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基于產業結構理論的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劉琳
產業發展是解決欠發達地區所有問題的關鍵,產業結構優化則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文章分析了現代產業結構演進特征、發展趨勢,以及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存在的共性問題,闡述了產業結構理論對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支撐,總結了產業結構理論對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文章指出,欠發達地區要從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產業比較優勢向先發優勢轉變、實施定向創新、規制產業結構優化方向、強化主導產業引領、以辯證法三大規律為指導等方面入手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地區經濟增長和繁榮。
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理論;主導產業
產業發展是解決欠發達地區所有問題的關鍵,欠發達地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限制了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借鑒應用產業結構理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區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欠發達地區顯得尤為重要。
(一)概念界定及內涵
產業結構又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指的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產業結構演進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前者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具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協同性,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并帶來最優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后者稱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一般遵循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規律。
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互動機制,是一種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一般會帶動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反之,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又會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的轉換和演進升級。
(二)現代產業結構演進特征及發展趨勢
產業結構演進是指產業結構自身所固有的從低級到高級的一個變化趨勢,是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及內部間關聯的動態反映,特征明顯:一是以工業化衡量所處階段。產業結構演變一般經歷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時期五個階段,呈現第一產業比重逐漸減小、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上升,第二產業比重呈倒“U”型,到了后工業化階段,產業知識化加速向社會產業結構滲透成為主要特征。二是主導產業轉換明晰。主導產業沿著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方向依次更替,按照農業、輕紡工業、原料工業等重化工業、低度加工業、高度加工組裝型工業、第三產業、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順序依次轉換。三是產業結構演變時間可塑。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各階段一般是難以逾越的,但各階段的發展過程可以縮短。伴隨著科技進步、城市化進程加快、后發展地區發揮后發優勢等因素影響,產業結構演變時間縮短,推動一些國家和地區加速增長形成跨越發展。四是科技創新成為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第一推力。科技創新創造新科技產品并不斷催生新的產業,極大地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進入21世紀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把制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作為加快經濟復蘇的首要環節。美國提出國家創新戰略和先進制造業戰略計劃,歐盟的2020創新戰略,德國的工業4.0戰略,英國的制造業2050,日本的創新2025戰略,韓國的2020產業技術創新戰略,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等,都旨在推動以制造業升級和發展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調整,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正在交叉融合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在此背景下,現代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明顯:一是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世界各國都加大創新投入,每隔一年技術能力提高一倍的摩爾定律,成為科技高速發展的重要標志;二是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催生新興產業,引發了工業、農業、能源、醫療等領域技術變革,形成了智能制造、新材料和基因工程等新興產業;三是產業模式創新趨向多樣化,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正逐步改變傳統商業模式,推進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四是產業分工更趨細化,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依靠科技創新大量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及發展新商業模式保持產業價值鏈高端化,新興國家或地區則通過吸收外來資金和技術推動本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是一種同向關系,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將更加趨于合理。從歷年數據走勢看,隨著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將趨同。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的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比值中,均呈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但東部地區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值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2013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盡管符合“穩一產、強二產、興三產”的總體調整優化思路,但欠發達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偏高,工業化水平低,第三產業欠發達的客觀實際遠未改變;從地方財政收入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占全國比例相差巨大,欠發達地區的總體占比有所回升,但差距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東部地區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國比例保持在約60%。2015年,廣東省地方財政收入為9364.76億元,而西部地區的廣西和財政收入最低的甘肅分別為1515.08億元和267億元。2014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東部高0.5個和1.1個百分點,地區發展差別呈現持續縮小趨勢,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來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這種差距雖然有所緩解,但欠發達地區與國內發達省份的差距依然突出[1]。
現代產業結構演進中,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了很大進步,產業要素配置向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轉變,產業組織形式向產業融合和集約發展轉變,產業政策向政策引導和市場決定轉變,但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共性問題非常明顯:一是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粗放型發展模式仍在延續,經濟增長依然高度依賴原材料和高耗能行業。如廣西八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0%左右,但消耗能源占比卻高達92%以上。二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廣西近10多年來,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在36%~38%之間徘徊。三是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小,如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約占廣西經濟總量的5%左右。四是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太慢,農業規模化生產不足,主要農產品產業鏈短、缺少品牌,農產品流通和物流體系不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待加強。五是科技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作用很有限,主要體現在科技研發投入不足,知識產權創造能力不強,企業創新平臺少,企業創新人才缺乏,高層次研發領軍人才尤為短缺等方面。
(一)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支撐: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7世紀。W.配第第一次發現了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和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關鍵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同,在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術》中提出,工業比農業收入多,商業比工業收入多,也就是說工業附加值最高[2](P19-20)。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產業結構理論研究得到了較快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里昂惕夫、羅斯托、錢納里、霍夫曼等。綜合來看,產業結構演進理論大致可分為內生推進型和外生拉動型兩種基本模式。
內生推動型模式的理論角度主要在于分析產業結構演化的內在動力機制,包括一國或地區國民收入變動、需求結構轉換和技術進步等內在因素,經典理論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收入影響論、標準產業結構理論等。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的發展規律。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的人均收入影響論提出: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比重成倒“U”型變化。美國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里標準產業結構理論認為,產業間存在著產業關聯效應,這為了解制造業內部的結構變動趨勢奠定了基礎[3](P95-97)。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提出,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并據此把工業化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4](表1)。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提出,應選擇具有擴散效應的主導產業部門,帶動和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5]。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技術進步與創新使生產力導致產業結構由勞動力-資本密集向知識-技術密集方向發展的集約化趨勢,使產業內部生產要素構成不斷高級化[4]。

表1 霍夫曼比例及工業化階段劃分
外生拉動型模式理論研究主要從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拉動的不同視角,分析產業結構外向拉動的升級變遷機理,主要代表人物有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美國學者戈特和克萊波(Gort and Klepper),以及美國學者波特等。赤松要的雁陣結構理論指出,后發國家內部產業結構發展順序和高級化路徑表明,產業結構調整存在一定規律性,是受競爭支配的市場化過程[6]。從產品生命周期的研究演變而來的產業生命周期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戈特和克萊波(1982),他們在對46個產品(窄產業)的每種產品的整個或部分生命的銷售、價格和產量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按產業中的廠商數目(凈進人數)對產品生命周期進行劃分,得到引人、大量進人、穩定、大量退出(淘汰)和成熟等五個階段[7]。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認為,在開放型經濟背景下,各國產業發展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和可選擇性,固有的比較優勢不應成為謀求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障礙,并將國家經濟發展分為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四個階段,其中三個階段是國家競爭優勢發展的主要力量,通常會帶來經濟上的繁榮,第四個階段則是經濟上的轉折點,有可能因此而走向下坡[8]。
(二)產業結構理論對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通過綜合分析,欠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可以從產業結構理論演進中得到啟示:
一是加速產業結構演進的時間進程。產業結構演進必須遵循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普遍規律,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時間可以縮短,這需要找準影響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進化相關要素,并著力提升這些要素。
二是選準本地區的優勢主導產業。根據兩基準理論的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欠發達地區在選擇主導產業的時候,要把積累投向收入彈性大或者生產率(指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最快的行業,利用規模經濟效益,單位成本下降等,快速提高利潤率。
三是提升邊際勞動生產率。邊際勞動生產率越高,則創造的利潤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欠發達地區要著力提升勞動力素質,從而轉化為邊際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并推動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邊際生產率低的產業向高的產業自由流動,提高“結構紅利”[9]。
四是優化有限資源的投向。由于欠發達地區資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資和發展幾乎不可能的,不平衡增長是必然選擇。只能把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投入到本地的優勢行業和產業,以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
五是注重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新興產業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產業、環境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兩個層級。自然資源產業多指欠發達地區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條件創新發展新興產業,一般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環境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對欠發達地區來說是處于不利當中的選擇,因為這些需要高端的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作為支撐。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共識
中國社會實踐和發展實際也充分證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欠發達地區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形成共識,凝聚力量,徹底革除妨礙、束縛和影響發展的思想障礙、體制弊端,在產品、技術和資金上要更加開放地“走出去、引進來”,認真學習、借鑒和消化發達地區的新觀念、新經驗、新思路、新做法,真正形成與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二)以規劃推動產業比較優勢向先發優勢轉變
每個欠發達地區在某些局部領域和行業中具有這樣一種獨特優勢,是發達地區不愿、不能占有,或者在短期內無法建立的優勢,是欠發達地區在夾縫中求發展的比較優勢和天然優勢。欠發達地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資源性優勢,盡快制訂規劃,并以規劃等制度規制條例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改善發展軟硬環境,在競爭中逐步形成自己相對的特點,迅速搶占部分產業的發展制高點,努力形成這種比較優勢,并著力推動自身比較優勢向先發優勢轉變[10]。
(三)根據產業結構演進的客觀實際實施定向創新
欠發達地區通常缺乏全面創新的實力,按照產業結構客觀實際實施定向創新策略是其關鍵。欠發達地區更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本地區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補齊產業發展“新動力”偏弱的短板。突出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水平不高、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完善產業鏈條和配套,促進價值鏈由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躍升。政府要突出研究完善實施產品標準、質量、品牌的產業提升政策,包括定向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完善重大發明專利研發與產業化實施專項,完善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不斷完善公共服務等平臺功能[11]。
(四)以目標實現為導向規制產業結構優化方向
產業結構優化的實現,需要設定一系列目標,并在產業結構演進中去實現這些目標。在產業規模目標方面,要在壯大總量、優化結構、提質增效、節能降耗、強化環保、增進福祉有機統一的基礎上,設定下一個時期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以及工業、服務業、農業、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目標。在結構調整目標方面,下一個時期,本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以及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相關比重。在質量效益目標方面,產業素質明顯提升,產出效益較大提高,下一時期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等情況。在創新發展目標方面,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較大提升,下一個時期的相關指標的提升情況。在綠色發展目標方面,生態文明理念顯著增強,生態建設持續加快,環境保護強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節能減排降碳、森林覆蓋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等指標。在空間布局目標方面,主體功能更趨凸顯,土地利用更趨高效,產業空間布局更趨優化,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規模比下降情況。
(五)以主導產業結構優化引領本地區產業發展
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其整個經濟的增長率常常取決于一些關鍵產業,也就是主導產業。這些產業具有革新創造的能力,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圖或至今尚未開發的資源創造很高的增長率發展的能力,其直接、間接影響效果導致了整個經濟的增長。那么,欠發達地區就必須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發展客觀實際,科學決策、宏觀規劃選擇好主導產業,并重點圍繞這些主導產業的結構優化來引導地區這個產業發展。按照突出特色、擴量提質、鏈條配套、產業集聚、質量品牌、化解過剩、淘汰落后的產業結構優化思路,推進主導產業結構優化,從而帶動本地區這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并推動區域經濟大發展。2012年,廣西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點,優化發展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電子信息、醫藥制造、紡織服裝與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14個千億元產業,截至2014年,食品、石化、汽車、冶金、機械、有色金屬、電力、建材、造紙和木材加工業、電子信息10大產業總產值已突破千億元,其中汽車、石化、機械、冶金產業突破兩千億元,食品產業突破三千億元,這些千億元主導產業已經名副其實地引領廣西產業發展。
(六)以辯證法三大規律為指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產業發展環境的弱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但全面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很不現實。對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辯證法三大規律告訴我們,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抓住影響每個階段產業發展環境優化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質量互變規律要求優化產業結構演進的階段性發展環境轉變去為經濟增長服務;否定之否定規律要求通過提升軟硬件水平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替代已經不相適應的舊環境。優化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環境主要包括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政策、人才機制、投融資機制等方面的軟硬件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欠發達地區要實施覆蓋本地區的普適政策,比如影響本地區總體環境的產業發展政策和本屬于弱勢的基礎設施。對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突出解決城鄉交通、部分城市水電氣和通信等建設滯后、新一代互聯網和4G/5G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要突出解決農業環境生態系統退化明顯、生產成本上升與比較效益下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對于產業發展政策、人才機制、投融資機制等,欠發達地區一定要基于國家產業布局戰略性調整和本地區的角色定位,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地區性產業扶持政策,對欠發達地區作出穩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需要有側重點、分時間先后對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做出區別對待。比如針對某重大產業園區、某個重大主導產業、某個重點區域實行、某個重點企業等實施單一政策重點支持,使之成為該產業的領導者,發揮擴散效應引領地區經濟增長。
[1]郭樹清.推動區域協調發展[J].求是,2015,(22).
[2]威廉-配第.政治算術[M].馬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霍落斯·錢納里.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M].朱東海,黃鐘,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4]楊海軍,肖靈機.工業化階段的判斷標準:霍夫曼系數法的缺陷及其修正[J].財經論叢,2008,(2).
[5]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車維漢.“雁行形態”理論及實證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4,(11).
[7]張會恒.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J].財貿研究,2004,(6).
[8]張金昌.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剖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1,(9).
[9]趙鋒,王鵬.產業結構高級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理及實證分析——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例[J].學術論壇,2012,(11).
[10]齊蘭,劉琳.壟斷資本全球化背景下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研究[J].桂海論叢,2015,(1).
[11]尹建國,等.發展創業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J].學術論壇,2014,(6).
[責任編輯:劉烜顯]
劉琳,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中國-東盟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廣西南寧530012
F121.3
A
1004-4434(2016)08-0058-05
中國-東盟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科研專項和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聯合資助項目“中國-東盟區域合作下廣西產業結構升級研究”(CW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