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清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 200235)
?
馬克思考察殖民活動的四個維度及其當代意義
胡義清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 200235)
[摘要]“雙重使命說”只是對馬克思殖民理論的簡單概括。實際上,馬克思從世界歷史、文明、資本積累和道義等維度對殖民活動進行了全面考察。一是西方的殖民拓展加速了世界歷史生成;二是西方的殖民活動傳播了先進文明,同時扼殺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三是“系統殖民”凸顯了殖民擴張的狹隘性;四是殖民掠奪非正義非人道,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堅決反抗。馬克思的四個維度揭示了西方殖民活動在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同時把發展的代價轉嫁到了非西方。它對我們正確把握后殖民理論,構建新型的國際關系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殖民活動;世界歷史;文明;資本積累;道義
殖民(colonize)在本文指的是運用暴力控制一個本不屬于自己的地區或者國家,并從本國移民到該地區生活。[1]馬克思時代西方殖民活動已經全球化,呈現多樣性,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與滅亡的規律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殖民問題,在早期的重要著作中,在1850年代給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的撰稿、《資本論》及其手稿和晚年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中,馬克思對殖民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形成了豐富的殖民理論。殖民理論是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在探討馬克思的殖民理論時,提得較多的是馬克思1853年提出的“雙重使命說”:“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2]857“雙重使命說”只是對馬克思殖民理論的簡單概括,實際上馬克思還從世界歷史、文明、道義和資本積累等維度深入考察了殖民活動。一方面,從建構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活動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生成,傳播了西方的先進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和人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局限性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活動非正義非人道,“系統殖民”的資本積累方式凸顯殖民擴張的狹隘性,這些因素阻礙了殖民地的發展,扼殺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導致了殖民的失敗。馬克思的多重維度展示了理性和前瞻性,對我們正確把握后殖民理論,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馬克思考察殖民活動的世界歷史維度
世界歷史是馬克思考察殖民現象的宏觀維度。在馬克思的語境中世界歷史是世界共同發展的歷史,是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深度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與相互依賴的關系。真正的世界歷史是近代才出現的。黑格爾處在工業化初具規模的階段,他從精神層面系統地探討世界歷史,把世界歷史看作一個辯證否定的過程。黑格爾強調理性支配歷史,認為世界是“精神的自我意識和自由的必然發展。這種發展就是普遍精神的解釋和實現。”[3]352他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作了抽象的描述,“這種歷史還不是作為既定的主體的人的現實歷史,而只是人的產生的活動、人的形成的歷史。”[4]201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同時從生存論的視域看待現實的世界歷史。
西方殖民拓展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生成。殖民拓展確立了初步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催生了大工業,大工業開創了世界歷史。在西方大規模的殖民拓展之前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雖然有過零星交往,比如互訪、貿易、納貢、戰爭等,但是由于生產的狹隘性和交通工具的落后,那種交往不具有世界性和持續性,各個民族和國家還只是孤立地發展著,世界歷史尚未形成。只有在發現美洲和通往東印度航線以及新發現土地的殖民化之后才建立起初步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與大工業之間相互促進。一方面,世界市場的產品需求超過了工場手工業的生產能力從而導致了“把自然力用于工業目的,采用機器生產以及實行最廣泛的分工”[2]194的大工業。另一方面,大工業創造的交通和通信工具使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時空距離比以往大大縮短,更為根本的是它對廉價勞動力、原材料、產品銷售市場甚至是直接投資的需要迅速增加“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2]404因此大工業是形成世界歷史的內在動力,世界歷史是大工業的產物。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2]194。世界歷史下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了世界性的,民族的特殊性越來越被消滅,各個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生產越來越具有全球性。
殖民活動是近代人們普遍交往的重要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資本主義下的世界歷史“活動和產品的普遍交換已成為每一個人的生存條件”[5]51,由此導致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這一方面帶來人與自然的異化,主體的人和作為人無機身體的自然界成了資本增值的工具,失去了獨立性。另一方面伴隨著世界歷史的形成,國家民族區域界限被打破,世界范圍內人與人的交往更加普遍和深入。普遍交往使人的關系更加全面,需要更加多樣,人的屬性更加豐滿,人的能力更加全面發展,還為未來培養人的獨立自由個性創造了條件。殖民活動是近代東西方交往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西方殖民者依靠船堅炮利打開東方國家的大門,強迫東方與其普遍交往,參與不平等的競爭。另一方面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后,地域性的單個人被世界歷史性的、普遍性的個人所代替,個人的解放程度與世界歷史的發展程度完全一致。只有在世界歷史中“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2]169。此外,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殖民地的社會基礎不斷地受到資本主義的侵蝕,同時還造就了新興的社會進步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特別是從事大機器生產的工人階級雖然是一個苦難的階級,但他們從工業中發現人的本質力量,加上自身所具有的嚴密組織紀律性,成為社會變革的中堅群體,成為舊社會的掘墓人和現代社會的先驅。因此,馬克思預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2]401
殖民活動客觀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對外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5]88。殖民擴張是其主要方式之一,它與歷史上的暴力、戰爭、掠奪、搶劫一樣也有“被看作是歷史的動力”[2]205的一面。馬克思以英國在印度的“重建工作”來說明這一點。英國資產階級憑刀劍統一印度后,為了征服、掠奪和占領印度市場不得不在印度引進電報、蒸汽機、西式的軍隊組織和訓練方式,推行土地私有制,創辦自由報刊,采用英式教育為印度培養懂管理,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精英,建設水利設備和鐵路等交通系統。馬克思論述了鐵路對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的好處。首先,便捷的鐵路交通運輸系統能促進印度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產品的交換;其次,修鐵路過程中能夠為農業提供灌溉用水,提高農作物產量,緩解印度地區性饑荒;再次,鐵路與印度的煤鐵資源結合能夠帶動印度建立機器生產的大工業;最后,鐵路建設能消除印度農村公社和整個國家的孤立狀態,實現國內的互聯互通。雖然當時印度人民還不可能真正地收獲到這些新因素的成果,但是這些做法多少會促進印度生產力的發展。
二、馬克思考察殖民活動的文明維度
馬克思肯定殖民活動傳播西方文明的積極意義。總體上,馬克思超越了西方中心論[6]48,他不是資本主義中心論者。他重視資本主義因素是因為它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7]23。馬克思對殖民活動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給予一定的肯定。相比封建統治,資產階級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一切民族若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2]404。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為人類文明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正是“野蠻落后”的東方國家所需要的。
西方的殖民統治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東方社會的進步。近代東方社會停滯,個體原子化。馬克思指出了印度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印度宗教是淫樂世界與悲苦世界的結合,整個國家要么被外族征服,要么四分五裂,農村公社帶著種姓和宗法特征而且彼此孤立。封閉的生活導致了印度人的原子化。一是村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生活在封閉村社中的村民不愿意變革,“不種甘薯和甘蔗,因為他的祖宗都從來沒有種過”[8]387。二是村民高度的利己主義,互不團結。印度村民只關心自己的小塊地,無視國家興亡。他們對侵略者的暴行屠殺與帝國的崩潰無動于衷。侵略者給的一點小恩小惠,就使他們心甘情愿地做奴隸。三是崇拜權力和迷信。村民排斥科學文化知識,盲目崇拜自然和鬼神。印度人對猴子和母牛頂禮膜拜。某些札格納特教徒極度狂熱,自我折磨、自我殘害,在大祭的日子里投身于載著神像的車輪下將自己軋死。馬克思認為印度自身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在印度的外來征服者中,英國是唯一文明程度高于印度的,馬克思由此認為英國帶來的現代因素可能使印度發生根本性的社會革命。馬克思舉出英國殖民者強制分離印度的家庭紡織業,把紡工安置在英國蘭開夏郡,把織工留在孟加拉,打破了半野蠻半文明的印度公社的經濟基礎,此舉促成了亞洲 “唯一的一次社會革命”[9]682。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認為英國的殖民統治“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2]853。當然馬克思對殖民統治的積極作用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全面。
馬克思批判殖民掠奪阻礙殖民地的發展。馬克思晚年研究了東方的俄國、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等國的農村公社土地制度的變遷。印、阿兩國是英法的殖民地,殖民者依靠暴力廢除農村公社土地制度,推行土地私有制。但這并沒有導致真正的社會革命,而是破壞了當地傳統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阻礙了殖民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讓廣大勞動人民更加貧困。
英國殖民者的破壞民族原則給印度帶來了災難。19世紀50年代英國在印度采取了破壞民族原則,“強行消滅土著王公的權力,破壞繼承關系和干涉人民的宗教。”[10]207破壞民族原則集中體現在土地問題上。根據印度習俗,土地所有權歸公社,公社定期把土地分配給個人耕種,森林和草地屬于全體成員,收割完莊稼和草之后,耕地與草地仍用作公共放牧地。社員離開公社后,只要公社或者鄰人替他繳納賦稅,回來時繼續承擔相應的賦稅就可收回份地。這是印度普遍的土地制度,它適合印度人的生產、生活方式。1793年,康沃利斯為了便于收稅和加稅,在孟加拉實行固定額法——把原來只負責轄區內向農民收稅的柴明達爾變成了世襲的土地所有人,農民被剝奪了土地的永久使用權。馬克思認為這是“對英國大地主占有制的拙劣摹仿”[11]242。柴明達爾制度把土地按區分割造成權力分散化、土地碎片化。在英國的重稅之下,土地落入外地有錢的城鄉資本家手中,本地的柴明達爾和短期租佃戶對農民放高利貸,他們都不關心土地的改良從而導致農作物產量的下降。柴明達爾制度消解了公社內鄰里間的聯合和團結的力量,接踵而來的是抵御水旱瘟疫等天災人禍和災后重建能力的下降。這讓英國的稅收沒有增加反而使欠稅的人增多,印度人還因耕地退化而遷怒于英國。1826年門羅在馬德拉斯地區模仿法國的小塊土地所有制,推行萊特瓦爾(農民)制,“政府不是同某個農民所有者訂約,而是同某塊田野的暫時占有者訂約。”[8]85土地占有者頻繁變換產生了同樣的不良后果。伴隨著這兩種制度的實行,外來資本家侵入公社內部,公社的宗法制和公社首領的權威消失,造成公社解體。統治者利用社員的矛盾挑起利害沖突,整個社會陷入無休止的紛爭之中。此外,英國人把自己的法律搬到印度,把殺害教徒和賣淫變成職業。歐洲的奢侈之風也傳入印度,村民因大辦紅白好事而債臺高筑,被高利貸盤剝。
法國殖民者在阿爾巴尼亞強制實行土地私有制。他們消滅土著的集體財產,將其變為買賣對象,想最終變為法國殖民者的財產。他們的做法破壞了阿爾巴尼亞的血緣社會,但是他們的利益并未實現。
馬克思從現實發展中看到各種文明的價值。英法殖民者認為土地私有制是提高土地生產率的靈丹妙藥,在尚無準備并且不愿意接受的民族中強行推行,最終都失敗了。馬克思意識到生搬硬套的危害,認為各種文明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具有合理性。他不再強調柴明達爾和萊特瓦爾制度是亞洲社會的當務之急。在讀書筆記中他諷刺機械的殖民者為“狗”“傻瓜”“笨蛋”“獅子”。相反,他到處替殖民地人民說話。當殖民者認為印度人保守時,馬克思反譏:他們總不會把交給柴明達爾的地租留給自己吧。當有人指責印度人不思進取,怕家里人手不夠不愿送小孩上學時,馬克思認為怕得有理。他駁斥梅恩“把旁遮普公社所有制的衰落僅僅說成是經濟進步的結果……實際上英國人自己卻是這種衰落的主要的(主動的)罪人,——這種衰落又使他們自己受到威脅”[8]94。后來,英國殖民者盧加德總結教訓,提出間接統治原則。盧加德主張在地方上“利用原有的封建統治機構或部落酋長實行‘直接’統治”[12]86。這既是殖民者被迫向殖民地人民妥協的結果,也是一種更加陰險的統治的方法。
殖民擴張扼殺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馬克思時代殖民者所到之處都會移植資本主義的制度和觀念,試圖讓資本主義文明一統天下,這違背了文明發展的規律,扼殺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各個民族都經過很多個世紀才建立起自己的文明,對各種問題有自己的理解和應對方式,每種文明都有長有短。人類文明只能是殊途同歸,不可能走完全相同的道路、經歷完全相同的階段。世界通過多種文明交匯、交鋒和交融才有動力和活力,正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西方文明近代走在世界前列,某些方面具有先進性和啟蒙價值,值得借鑒,但也只能根據每個民族自身的意愿、特點、發展階段來推廣,在推廣過程中必須有創新。殖民者在他國通過暴力簡單復制本國做法必然是害人害己,特別是對一些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國家更是如此。
三、馬克思考察殖民活動的資本維度
馬克思透過資本積累探討殖民活動的本質。為了持續進行資本積累,一方面資本主義需要殖民地的物質生產資料、勞動力等;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導致了殖民擴張的狹隘性。馬克思把殖民地分成兩類:一類是以當地土著人為主體,由宗主國委派官吏、軍隊等進行統治的地區;另一類是真正殖民地——北美和澳洲等新大陸,由自由白人移民所開發的處女地。在1846—1875年間,約有900多萬人離開歐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國。[13]224這些白人自由占有未開發的土地,進行改良升級并讓其有所產出。新大陸經濟上受宗主國的節制仍屬殖民地。馬克思研究了英國在真正殖民地的“系統殖民”政策。
真正殖民地的特點。首先,它的某些地區具有較高的自治權。英國采取三種方式統治以白人為主體的新領地。[14]41其中一種方式是授予移民在母國的保護下自行組織政治社會,在不違反母國法律的條件下行使自治權,比如新英格蘭。北美是形成社會和基層組織后再組成聯邦制國家,因此在新英格蘭地區受歐洲傳統影響比較小,那里的發展能清晰地反映資本主義的自然成長過程。其次,真正殖民地地廣人稀,土地供給不受限制。那里的土著以狩獵為生,不與白人爭地。英國人對土著居民采取了種族滅絕和隔離的政策。伍德闡明了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各個社會階層占有土地的情況。[15]80窮困的和中等階層的殖民者占有伸手可及的無主土地;城市商人擁有大量本國較好的土地,但是他們無法在邊疆強行占地;獨立生產的農民和農村的工匠可以建立、保持或擴大他們占有的土地,而不必從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許多農民與工匠通過自身耕種和經營占有土地,不求助于市場而經濟地實現自身的再生產。這些因素使得18世紀北美土地占有者壟斷土地幾乎不可能。真正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發展面臨的是資本和勞力短缺,而不是土地稀缺。
真正殖民地的勞動力短缺延緩了資本積累。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不斷轉化為資本的過程。自由勞動力是生產剩余價值的主體,對勞動力剝削的程度事關利潤高低。殖民地的資本之所以能獲得較高的利潤率是“因為在那里,由于發展程度較低,利潤率一般較高,由于使用奴隸和苦力等等,勞動的剝削程度也較高”[16]265。馬克思指出,相對過剩的人口或產業后備軍是資本積累的產物和其存在的條件。羅莎·盧森堡認為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以資本生產居于統治地位和普遍存在為前提,實際上資本積累主要是外部競爭和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結果,馬克思的理論并無不妥,然而資本主義生產“不論在過去還是在如今都只是局部的,它在所有生產中所占比例并不多”[17]220。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要與第三者發生聯系,比如勞動力的補給,在資本主義與非資本主義共存的結構中“資本主義生產沒有其他社會結構的勞動力,就一步也走不通”[18]287。真正殖民地的情況印證了這一觀點。新殖民地勞動力供給十分昂貴甚至枯竭。北美各州只有占不到10%人口為雇傭工人,大量的種子、牲畜和工具由于缺少工人而被毀。大西洋沿岸最初的十三個州種植煙草所需的大量勞動力“都是由占殖民地英國移民總數70%到80%的契約仆役(被剝奪了土地且處在無業狀態的英國人)來承擔的”[15]76-77。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生產關系也不同于母國。產品分配中勞資雙方所得不相上下,所謂的普通工人“剝削”老板。新殖民地的雇傭工人身份變換迅速,工人能很快地成為獨立的農民、手工業者甚至是雇主的競爭者,而即使是長壽的資本家也只有少數成為巨富。這些表明勞動力稀缺延緩了資本積累,緣由是“大量土地仍然是人民財產和個人的生產資料,而又不妨礙后來的移民這樣做”[19]880。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統治者采取了軟強制方法,把別的社會制度和地域中的勞動力解放出來生產剩余價值。
英國采用“系統殖民”的方法增加真正殖民地的雇傭勞動供給。“系統殖民”是英國在反法戰爭后為了緩解本土人口激增、經濟蕭條、就業緊張以及真正殖民地的雇傭勞動短缺,由韋克菲爾德提出的一種殖民制度。它主要包括三點,一是政府在丈量未開發的公地后,按規定的充分價格進行出售而不是拍賣。移民為了獲得足夠的錢購買土地、成為獨立的農民被迫從事長時期的雇傭勞動。對于私人之間的土地交易通過稅收來調節,防止其低于充分價格銷售。二是雇傭工人購買土地的錢能夠支付一個歐洲勞動力前往新大陸的路費和安置費。歐洲的窮人為了進入新大陸也不得不作多年的強制勞動以換取路費。三是政府設立殖民基金支持殖民者開拓處女地。“系統的殖民”違反土地供求規律,變相地讓工人為了成為一個獨立勞動者而交贖金。韋克菲爾德認為此舉能保證真正殖民地勞動力的充分、連續和穩定供給。19世紀30年代英國政府在南澳大利亞殖民區實施 “系統殖民”理論。然而韋氏按照統一足夠價格出售公有土地的主張由于違反了等價交換原則并未實施。
“系統殖民”的資本積累方式凸顯了殖民擴張的狹隘性。“系統殖民”實質上是剝奪勞動者的土地等生產條件,通過經濟強制人為地制造貧困和雇傭工人,強迫人們為資本積累勞動。韋氏把直接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稱為資本,把許多獨立生產經營的勞動者分散占有生產資料的現象叫作資本均分。馬克思認為韋氏實際上掩蓋了資本剝削、奴役勞動的社會性質。英國統治者通過警察手段在真正殖民地實施韋氏的“系統殖民”理論,進行原始積累。馬克思指出“系統殖民”是失敗的,它只是導致了移民潮從英國殖民地轉向美國。其失敗的原因一是歐洲移民猛增,勞動力充裕使“系統殖民”成為多余;二是美國南北戰爭后資本迅速集中,少數的金融貴族壟斷了絕大部分公地,帶來相當的相對過剩人口。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生產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決定了殖民擴張的狹隘性,它必定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反對。
四、馬克思考察殖民活動的道義維度
道義是馬克思考察殖民現象的價值維度。馬克思從道義的角度批判了殖民者動機的自私、手段的殘忍以及態度的虛偽,宣告其必然失敗的命運。他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正義斗爭,歌頌他們的英勇氣概,寄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光明前景。
首先,馬克思對殖民者的批判。馬克思揭示了殖民者動機卑鄙。英國殖民者以東印度公司為據點通過一次次的戰爭,直接占領印度。東印度公司由商業公司變成了軍事政治機構,壟斷印度的外交與外貿。他們通過地租、鹽稅、鴉片以及傾銷工業品使印度的財富不斷流入英國。從東印度公司中得到好處的是英國少數的統治者和買辦資本家。東印度公司通過戰爭占領亞洲的戰略要地或者黃金寶石產地。英國為了占領波斯灣的戰略要地哈臘克島而侵略波斯。在愛爾蘭,英國緊緊抓住立法權,不允許愛爾蘭自由發展出口貿易,“目的是限制愛爾蘭的貿易和壓制愛爾蘭的工業,使之不致損害英國的利益”[20]19。在愛爾蘭1779—1783年志愿兵運動和不輸入不消費運動的打擊下,英國被迫廢除了阻止愛爾蘭工業發展的法令,但是將其轉化為大不列顛對愛爾蘭的最高統治權。
馬克思譴責殖民者手段殘忍。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敲詐勒索、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清教徒1703年在北美立法獎勵剝印第安人的頭蓋皮。英國在印度普遍使用刑訊來征收重稅。英軍和印度土著部隊經過地方時,強占老百姓的糧食,修橋時抓壯丁,讓村民無償提供木板、木炭和木柴等物質。英國人在平息1857—1859年印度起義過程中,更是慘無人道。他們把不愿攻擊自己的一個印度非正規騎兵團趕入急流之中淹死。英國軍官還以每天絞死一批批的印度土著平民為娛樂,用榴霰彈轟擊印度居民。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中國“強奸婦女,槍挑兒童,焚燒整個村莊”[10]335,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殖民者用熾熱爆炸彈轟擊中國廣州民宅,火燒圓明園,屠殺中國人。1845年法國殖民者佩利西埃用煙熏死藏在山洞里的1 000名阿拉伯人。
馬克思戳穿了殖民者的偽善。英國殖民者把自己裝扮成印度的恩人。正是他們愚蠢的做法給印度帶來了無比的災難。他們借口保護印度森林免遭社員砍伐,把農村公社的森林和荒地據為己有,實際上是為了有利于其殖民。他們在歐洲高喊國債神圣不可侵犯,在印度卻沒收股東應得的紅利。他們在國內通過法律程序把土地轉讓弄得非常煩瑣,而在印度卻把土地轉手變得異常容易,從而瓦解印度的土地公社所有制,增加殖民當局的稅收。馬克思揭露了東印度公司販賣鴉片時的偽善。英國政府表面上撇清與鴉片貿易的關系,但是東印度公司卻強迫印度萊特種植罌粟并壟斷鴉片的全部生產、制作和銷售。鴉片貿易所得占了當時英印政府財政收入的1/6[21]67。
其次,馬克思聲援殖民地人民的斗爭。馬克思指出殖民者的殘暴與偽善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他為殖民地人民仗義執言。馬克思為人民反抗殖民壓迫辯護。馬克思分析了原本是維護英國殖民統治的西帕依反抗英國殖民者的原因:“歷史報應的規律就是,鍛造報應工具的,并不是被壓迫者,而是壓迫者自己。”[21]334英國殖民者長期挑動印度的民族、宗教、種姓和部落之間的矛盾并從中漁利。馬克思認為人民趕走這些濫用職權的殖民者,在起義中讓他們受些折磨不足為奇。馬克思全力支持中國人民抗英。亞羅號事件中英國以中國不履行條約規定的義務、侮辱英國國旗和外國人等虛偽的借口炮轟廣州。馬克思針鋒相對地指出:“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九十九樁。”[21]48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公使違背條約,強行乘坐英國遠征軍的武裝船只駛入天津白河被清軍重創。事發后,英國輿論篡改事實,叫囂對中國開戰,馬克思力挺中國“并不是違背條約,而是挫敗入侵”[21]88。
馬克思歌頌殖民地人民的英勇氣概。在愛爾蘭爭取議會獨立立法權取得階段性勝利后,馬克思認為這是靠廣大人民的堅強有力和不懈奮斗,而不是靠代表們的抽象美德。1849年,馬克思贊揚波蘭人民的勇敢:“三千名好歹用鐮刀和長矛武裝起來的波蘭人,曾兩次打垮兩萬名組織嚴密和裝備良好的普魯士人,兩次迫使他們退卻”[22]189。馬克思肯定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在鎮江戰役中的犧牲精神。1 500人的中國軍隊戰到最后只剩一人。將士們都作好犧牲的準備,戰前將自己的家人絞死或淹死。主將在戰敗后焚燒自己的房屋,投火英勇就義。他看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在炮兵射擊和防御方法上大有長進后,認為中國人在諸如戰爭這樣的一切實際事務中勝過其他東方人,英國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中國人在軍事上是他們的高才生。
馬克思寄語殖民地的光明前景。馬克思一方面指出了殖民地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對其未來寄予厚望。馬克思指出印度的優勢——人口眾多,有大批訓練有素的紡工、織工,幅員廣大,自然資源豐富;印度人手腳精細、靈巧能適應新的勞動;擁有良好的數學頭腦,長于計算和精密科學,善于學習管理機器的知識以及積累資本;印度人舉止文雅,沉靜高貴,打仗時不失勇敢。馬克思希望這個國家將來得到重建。對于中國,馬克思認為鴉片沒能麻醉中國人民,反而激發了他們覺醒。馬克思期望太平天國運動建立自由、平等、博愛的中華共和國,他預計廣州將會是全球海洋航線中的一個重要港口,中國的太平洋沿岸會像美國波士頓到新奧爾良海岸地區一樣發達,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重心;太平洋日后會超過大西洋成為世界重要的水路交通線。[21]120-121
五、馬克思殖民理論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的殖民理論是個有機整體。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運用世界歷史、文明、道義和資本積累等不同維度對殖民活動進行全面透視。在資本積累的驅使下,西方的殖民活動雖然加速了資本主義全球化,使世界歷史從觀念變為現實,傳播了先進文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但由于自身的狹隘性和非正義性阻礙了殖民地的發展,破壞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因此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堅決反抗,必然要失敗。可見馬克思的殖民理論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對我們正確把握后殖民理論,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后殖民理論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后殖民理論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家們用后殖民討論殖民化帶來的各種文化效應[23]168,1978年薩義德發表《東方學》是其誕生的標志。后殖民理論依托文學文本,運用福柯的話語分析,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等理論,聚焦性別、人種、民族、身份認同等問題,通過對元敘事和結構的批判來反對歐洲中心主義。20世紀中葉世界殖民地紛紛獨立,但是西方憑借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繼續傳播殖民主義意識形態。在西方話語的主導下,原殖民地人民對本土化的發展道路和制度缺乏自信,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在這種背景下后殖民理論批判文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殖民主義遺毒,解構西方的知識、話語霸權,有利于培育殖民地人民的獨立自主意識,在心理上擺脫西方的控制。后殖民理論雖然繼承了馬克思的批判精神,但它“把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認為文化是一種實踐性的物質力量,而不僅僅是被決定的附屬的東西”[24]86,與馬克思把文化看成社會意識不同。總體上,后殖民理論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它只停留在社會心理層面,遠離政治經濟斗爭,完全放棄階級斗爭和革命,對現實世界的改造作用有限。當前西方在世界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并沒超越馬克思的四個維度。它仍然是受資本積累驅使,目的是為了西方文明一統天下,掠奪其他地區的資源和財富,在推動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把發展的代價轉嫁到非西方。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要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首先,要積極參與全球化,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全球化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世界產業的合理分工、資源的合理配置,擴大了市場,提高了生產效率,因此我們要揚長避短,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全球化實質上是殖民主義的變種。當代全球化有其特色比如宗主國通常不會采用赤裸裸的暴力侵略和政治壓迫,民族國家主體往往被跨國公司代替,主要依賴電子信息等新技術,突出金融的作用等,但是它仍然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目的是為了獲取超額利潤。全球化的世界貧富分化加劇,這其中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重要原因。我們要聯合新興市場國家改革那些僅僅有利于發達國家的規則,爭取更加公平合理的發展環境。其次,要理性地學習西方,超越西方。一方面要筑牢“防火墻”,抵御西方的思想文化征服。“‘帝國主義背后的自私勢力,會利用沒有功利目的的保護色’,如慈善、宗教、科學和藝術”[25]14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達到顛覆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是現代化的過來人,他們在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一些可以借鑒的東西。我們要結合本國的實際去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通過自主取舍和轉化把西方的好東西變為有益養料。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超越西方又熔鑄古今中西精華的新文明。再次,在對外開放中,要貫徹互利共贏的理念。近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上了一個新臺階,已經進入對外投資階段。中國不少企業進行海外并購,在世界各地投資辦廠。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貫徹互利共贏的理念。海外投資興業要避免像以往殖民者那樣犧牲對方的生存發展權利,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尊重對方的主體性,把對外投資和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當地的社會、生態效益結合起來,提高對方的“造血”功能,增強對方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后,要支持發展中國家爭取和平與發展的正義斗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全球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仍然受到新老殖民者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侵略或剝削。從道義出發,我們要在國際舞臺上為他們主張權利,聲援他們的正義斗爭。聯合全世界所有正義的力量,為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公正而奮斗,打造一個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Hornby A 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王玉章,等,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3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葉險明.馬克思超越“西方中心論”的歷史和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4,(1).
[7]張其學.后殖民主義視域中的馬克思[M].哲學研究,2005,(6).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12]高岱.西方學術界殖民主義研究評析[J].世界歷史,1998,(2).
[13]霍布斯鮑母.資本的年代:1848~1875[M].張曉華,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15]伍德.資本的帝國[M].王恒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M].趙京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18]盧森堡.資本積累論[M].彭塵舜,吳紀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3]Bill Ashcroft,Griffiths ,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Second editior)[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7.
[24]章輝.馬克思主義對后殖民理論的批評:以德里克為例[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0,(1).
[25]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責任編輯:杜娟〕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4-0021-07
[作者簡介]胡義清(1972-),男,江西青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軟實力評估與增進方略研究”(14bks064)
[收稿日期]2015-10-26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