樓、風雨橋》、楊永明等《中國侗族鼓樓》、蔣廷瑜《壯族銅鼓研究》、農冠品、過偉等著《嶺南文化與百越民風》、梁庭望編著《壯族風俗志》、玉時階《壯族民間宗教文化》、丘振聲《壯族圖騰考》、廖明君《壯族自然崇拜文化》、黃桂秋《壯族麼文化研究》、時國輕《壯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以廣西田陽縣為個案》、楊樹喆《師公·儀式·信仰》、梁庭望等著《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圖騰》等”[6],成果蔚為大觀。
(二)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厚重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學者對廣西地域文化的關注度增大,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增多。1987年,韋日平的《地域性文化與民族文化——兼談廣西民族文化研究》綜論廣西地域文化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問題。1993年,胡大雷、何林夏、莫金山等開展粵西文化研究,成果有胡大雷等合著的論文《關于粵西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和專著《粵西文化與中原文化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莫金山在《論漢文化的傳播與廣西區域文化》和《論左右江區域文化——“粵西文化”研究之二》等文章中發表了古代廣西存在3個文化區,即西江走廊文化區、漓江文化區以及左右江文化區的觀點,使廣西的文化區劃概念清晰。
20世紀90年代中期,盤福東著《八桂文化》,第一次較全面地介紹廣西文化的歷史、現狀與特色,該書進入“中國地域文化叢書”系列并于1998年出版。1998年至2000年,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數十名專家學者開展廣西區域文化調研,先后完成對廣西地域文化的研究報告多份,并組織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多篇,后編輯出版呂余生主編的《桂北文化研究》(1999),潘琦主編的《環北部灣文化研究》(2002),唐正柱主編的《紅水河文化研究》(2001)和《劉三姐文化研究》(2002),李俊康主編的《西江文化研究》(2004)和《花山文化研究》(2006),6本文集構成“廣西文化研究叢書”。2000年以后,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又組織專家學者編撰“八桂文化大觀·溯源系列”,至2009年,出版《文明曙光——嶺南人的祖先》《開天辟地——這里是盤古故鄉》《壯族始祖——創世之神布洛陀》《稻花逸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駱越畫魂——花山巖壁畫之謎》《千古傳響——銅鼓鏗鏘震四方》《嶺南古郡——青史悠悠話蒼梧》《絲路古港——從合浦起航》《土州土治——土司制度面面觀》《歌海傳奇——歌仙劉三姐》《追溯千年——石刻永流芳》《天國史鑒——金田村風云錄》等12部。2009-2013年,余益中、廖明君等連續開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研究》《廣西西江經濟帶文化發展研究》《廣西桂西資源富集區文化發展研究》,對廣西三大經濟區域的文化資源、文化現象、文化發展趨勢等進行研究,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2000年以后,廣西社會科學院全力推進廣西經濟社會與文化研究,編撰出版年度性“廣西藍皮書”。自2005年起,該院研究員李建平主編《廣西藍皮書·廣西文化發展報告》,每年出版1卷,為系統反映和研究廣西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年度性研究報告集,至2013年已出版9卷,以后覃振鋒又主編2014年卷和2015年卷。2013年,鐘文典、劉碩良主編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卷》由中華書局出版。該著系統梳理自遠古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數千年廣西文化發展的淵源、構成、分布和演變脈絡。全書55萬字,是廣西第一部地域文化通史。此外,廣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廣西通志·文化志》《廣西通志·文學藝術志》《廣西通志·社會科學志》《廣西通志·照片志》,嶺南文化百科全書編委會編纂《嶺南文化百科全書》,以及李建平等的《廣西文化圖史》、黨丁文的《廣西歷代名人名勝錄》等,都對廣西地方文化作了較全面的整理和介紹,值得重視。
(三)抗戰文化研究形成較大影響
廣西抗戰文化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廣西師范學院(今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教師林志儀、林望錦等收集桂林抗戰文化運動的資料,部分在《中國現代文藝研究叢刊》發表。1978年以后廣西抗戰文化研究出現新的局面。1984年,廣西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今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所)成立桂林抗戰文化研究室;1988年,廣西抗戰文藝研究會在桂林成立(1996年更名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1993年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成立。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廣西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自治區、桂林市的一些文化單位。1993-2015年召開學術研討會7次。其中重要的有5次:第一次1993年10月6-8日由廣西抗戰文藝研究會、桂林市文化局等19個單位聯合在桂林召開的廣西首屆桂林抗戰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有來自湖北、山東、廣東和廣西的學者50多人出席,提交論文36篇;第二次是1995年9月14-15日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中共桂林市委、廣西社會科學院等6個單位在桂林召開的廣西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暨廣西抗戰文化研討會,來自北京、廣東、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山東、江蘇和廣西的學者70多人出席,提交論文70多篇,《人民日報》同年11月23日發表題為《抗戰文化與愛國主義》的會議綜述;第三次是2002年9月12-13日在桂林召開“廣西抗戰文化史跡、史料調查與開發研討會”,會議探討如何進一步發掘廣西抗戰文化史跡、史料,開發利用這一寶貴文化資源的問題,開始了由文本研究向田野調查研究的擴展;第四次是2004年12月在南寧召開的廣西抗戰文化研究與文化資源開發研討會,開始了由歷史研究向現實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的擴展;第五次是2005年12月在柳州召開的廣西抗戰文化與抗戰精神研討會,研討抗戰文化的深層內涵與精神形態。
廣西抗戰文化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為第一階段。此時期研究對象以文學藝術為主,主要開展作家作品研究和資料的收集、出版。成果主要有:廣西社會科學院和廣西師范大學等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文化運動資料叢書》(7輯),魏華齡《桂林文化城史話》,朱榮等《桂林抗戰文藝辭典》,劉壽保等《桂林文化大事記》。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0年為第二階段,研究對象由文學藝術擴展到新聞出版、群眾文化等。主要開展桂林抗戰文化與愛國主義、名人與桂林、文學藝術史、重要作家、抗戰時期桂林的新聞出版等多項專題研究,主要成果有:李建平《桂林抗戰文藝概觀》,蔡定國等《桂林抗戰文學史》,魏華齡、丘振聲等主編《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文集》(1-5)輯,雷銳等《桂林文化城大全·文學卷·小說分卷》,魏華齡、李建平主編《抗戰時期文化名人在桂林》,劉泰隆《歷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魯迅研究精華探索》等。2001年以后為第三階段,研究對象擴展到教育、文化遺產保護、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工作等,主要成果有:李建平主編《抗戰遺蹤——廣西抗戰文化遺產圖集》《抗戰文化研究》(1-9輯)、鄧群著《中國共產黨與桂林抗戰文化》、王小昆著《桂林抗戰音樂文化研究》、李江著《抗戰時期大后方戲劇主潮論》、魏華齡著《桂林抗戰文化史》、李建平等著《廣西抗戰文化史》等。
最近幾年,廣西抗戰文化研究實現了由傳統紙質成果方式向電子傳媒方式轉化的突破,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專家作為主要成員(第二策劃和第一撰稿)與廣西電視臺聯合攝制推出大型電視紀錄片《方舟——桂林抗戰文化城記事》,在廣西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紀實頻道(9頻道)黃金時間播出,影響廣泛。“2012年5月,廣西電視臺攜帶《方舟——桂林抗戰文化城記事》參加在烏克蘭舉辦的‘我們共同的勝利’國際電影電視節,獲優秀節目獎。”[7]
1979-2015年,廣西抗戰文化研究累計出版資料集29種,著作和論文集53種,發表論文1000余篇。在第2-12次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中獲二等獎6項,三等獎6項。《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4期發表章紹嗣題為《抗戰文藝研究回眸60年》的評論說:“自1988年后,全國的抗戰文藝研究勢頭減弱”,而“廣西取得了顯著成績”。
(四)桂學研究成為文化研究新亮點
2009年4月,廣西文聯、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教育學院等單位及桂林市的20多位學者聚集于桂林雁山園,舉行桂學研究專家座談會,正式提出創立桂學的倡議。2010年11月8日,廣西桂學研究會成立。廣西桂學研究會會長潘琦指出:桂學是“以廣西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科技、工藝等為研究對象,具有嶺南特色的一種理念、理論、學說的總和。桂學是一個地域性的廣義文化概念,是一種能正確地、合理地呈現社會、歷史文化和現實、現代文化的系統知識的學問、學理和學說,是廣西文化的名片”[8]。201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此項研究之中,桂學成為廣西文化研究的一個亮點。主持桂學研究的廣西桂學研究會學術活動頻繁。2011-2015年,組織開展對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和漓湘文化的調研考察,完成《對湖湘文化與徽學研究的考察與認識》《巴蜀文化考察報告》《漓湘文化調研報告》等調研報告;連續幾年設置三批招標課題,共49項,包括《桂學概論》《桂學元理論研究》《中原文化對廣西文化的影響》《廣西抗戰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等研究課題;編選《桂學文庫·廣西歷代文獻集成》首批成果50卷面世;編著《桂學序論》《桂學研究》《桂學》叢刊,發表《桂學與桂人研究》《談談桂學研究》《桂學溯源與界定初探》《試析桂學研究的學理依據及其學術機理》等論文。2012年10月,以廣西特聘專家胡大雷教授為首席專家申報的“桂學研究”課題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課題立項。這是桂學課題首次獲得國家級社科項目立項,標志著桂學研究已受到全國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正在開拓更廣闊的學術天地。
[1]馬君武.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A].莫世祥.馬君武集(1900-1919)[C].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陳欣德.《五四時期期刊介紹》中廣西作者的詩文目錄[J].廣西社會科學,1985,(3).
[3]鐘文典.廣西通史:第三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魏華齡.桂林抗戰文化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5]宋云彬.五四時代之反儒家運動[J].文化雜志,1942,(2).
[6]李建平.1979-2005年廣西文化研究概述[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1).
[7]李建平.廣西抗戰文化研究35年綜述[J].學術論壇,2015,(8).
[8]潘琦.關于桂學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6).
[責任編輯:陳梅云]
李建平,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廣西桂學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廣西南寧530022
G127
A
1004-4434(2016)08-0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