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琴,曹玉昆
(東北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哈爾濱 150040)
?
經濟學研究
依托生態環境優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創新途徑
李愛琴,曹玉昆
(東北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哈爾濱 150040)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新一輪的振興與發展中,如何發揮其生態環境優勢,探索一條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發展經濟的新途徑,是必須回答的時代難題。研究表明:思想創新途徑,應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正確生態價值觀;制度創新途徑要探索東北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其實質是在探索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創造生態文明新制度;市場價值創新途徑要通過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建立自然資產核算體系試點,將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本納入現行國有經濟核算體系,重新評價東北資源環境價值與功能。
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經歷振興十年間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巨大,[1]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絕非是僅僅振興工業,而是振興整個區域經濟,這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領域、多角度。在新一輪振興過程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思維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切實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在經歷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已經由經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主,發展動力也從要素資本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僅有解決體制機制,調整結構性,遏制經濟下行的壓力,同時,東北地區由于在經濟發展中長期過分依賴自然資源,造成轉型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一些資源型城市同時肩負重要的生態功能,因此,東北老工業區基地在振興發展中承擔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雙重壓力。東北地區在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時,僅僅承擔為國家提供資本原始積累,提供經濟剩余的經濟任務,而當自然資源特別是可采森林資源、石油資源基本枯竭時,提供生態產品,保障社會穩定的生態功能與社會責任反倒日益加重,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困難,創新驅動是解決發展老工業基地困難的唯一出路。
1.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正確生態價值觀。創新是引領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第一動力。實現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觀念認識問題,解決的出路在于思想創新,樹立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特別是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但是破壞嚴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應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倒逼作用,有效傳導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上來,在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在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決不走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老路。
2.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用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確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2]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特別是東北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這種狀況不改變,東北地區的資源、環境將難以支撐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東北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優勢和后勁將越來越小。從生態經濟視角看,改善生態環境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時間,漫長的生態修復期。二是巨額投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例如可再生的森林資源開發利用都有一個閾值,即在一定采伐限額下,森林資源可以自然恢復、可以再生,但是超過這個極限值,森林資源就失去了恢復、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說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過多、過重,超過自然自我恢復極限值后,如果不從現在起抓緊保護與恢復,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或完全失去這些資源和環境。
3.樹立生態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惠及民生緊密結合的理念。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加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是東北老工業基地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經過半個多世紀資源過度的開發利用,東北地區積累的環境矛盾、資源枯竭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出現,有的問題直接影響當地職工群眾的生計,像黑龍江大小興安嶺、吉林長白山林區劃為生態功能保護區后先調減木材采伐量,而后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對直接企業和職工造成巨大影響。因此,加強資源保護,改善環境質量,就要堅持以人為本、使人民群眾在經濟發展中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在環境改善中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從經濟學的分析可知,生態保護的水平與地區人均收入正相關,人均收入越高、生態保護與治理技術越進步、人們環境意識就越高,生態破壞程度也不斷下降; 反之亦然,[3]因此,必須把在生態保護與惠及民生過程中取得雙贏,作為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工作最迫切的目標之一,不斷創新出新的實現手段與方法。
由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難以擺脫,東北各地政府并不會自愿地尋求令自己既得利益損失的制度創新,更不可能主動開展制度創新,創新的意愿并不強烈。[4]然而,東北地區所面臨的困難是既要改革又要發展;既要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既要惠及民生又要社會穩定,歷史上從未有像今天的東北地區這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矛盾如此尖銳,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正因為如此,對該地區的制度創新提出了“剛性需求”[4],制度創新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保障。
1.通過制度創新實現老工業基地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制度產生的基礎是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稀缺性一方面決定了人類經濟行為具有市場競爭性;另一方面,稀缺資源利用與配置的秩序需要一定的制度來保障。[5]將生態環境轉變成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為經濟發展環境支撐問題開辟新天地。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看上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社會問題,其實質是探索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與模式。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環境污染、資源匱乏,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完成的結果,其深層次原因主要在于已經形成的工業文明模式。西方國家對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的態度,只能在保全傳統文明模式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從造成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傳統工業文明模式中去找問題。與此相反,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和貧窮問題,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一開始就遇到的時代性難題,現實要求中國既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工業化、現代化過程并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又不能重蹈西方國家工業化道路的覆轍,掠奪式開發全球資源、異地移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果說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與貧窮問題,對于西方國家表現為如何維持原有文明模式,那么對中國則表現為從建立一個新文明模式中走出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貧困問題,是以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代表的中國工業能否抓住機遇、超越傳統、創造新文明模式、走新文明之路的深層次問題。[6]
2.通過制度創新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市場機制創新減弱勞力、資本和科學技術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因為市場機制可以整合勞力、資本和科技水平,創造有利于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運用政府法律、法規等強制性制度導向性作用和較強的宏觀調控力對于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對立問題,尤其在東北,政府的導向性作用和較強的宏觀調控力對于解決市場經濟的生態悖論具有一定的積極效應。例如,征收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生態補償稅,建立地方生態補償機制(大慶開采1噸石油用8噸水,黑龍江省曾提出建立森林涵養水源補償地方基金)、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建立環保監督體系等,同時,利用非強制性制度,例如輿論、宣傳教育等手段提高全社會低碳生產、低碳消費,生態倫理觀等以此來規避市場經濟的生態怪圈。[7]
3.通過制度創新,發揮軟要素在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中的特殊作用。資源豐富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但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并不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要素。相反越來越多的資源豐富的國家與地區,人的勤奮程度與創造力越不足,經濟增長乏力,即經濟學上的 “資源詛咒”現象。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極易獲得,開發成本低,對軟要素產生了擠出效應,限制了區域內軟要素的積累與集聚,即形成不了區域高水平的管理、技術、人才等經濟發展軟要素,給區域經濟增長帶來負面效應,無法形成創新與創造力,從而造成區域經濟過分依賴資源,經濟增長乏力的現象。軟要素只有附著于自然資源上形成產品才能體現最終價值。軟要素對于自然資源利用的影響首先體現人力資本存量較高、科技水平與能力先進上。人力資本具有擴展生產要素的功能,勞動力可以通過提高自己創新能力、知識、技術給自然資源生產帶有更高的附加值,最大限度的發揮軟要素的價值。
在發展市場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上存在理論認識,一種是強調市場經濟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認為市場經濟下難以解決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導下的生態危機問題;另一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本身對于生態環境的自我作用機制,并仍然用發展市場經濟來克服資本趨利性所造成的生態禍害。[8]當前, 中國社會剛剛脫離溫飽水平,經濟發展壓力依然巨大,保持一定GDP增速依然是頭等大事,將市場資本由經濟逐利性改良為生態性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1.重新審視東北地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價值在國有經濟發展中功能與作用。以東北大小興安嶺為例,黑龍江是我國面積最大、森林積蓄量最多、國有林業最集中的森林生態功能區,是我國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大小興安嶺抵御著西伯利亞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風的侵襲,使來自東南方的太平洋暖濕氣流在此渦旋,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營造了適宜的農牧業生產環境,庇護了全國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大小興安嶺國有林區還是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區,為中下游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大大降低了旱澇災害發生概率。大小興安嶺具有森林、草原、濕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適宜生長各類野生植物近千種、野生動物300多種,是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地區,在國家生態保護總體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庇護著國家最重要的水源、牧場、糧倉,維護著中國和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安全。
2.再認識東北地區資源與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價值與地位。大小興安嶺林區豐富的植被資源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碳匯區,在吸收二氧化碳、減緩氣候變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踐行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贏得更大發展空間,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發揮著重要的國際政治作用。因此,擁有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這樣資源與環境相對具有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社會發展不可多得的物質基礎。森林生態系統形成的碳匯效應、產出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生態產品將是未來國際社會、中國社會最具潛力的產品,孕育無限機遇與潛力,將形成促進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生產力。“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是對東北特別是黑龍江省未來發展的真實寫照。
盡管市場經濟具有靈活、高效、開放、平等等優點,但是也具有微觀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缺點,因此需要政府加強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來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點,特別是摒棄“唯GDP至上的政績觀”,來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3.探索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評價體系。從經濟學角度分析,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提供130~150萬個就業崗位;政府4萬億投資每年能夠拉動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投資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顯而易見。然而,2000年以后,中央政府累計給東北林區投入數百億元巨額生態資金卻并沒有產生東北地區,包括投資帶動就業、創造GDP推動經濟增長等經濟學意義上的任何結果,[9]引發我們對生態建設投資效益問題的思考,對自然資本價值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如何體現的思考。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簡稱GEP)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出的概念,是指國家或地區生態系統的生產和服務總和,體現生態系統產品生產、服務功能及計算生態系統現存自然資產的總和。可以理解為其能為保護生態系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類福祉,提供所需的產品與服務的總和。東北地區可能嘗試計量生態系統自然資產與資本,肯定自然資產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改變以往用單一的經濟建設指標衡量社會發展的思維,通過對生態系統中各項子系統的功能效度進行評價,認識生態系統自然資產的功能與價值,將自然資本損耗體現在社會發展經濟中,喚起全社會對生態系統保護、恢復的理解和支持,給予東北生態保護更多的補償與資金投入。[9]
4.探索在東北將GEP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試點研究。經濟學常用GDP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社會學則常用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即國民幸福指數這種直觀反映社會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的一種指數來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對比GDP與GNH,前者重點體現以物質和生產為本;而后者則是對以人為本的集中反映。GEP的出現能衡量生態系統的資本存量,通過計算東北地區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以及農田、牧場、水產養殖場等人工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將GEP作為強制性的衡量生態盈虧的指標,納入東北地方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統計和核算體系。GEP和GEP增長率的變化可以成為度量可持續發展重要方面生態良好的綜合指標,體現反映區域的經濟社會的生態支撐能力。通過計量與核算,得出該地區生態盈余如果有生態盈余與虧損情況。盈余則可以出售,如果出現生態虧損,則必須向有生態盈余的區域購買以補償其生態虧缺,徹底改變東北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一直以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做法。[9]
[1]李春梅.創新驅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N].金融時報,2015-04-13(011).
[2]任勇.環境保護戰略思想的三大創新[N].中國環境報,2006-03-31(003).
[3]曾建平.環境正義: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M].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93.
[4]李偉民.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技術創新競爭力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75-78.
[5]胡躍龍.經濟發展資源支撐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9:38-42.
[6]國洪飛,等.試論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質[J].林業經濟,2010,(10):42-45.
[7]楊朝飛.生態保護理論創新及其現實意義[J].環境保護,2003,(6):24-28.
[8]馬艷,肖雨.市場經濟的生態邏輯[J].學術月刊,2015,(12):74-83.
[9]楊文進,柳楊青.論市場經濟向生態市場經濟的蛻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20-25.
〔責任編輯:劉陽〕
2016-07-0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低碳經濟社會轉型動力機制研究”(11JYE630001);國家社科基金“國有林區生態經濟模式建設研究”(13BJY032)
李愛琴(196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從事低碳經濟、環境與資源保護研究。
D922.68
A
1000-8284(2016)08-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