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平衡與立法選擇"/>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平行進口中商標權保護
——利益平衡與立法選擇

2016-09-18 06:51:13劉亞軍孫長亮
學術交流 2016年8期

劉亞軍,孫長亮

吉林大學 法學院,長春 130012)

李精華1,趙珊珊2

(1.東北石油大學 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2.北京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北京 100875)

?

平行進口中商標權保護
——利益平衡與立法選擇

劉亞軍,孫長亮

吉林大學 法學院,長春 130012)

平行進口商標權是否應受到保護,取決于商標權的效力范圍。而效力范圍的確定,卻不僅僅是法律問題。在世界范圍內,這一問題存在保護和不保護兩種模式,兩者均各有利弊。權利沖突的客觀性決定了利益平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需要平衡的利益包括此權利與彼權利的沖突,商標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平衡的方法是運用《商標法》中商標的引導消費和廣告的功能,來衡量平行進口是否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消費者誤認。我國現實國情決定《商標法》對平行進口的留白態度合理。從長遠看,仍需要立法確認國際權利窮竭原則,并通過實質性差異制度來平衡與消費者的利益。

平行進口;商標權;利益平衡;權利窮竭原則

一、 問題的提出

平行進口,源于英文詞組Parallel import,意指平行進口的貨物,又被稱作灰色市場貨物(gray-market goods)。[1]平行進口現象產生于國際貨物貿易中。平行進口中涉及的商標權,是指平行進口貨物中帶有進口國已經注冊登記完畢,受進口國法律保護的商標。

學界普遍認為,商標平行進口是指在國際貿易中,進口商未經本國商標所有人或商標使用權人許可,從境外進口經合法授權生產的標有相同商標的同類商品的行為。商標平行進口構成要件如下:平行進口的商品為正品,不是假冒偽劣商品;平行進口的商品是合法購得的,不是通過非法渠道(如走私)獲得的;進口商品上標注的商標與本國商標權人的商標來源于同一商標權人;進口商的行為未得到本國商標權人的許可。[2]從平行進口構成要件來看,前三個要件說明,平行進口行為在合法管道內運行;第四個要件所言的未得到本國商標權人許可,則是一個事實狀態。如果進口國法律要求得到商標權人的許可,那么,平行進口就構成了侵犯商標權的行為;反之,進口國法律并不要求得到商標權人的許可,那么,平行進口就不構成商標侵權行為。換句話說,平行進口中商標權的保護問題,本質上是依照進口國法律,判斷平行進口產品是否應該構成侵犯商標權的問題,即是否合法的問題。但這一問題“既是一個法律問題,又是一個涉及各方當事人利益權衡以及各相關國家貿易政策考量的問題。”[3]換言之,平行進口商品時商標權應否受到保護,以及應該受到何種保護都是需要衡量的問題。因而,平行進口中商標權保護的研究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問題。

商標商品平行進口是世界范圍內存在爭議的問題, 它往往涉及知識產權保護與自由貿易保護的矛盾。各國基于自身利益與政策的考量對此問題的態度有所不同。[4]《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中并未規定商標權的平行進口問題。但這一問題在理論界卻一直有討論*截至2016年2月,在知網上搜索到的數據顯示,以“商標平行進口”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核心期刊論文共71篇。,在實務界近幾年的案件中,也直接使用了商標平行進口的概念和構成。*參見維多利亞的秘密商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與上海錦天服飾有限公司侵犯商標權糾紛案——非典型性平行進口中的侵犯商標權認定,(2012)滬二中民五(知)初字第86號,法寶引證碼:CLI.C.3472345。可見,商標平行進口問題并未在立法層面有明確回應,司法實務中的使用也都是從法理層面進行的分析。本文就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二、 平行進口中商標權保護時的利益平衡

平行進口行為中橫跨在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兩種制度之間的天然屬性,決定了在應對平行進口問題時,單純固守一種原則,實為刻舟求劍,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負外部性問題,如果一味堅持,只會首鼠兩端,對解決問題并無助益。因此,處理平行進口商標權保護的問題時,首先需要權衡各方面利益。

(一)平行進口中商標權保護的利益平衡

利益平衡源于權利沖突的客觀性,平行進口中的商標權權利沖突包括兩種類型:此權利與彼權利的沖突;法定權利與公共利益的沖突。針對不同的權利沖突類型,需要有不同的利益平衡方式。

1.此權利與彼權利的沖突

此權利與彼權利沖突集中體現在商標權和進口商的所有權的沖突。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平行進口中,“如果僅僅從權利人與未經授權的進口商或經銷商關系的角度看,平行進口無疑應予以制止”[5],換句話說,在這一類型的權利沖突中,在不考慮其余因素的前提下,商標權一定可以勝出。筆者對這一觀點不敢茍同,理由如下:第一,性質屬于同一位階的兩項權利間,在判定誰更優先的問題上,沒有當然的公理可循。商標權與所有權同屬于對世權、絕對權,兩者處于同一個法律位階。在兩者可能沖突的條件下,賦予商標權人絕對的保護,意味著對進口商所有權的限制,而這樣的限制又會造成進口商與商標權人的不平等,做出這樣的限制顯然并無堅實的法理依據。第二,筆者認為,在商標權與進口商沖突的條件下,判定誰更優先的問題本質是經濟政策的問題,并非一成不變。按照蘭德斯和波斯納在《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一書中得出的結論,如果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交易成本越高,法律就將縮小其財產權,[6]換句話說,知識產權的權能范圍與財產權的權能范圍在某種程度上是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系。而這意味著對商標權保護力度越大,那么,一國財產的動態流轉關系就會受到一定程度減弱,而流轉頻率越低,溢價效應實現的機會就越少。所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歧最大的制度之一。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知識產權制度確保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經濟利益,發展中國家往往訴諸相對寬松、適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7]因此,商標權與進口商所有權之間沖突時,誰的保護更優先,并不當然成立,往往是經濟政策權衡之后的結果。

2.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理論上說,商標權屬于私權,公共利益屬于對于私權的限制,[8]兩者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但因為兩者的關系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所以,在界定中,出現沖突和混亂屬于理論常態。這一理論疑惑體現在平行進口商標產品的商標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時,主要表現在商標權保護與消費者利益之間的沖突,具體指:第一,保護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時與消費者利益的沖突。保護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意味著適用國內權利窮竭原則。這時,平行進口現象產生的經濟合理性,即它能夠帶來激活一國市場競爭活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消費選擇等優勢[9]585,這些利益均未被注意到,也無法發揮作用。第二,不保護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時與消費者利益的沖突。不保護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時,意味著適用國際權利窮竭原則。這時,完全允許平行進口,消費者可能購買同一品牌商品,但質量不一樣,甚至使用質量天壤之別的同一商標的本國商品;即便是同一品牌商品,消費者也有可能無法享受到本應享有的售后服務,[9]593因此,消費者對商標商品評價自然降低,制造商的聲譽受損,積極性受挫,而這都會對消費者長遠的消費需求產生一辱俱辱的不良影響。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商標不同于專利,后者是一種純粹的可以由國家許可產生的財產,并不會受到類似公眾理解力這樣的外力的削弱或者威脅;而對商標而言,個人精神力量的作用是沒有地域限制的,因此,對商標權的識別就不應該按照物理界限來區分。[10]換句話說,商標一經產生,就具有公共影響力,這賦予了消費者在商標產品上享有的除了追求低價之外的其他利益。

綜上所述,消費者利益概念的籠統性、靈活性、歷史性,決定了無論是保護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抑或不保護平行進口商標產品上的商標權,均有可能與消費者利益產生沖突。

(二)平行進口中商標權保護時利益平衡的方法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由于第一種利益沖突解決方式由經濟政策決定,而TRIPS協議第8條明確提出“要防止知識產權人對知識產權的濫用,并且要防止不合理的限制貿易自由或者對國際技術轉讓產生發揮作用的行為”,由此可見,TRIPS協議給出的基本的經濟政策是貿易自由,是各國應該放在第一梯隊考量的價值,知識產權保護理應不與貿易自由的基本理念違背,在這種經濟政策的指導下,在平行進口行為中,無論是優先保護商標權人的權利還是進口商的權利都可以找到它的支撐點。

可見,第一種利益沖突雖然存在,但解決問題的突破點并不在于商標本身,所以,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是處理好第二種類型的利益平衡。由于平行進口中涉及商標權、進口權等私權,又涉及消費者權益等公共利益,筆者認為,在平衡商標權與消費者權益時,最典型的方式是美國模式,即由美國《關稅法》和《海關規則》規定國內權利窮竭原則,又由判例確定共同控制例外規則,避免混淆商品來源,這種權能加法路徑,本質是更側重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思路來解決問題,具體而言,是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連接的端口,來判斷平行進口是否可以引起消費者誤認。而在判斷是否可以引起消費者誤認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通常是商標的功能,尤其是商標所具有的引導消費和廣告的功能。換言之,平行進口的商標產品上的商標能否引起消費者對品牌來源等達到誤解和混淆的程度,是衡量是否構成消費者誤認,進而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鍵點。衡量后的結果,如果引起了消費者誤認,平行進口就被禁止,如果沒有引起消費者誤認,平行進口就被允許。不論各國《知識產權法》對權利窮竭原則采取何種態度,都是不同程度的折中政策的體現,是立法者根據本國實際發展情況,在貿易自由和商標權保護之間做出的協調。

三、 平行進口中保護商標權的現有模式

進口,本質是跨國貨物買賣,即物權流轉。依照上述平行進口成立的四個要件可知,貨物的所有權人對于貨物的處分權能完全合法,在這樣的情形下,要確定進口國商標權人針對平行進口產品上的商標權是否應該受到保護,實則是立法在商標權人享有的商標權和附有商標的產品所有人享有的物權之間達成平衡和選擇。

(一)知識產權立法的理論基礎

國內學者對各國知識產權制度進行了總結,有學者認為針對這一問題,知識產權法領域有通行的權利窮竭(exhaustion of rights)制度,有學者則認為有以權利窮竭理論為基礎的允許商標平行進口的做法,以及以地域性原則為基礎的否定平行進口的做法;還有的學者將權利窮竭原則、地域性原則和普遍性原則羅列為兩個類型。可見,學界對權利窮竭這個概念的用法十分混亂。筆者認為,權利窮竭制度是解決平行進口問題的制度解藥,宜對其進行廣義理解,即包括國際權利窮竭和國內權利窮竭兩層含義。

1.學界界定的差異實則由對權利窮竭內涵理解采取廣義或者狹義所致

認為權利窮竭包括國際權利窮竭和國內權利窮竭兩方面的學者,本質上采取的是廣義的權利窮竭的用法;認為權利窮竭是與地域性原則相對應的原則,實則認為權利窮竭原則意指國際權利窮竭,本質采取的是狹義的界定方式。從國際上來看,權利窮竭原則采取狹義的時候,即最初在使用的時候,很多法院都是在國內適用這一原則,但1886年,美國紐約聯邦法庭審理的Apollinaris Co. v. Scherer.一案中,法官Wallace認為:“購買人可以獲得所有權人對物品的所有權利,并按照他認為合適的方式使用或者處理物品”。也即承認了權利窮竭原則在國際上也適用。所以,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是從國內權利窮竭擴充到了國外權利窮竭,認為權利窮竭原則包括兩方面內容有理有據。

2.地域性原則是與普遍性原則相對應的概念,并不應該與權利窮竭對應

普遍性原則與地域性原則是美國法中的兩項原則,分別誕生于19世紀末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兩者均以商標功能為理論基礎,前者僅基于商標的標示功能,給予商標世界范圍內的保護;后者則考慮到了商標的品質保障和廣告功能,以登記的范圍來確定商標權受保護的范圍,兩者對應。但權利窮竭原則是以商標所有權人因為出售的緣故,對商標產品失去了占有,就不能基于商標權而對貨物未來的買賣或者進口限定條件。總之,地域性原則與權利窮竭原則的理論基礎不同,地域性原則屬于描述權利范圍范疇,而權利窮竭原則屬于描述權利限制狀態范疇,所以,地域性原則與權利窮竭原則不應對應。

3.無論地域性原則與普遍性原則,抑或權利窮竭原則,均具有足夠的周延性

從解決平行進口問題時的結果看,本質都是在知識產權與所有權之間的平衡,因而并沒有實質性差異。所以,為了討論簡便,減少邏輯混亂,并沒有必要將普遍性原則、地域性原則和權利窮竭原則區分成兩種類型。由于權利窮竭原則在世界范圍內更有影響力,因此,本文采取廣義的權利窮竭原則的用法。

(二)權利窮竭原則在商標法領域產生的效果

權利窮竭原則在商標權領域也適用。所謂商標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經商標權人許可而將其有效注冊商標附貼在商品(或標示在服務)上,有關商品的進一步轉銷、分銷,乃至分銷時分包裝(分包裝時改變了商品的質量者除外),如再加附同樣商標,均無須再度獲得許可。”換句話說,商標權語境下的權利窮竭是指除商標權人或者經過商標權人許可使用商標的其他人,可以不經過商標權人或者有權許可商標使用的權利人的許可,而在核定的商品上使用商標。商標權的權利窮竭原則,在貿易自由化的大環境下,面臨權利窮竭范圍的界定問題。而在這個問題上,歷史上從未統一過,就現存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立法情況來看,也并沒有統一的做法。總體看來,主要存在不保護平行進口的模式和保護平行進口的模式。這兩種模式植根于權利窮竭認定時范圍的差異。其中,不保護模式的制度基礎是國內(或者區域)權利窮竭原則,保護模式的制度基礎是國際權利窮竭原則。

1.保護平行進口的模式

顧名思義,保護平行進口的模式,就是指一國的法律能夠產生保護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效果,通常這種保護的效果是通過國際權利窮竭原則而實現的。所謂國際權利窮竭原則,是指“商品一旦由商標權人或者經過其許可投放到市場上,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商標權人都不得再通過行使商標權限制商品的流動 。”換句話說,商標產品由商標所有人處分后,商標權人的商標權限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用盡,不得再以此對抗平行進口商的行為。目前,世界上有日本、瑞士均采取此模式。相應地,保護了平行進口,商標權人的商標權就不會再受到保護。

2.不保護平行進口的模式

不保護平行進口的模式是與保護模式相對立的一種模式,即一國的法律產生了不保護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效力。各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國內權利窮竭原則或者區域權利窮竭原則達成保護效果。國內權利窮竭原則即“本國的商標權人在本國所銷售或者許可銷售的標有某商標的商品,一經售出,商標權人就在本國用盡了其商標權,不得通過商標權來阻止第三人對這些商品的再銷售行為”。區域權利窮竭原則把上述概念中的本國換成本區域。目前,美國法采取以國內權利窮竭原則為基石的不保護平行進口模式,而歐盟則采取區域權利窮竭原則。相應的,不保護平行進口,法律的天平就傾向了商標權人。

3.兩種模式的利弊分析

通過以上介紹可知,堅守國內權利窮竭原則即可確保商標權人絕對的權益和自由,產生不保護平行進口的效果。然而,商標權的保護畢竟是限定在平行進口的條件下,這意味著貿易是在超越國界的范圍內進行的,那么,根據知識產權地域性的基本性質,商標權人在商標產品上享有的獨占使用的權利,有什么理由限制其登記地域效力范圍之外的產品?換言之,在私人利益層面,在平行進口行為中,國內權利窮竭原則產生的對商標權人絕對保護的可能性,會導致進口商利益完全被忽視,挫傷進口商積極性,進而有變相貿易保護之嫌,從而不利于維持和發展公平的國際貿易秩序。

相反,在平行進口中,如果堅守國際權利窮竭原則即可確保進口商的自由,實現保護平行進口的效果,達成自由貿易的終極目標。而自由貿易中的自由以平等共贏為前提,以此區別于殖民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由于世界各國發展水平有強弱之分,利益需求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便是對于國際貿易中的個體而言,有贏家,也有輸家。可見,自由貿易只是一個過程。尊重各個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和利益的差別是實現自由貿易的題中之意。換句話說,在發展不均的前提下,在國家利益層面,在平行進口行為中,并非所涉國家都能受益,如果一刀切地只保護平行進口行為,那么國與國的利益就有沖突的可能性。

綜上,保護平行進口模式和不保護平行進口模式所解決的問題均有局限性。究竟采取哪一種模式,應由各個國家和地區自行選擇,這也是TRIPS協議第6條對于“權利窮竭”,也即平行進口的態度。

四、中國立法在應對平行進口商標權保護問題時的應有態度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69條允許專利的平行進口不同,《商標法》中并未明確對平行進口商標產品的態度。理論界對平行進口商標權保護的問題,大部分傾向于采取國際權利窮竭原則,即保護平行進口,也有學者認為不置可否的態度是目前應對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最佳路徑。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認為法無禁止即可為,即我國允許商標產品的平行進口;有的則認為商品進口需要經過商標權人的許可,如果沒有許可,就屬于侵權。筆者認為,《商標法》目前對于平行進口商標產品采取的開放的態度是最優選擇,本質是權宜之計,但并不意味著法無禁止即許可。理由如下:

第一,法無禁止即可行是私法自治精神的濃縮,平行進口商標權保護,不僅僅涉及知識產權法,更涉及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平衡,所以,這一領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私法領域,所以,不能直接適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

第二,學界與司法界對于平行進口的態度已經趨于統一,即以允許為原則,以禁止為例外,禁止奉行實質性差異的原則,但什么是實質性差異卻并不確定,也不宜確定。學界對平行進口的包容態度自不待言,從司法判決來看,表面上看,無論是Michelin牌輪胎案還是法國大酒庫案,判決結果都是不允許平行進口。深究可知,兩起案件不允許的原因基本都是進口產品與商標產品存在實質性差異而可能會導致消費者誤認,會影響消費者利益,而這就是實質性差異的具體表現形式。即便這樣,實質性差異的定性卻是相似而不相同。Michelin案是針對輪胎的特性,認為將級別有差異的輪胎標為高級輪胎,影響速度,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構成侵權;[11]法國大酒庫案則認為在紅酒的質量等級、品質、成分、保質期、價格和服務等方面均有差異,因此會對消費者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參見法國大酒庫股份公司(LESGRANDCHAISDEFRANCES)與慕醍國際貿易(天津)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上訴案,(2013)津高民三終字第0024號,法寶引證碼:CLI.C.4316931。前者僅一個因素就構成了實質性差異,后者是多方面因素的集合體。上述處理是具有合理性的,消費者群體、消費品等的差異導致消費利益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外延并不確定的概念,這就需要在個案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三,《商標法》對于平行進口商標產品的態度本質僅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仍需要立法對平行進口商標產品的確認。中國是進口大國,這說明平行進口商標產品的行為不可避免;*據2009年國際商會的統計數據,87個會員中,67.8%的會員對商標權國際權利用盡原則持反對態度,而歐美成員大多數持反對立場,亞洲成員多數持肯定立場。這說明,國際權利用盡原則對發展中國家有利。參見[印]甘古力著,宋建華、姜丹明、張永華譯:《知識產權——釋放知識經濟的能量》,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199頁,轉引自嚴桂珍:《我國專利平行進口制度之選擇——默示許可》,《政治與法律》2009年第4期,第87頁。同時中國又是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這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完全允許平行進口商標產品會給我國帶來不利影響。這些現實國情決定了《商標法》對于平行進口商標產品采取的留白態度具有合理性。同時,隨著中國關稅率的降低,中國在世界貿易市場中低價市場地位會逐漸發生動搖,平行進口商標產品的概率會加大,相應的案件也會增多。因此,發揮立法對于市場的指引作用,構建商標產品平行進口的完善法律秩序,《商標法》仍需要對商品產品的平行進口做出回應。具體而言,應該以保護平行進口,即承認國際權利用盡原則為基礎,同時,通過規定實質性差異制度,對于消費者權益進行保障,以求在私權利和公共利益間達成平衡。而從目前來看,實質性差異的定義在實務中沒有確定,筆者認為,這根源于不同商品的實質性差異本不相同,因此,未來《商標法》對其也不宜確定,應該將這一部分判斷權留給司法機關。

[1]Bryan A. Garner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M].West A Thomson Reuters business,2009:1220.

[2]吳偉光.商標平行進口問題法律分析[J].環球法律評論,2006,(3):335-336.

[3]龍著華.論商標平行進口[J].國際經貿探索,2003,(3):53.

[4]劉亞軍,馬樂.國際特許經營中商標獨占使用權保護的困境與選擇[J].當代法學,2006,(4):108.

[5]王春燕.平行進口法律規制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

[6]康添雄,廖志剛.論知識產權與貿易自由的目標協同性[J].甘肅社會科學,2011,(1):199.

[7]王華.更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利于技術創新嗎?[J].經濟研究,2011,(2):124.

[8]胡鴻高.論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從要素解釋的路徑[J].中國法學,2008,(4):58-59.

[9]Alen Duke. The Empire Will Strike back: The Overlooked Dimension to the Parallel Import Debate[J]. 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2014,(37).

[10]Timothy H Hiebert. Parallel Importation in U.S. Trademark Law[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4:29-30.

[11]嚴桂珍.論我國對商標平行進口的法律對策——兼評長沙MICHELIN牌輪胎平行進口案[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24.

〔責任編輯:劉陽〕

社會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6-05-30

[作者簡介]李精華(196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博士,從事中共黨史、社會工作研究。

“三社聯動”:內涵、機制及其推進策略

李精華1,趙珊珊2

(1.東北石油大學 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2.北京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三社聯動”中,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在社區這個場域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社區居委會以社區居民與基層政府的“雙重代理人”身份擔負著主導者和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社會組織是開展社區服務的重要載體,是居民參與社區生活的有效途徑和社會工作者的重要就業渠道;社會工作者是專業服務的提供者、資源的鏈接者、專業的指導者、組織的協調者和“聯動”的倡導者。驅動“三社聯動”的核心力量源于持續不斷的社區需求,政府和社會組織是其重要的外部推力。要通過政府體制創新加快“三社”的培育和發展;依托社區推進以“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為平臺的“三社聯動”;專業力量要全力提升服務水平以滿足多樣化的居民需求;社會力量應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共建和諧社區。

[關鍵詞]“三社”角色;驅動力量;體制創新;平臺;社會工作者

“三社聯動”是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而開展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環節。圍繞著如何實現社區治理問題,我國政府職能部門、地方實踐以及學術界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積極地開展相關探索和研究,“三社聯動”很快成為社區治理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分析“三社聯動”的內涵、機制及其推進策略,對于推進社區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三社聯動”內涵的政府表達和學界思考

“三社聯動”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詞匯,最早由民政部門使用,是在2004年上海市民政部門提出“三社互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一般是指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者之間的連接與協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戰略部署的實施,民政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2013年11月),要求建立健全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聯動服務機制。按照“政府扶持、社會承接、專業支撐、項目運作”的思路,探索建立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機制。圍繞民政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許多地方結合自身實際,通過不同的措施和手段,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經驗。“三社聯動”由此作為社區治理的新型框架和有效機制得到政府特別是民政部門的高度重視。2014年9月24日,在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的指導下,全國第一個“三社聯動”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015年10月22日,民政部在重慶市召開了全國社區社會工作暨“三社聯動”推進會。會議總結交流了各地社區社會工作和“三社聯動”的經驗,明確了加快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的思路與任務,提出要依托資源、項目、平臺、信息化實現聯動,加快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深入推進“三社聯動”。[1]

依據對“三社”主體的不同界定與聯動重點的不同理解,學術界給出了各自對于“三社聯動”的闡釋。從中國知網的論文看,學術界對于“三社聯動”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現在2010年,葉南客與陳金城對“三社聯動”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認為社區、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隊伍是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動力之源;“三社聯動”是指通過社區建設、通過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社會工作現代化體制的建立,形成“三社”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相互促進,以及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互聯、互動和互補格局;其最終目標是從根本上將社會矛盾和沖突有效預防和化解在基層,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2]隨著“三社聯動”地方實踐和經驗的傳播,學界對“三社聯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特別是在對“三社”概念的認識上逐漸走向具體和清晰。比較早的對“三社聯動”概念進行再思考的是北京大學的王思斌教授,他認為“三社聯動”是指“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機構圍繞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社區服務協商、合作與協同的聯合活動”[3]。2016年,徐永祥、曹國慧在分析“三社聯動”的產生背景、地方經驗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三社聯動”概念中的行動主體又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對“三社”的“聯動”關系進行了再認識。他們認為“三社聯動”是指在社區這個場域中,居委會、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圍繞著社區居民開展的旨在提高居民福祉、實現基層民主和促進社區內生性發展的社區治理活動。三者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4]

從以上來自政府職能部門、地方實踐和學術界研究的現實看,對于“三社聯動”的行動主體的認識還存在差異。民政工作者和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三社聯動”是指社區、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之間的“聯動”,三者分別擔任資源與服務平臺、工作載體以及專業指導的角色。有部分學者把社區看作一個場域,將“三社聯動”界定為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之間的“聯動”。筆者更認同后者的看法,也就是說,“三社聯動”的內涵實際上包含著五個層面的內容:“三社聯動”是一個過程;“聯動”的行動主體是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聯動”的場域是在社區;“聯動”的工作對象是社區居民;“聯動”的目標是提高居民福祉、實現基層民主和促進社區發展。

二、“三社聯動”的運行機制

明確了“三社聯動”的行動主體,那么,它們在“三社聯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三社”又是怎樣“聯”和“動”的?其動力又來自哪里呢?

(一)“三社聯動”中的行動主體角色

1.社區居委會在“三社聯動”中的角色。社區居民委員會是我國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和城市基層政權的重要基礎,也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一方面,作為法定意義上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委會是原子化的社區居民的濃縮集合,其目標與行動代表著社區居民的整體利益;另一方面,作為實際工作中基層政府的“代理人”,社區居委會又代表著基層政府的意志。因而,在“三社聯動”中,社區居委會是以社區居民與基層政府的“雙重代理人”身份與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在社區這個特定的場域中進行合作互動。其在“三社聯動”中的主要角色為:(1)主導者。“三社聯動”若想“聯”和“動”,必須要有一元主體作為牽線帶頭人,負責與其他行動主體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在社區這個場域中,只有居委會有充分的立場與能力號召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居民甚至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同時,社區居委會還需要負責“三社聯動”的全過程,要依據民情民意確定社區需求,根據社區需求選擇參與“聯動”的具體主體,參與“三社聯動”的行動,評估、總結和反思“聯動”過程和結果。(2)資源整合者。對于社區資源的爭取與利用也是“三社聯動”的一個具體內容。這里的資源包括財物、場地、政策、信息與人力等。不同的服務項目內容所需資源的側重可能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這五種資源的支持。多元資源的整合與再調配,有助于“三社”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社區居委會能夠將各行動主體的資源集結在社區這個平臺上,同時,各種資源的補充與更新,又需要居委會、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向外界,包括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合力爭取,爭取到的資源再由居委會進行配置用以開展活動。

2.社會組織在“三社聯動”中的角色。作為“三社聯動”主體之一的社會組織,是指社區內生或一定時間內扎根于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非營利服務或支持的獨立法人或是致力于居民服務及社區發展的社會團體,一般包括提供非營利服務支持的法人,也包括社區居民自發形成的社團組織。“三社聯動”中,社會組織的角色可以歸結為:(1)開展社區服務的重要載體。對于社會而言,社會組織的興起有力地填補了政府與市場二元結構間的空缺,成為社會力量的代表;對于社區而言,社會組織以自身的專業性與靈活性行政府與居委會之不能行,成為提供社區服務的中堅力量。社區工作的內容眾多龐雜,居委會與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服務方向選擇專業的社會組織,由社會組織向社區提供專業而高效的服務。(2)居民參與社區生活的有效途徑。社區居民主要是通過其自發形成的社團組織參與社區生活,包括參與社區管理、社區活動等。比如在居民議事會,社區居民將個體所想上升為社區意志,并通過議事會反映給居委會,這一過程是典型的社區居民對社區管理的參與,居民議事會發揮了重要的匯集與反饋作用。社區居民正是在參與社會組織的活動過程中不斷提升社區參與意識與社區融入感。(3)社會工作者的就業渠道。經驗表明,社會組織是吸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重要渠道。以香港為例,香港有注冊社工1.2萬多人,其中工作于民間機構的7 614人,占61.6%,工作于政府部門的1 828人,占14.8%,工作于營利機構、自行開業或注冊后從事其他工作等的有2 912人,占23.6%。[5]社會組織吸納了絕大多數專業社工人才。在大陸地區,社會組織尚在起步階段,發育成熟性較低,總數量較少,組織中社工的薪酬待遇及晉升制度不完善,這也是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大量流向其他行業的重要原因。但隨著政府管理與服務職能的下放、社會力量的崛起,社會組織具有相當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勢必會發展成為社工人才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的重要渠道。

3.社會工作者在“三社聯動”中的角色。“三社聯動”中的社會工作者一般是指社區居委會中的專業社會工作者與社會組織中的社會工作者。他們的角色由于工作內容不同而各有側重。但一般都會具有以下角色:(1)專業服務提供者。這是社會工作者在“三社聯動”中所扮演的基礎角色。“聯動”的意義在于能夠更高效更優質地向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具有專業的理論與工作方法,是向社區居民提供專業服務的主要力量。(2)資源鏈接者。為有需要的人鏈接資源是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的重要內容。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社區、社會組織甚至社會的資源福利傳遞到社區居民手中,同時也要根據社區居民的訴求向資源所有者爭取更多的資源福利,后者更能反映出社會工作者的能動性。(3)專業指導者。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進入到社區與居委會互動合作的過程,也是專業社工以其專業價值與專業方法影響社區工作人員的過程。在社區居民自發形成的社團組織開展活動時,社工可以作為專家的角色介入,對整個過程加以規范指導。(4)組織協調者。在“三社聯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當擔負起組織與協調各行動主體開展服務的責任,成為行動主體間的溝通者與潤滑劑。協調服務對象與服務提供者間的關系也是社會工作者的必要工作,目的是促使社區居民有序參與和促使服務提供者與社區居民的供需一致、關系良好,這也是確保“三社聯動”效果的關鍵所在。(5)倡導推動者。作為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應以救危助困、促進發展為己任。“三社聯動”各行動主體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促進,能夠更加高效地解決社區問題,更加專業地滿足社區需求,促進和諧社區的建設與社區發展。社會工作者自身既要積極響應“三社聯動”并發揮作用,還要積極倡導“三社聯動”的推廣與落實。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到“聯動”的過程中,對于“三社”準確界定社區需求與高效開展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二)“三社聯動”的驅動力量

在“三社聯動”的過程中,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彼此關系緊密,優勢互補。社區的外部力量,如政府、社會力量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相關的行動主體間如齒輪一般相互咬合,共同帶動“三社聯動”系統的運轉。

1.內在動力:社區需求。居委會的基本職能和任務之一是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它對于“三社聯動”的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為居委會所反映的居民意見和要求在上升為整體的社區意志后代表的是社區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轉型的加速,社區居民的需求迅速增長并趨于多樣,大量復雜而難以應對的社區需求迫使居委會必須要與其他行動主體合作。當居委會發現并準確界定某種社區需求后,需要依據具體情況選擇專業的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介入并共同開展工作,需要政府乃至其他社會力量提供資源與技術等各方面的支持,這樣整個“三社聯動”的齒輪系統開始運轉。

圖1 社區需求驅動圖

如圖1所示,“三社聯動”系統包括社區內部與社區外部兩個部分。社區場域內,包括居委會、社會工作者與內生或進駐到社區的社會組織;社區外部包括政府與其他社會力量。不斷產生的社區需求為系統的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由于居委會擔負著反映社區需求的責任,其動力作用首先體現于居委會這個齒輪上,即居委會作為主動輪。當居委會開始與其他行動主體合力滿足社區需求時,所有從動輪開始運轉,整個“三社聯動”的系統也就被帶動起來。

社區需求的來源是社區居民的意見、要求與建議,它是社區居民的真正意志與愿景的反映,所以依據社區需求開展的服務最能令社區居民滿意,最符合“三社聯動”提高居民福祉與促進社區發展的目標。并且社區需求會不斷地產生,這也為“三社聯動”提供了不竭的內在動力。因此,以社區需求為內在動力、居委會為主導作用構建起的“三社聯動”機制是比較理想的模型。無論任何情況都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因為社區需求能夠與“三社聯動”的目的無縫對接,前提是居委會對社區需求的準確、及時界定。

2.外部推力:政府和社會組織。盡管政府不是“三社聯動”的行動主體之一,但“聯動”成功與否卻與其緊密相關。當政府作為“三社聯動”的外部支持存在時,它為“聯動”提供了資金保障、政策支持、專業人才與技術,等等。除了作為一種外部支持,政府也可能作為主導力量介入“三社聯動”。在“三社聯動”發展的初期,包括現在,很多實際情況是政府作為主導者并以其政策力量作用于“三社聯動”系統,而不是社區需求的出現自然地帶動整個系統的運轉。

圖2 政府政策推力圖

如圖2所示,政府作為一種外在推力,為“三社聯動”系統提供動力。政府作為主動輪率先發力,進而帶動社區內部系統與其余社會力量發揮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并不能夠作為系統運轉的不竭動力之源,因為政府不可能對每個社區的每次“聯動”保持高度關注與指揮。所以當系統在政策外力的作用下開始運轉時,系統后續運轉的動力依然源于社區需求,而非政府。政府的發力方向并不一定能夠始終與社區需求的實際流向保持一致。如果政府的意愿與社區需求相一致,該系統將會因慣性始終保持運轉的狀態,社區需求也會源源不斷地為齒輪注入動力。如果政府意愿與社區需求并不一致,甚至相悖,即使政府的力量持續施加,“三社聯動”系統也難以順暢運轉。社區需求的原動力將始終與外部推力相抗,各個齒輪也無法正常工作。

社會組織的先進理念與目標也是帶動“三社聯動”系統運轉的外在推力。一般而言,有能力作為“三社聯動”先導者的社會組織主要是來源于社區外部的專業大型社會組織,所以其動力屬于外部的推力。但這些社會組織在“三社聯動”過程中,需要扎根于社區并徹底融入,所以可以將這類社會組織劃歸于社區內部的元素。

圖3 組織理念推力圖

如圖3所示,社會組織以某一先進的理念或目標作為介入社區的切入點,對社區開展援助與建設。當其他行動主體開始接受并踐行社會組織的專業理念與目標時,各個齒輪就開始運轉。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組織所帶來的大量專業人才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這樣,有助于社區發展的理念和目標會同社區內部的動力(社區需求)持續發力推動系統的運轉,直到該理念不再適合社區的現實情況。

三、“三社聯動”的推進策略

“三社聯動”的最終目標是提高社區居民福祉進而促進社區發展。但是,從“三社聯動”的現實境遇看,其發展仍處在探索階段。隨著各地“三社聯動”的深入開展,一些問題也集中凸顯出來。主要是:“三社”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多數社區仍停留在“有而不聯”與“聯而不動”的層面;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還不高。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讓“三社”切實“聯動”起來,最終實現居民福祉和社區發展。

(一)通過政府體制創新加快“三社”的培育和發展

“三社”作為“聯動”的行動主體,決定著“三社聯動”能夠達到的深度和廣度。“三社”的培育和發展是以政府體制創新為前提的。社會轉型的加劇以及“小政府,大社會”的走向,要求政府進行體制創新,這是政府為“三社聯動”發展提供的重要政策支持,更是保障“三社聯動”擁有足夠發展空間的必要條件。政府的體制創新涉及減少居委會行政事務、讓渡社會管理與服務空間于社會組織以及向社區中“嵌入”“滲透”專業社工人才等方面。很明顯,在體制創新下的“三社聯動”系統中,政府作為外在推力,其出臺的體制改革政策是驅動整個系統運轉的動力。具體的體制創新包括:第一,為社區居委會“減負”。社區居委會要真正成為服務于民的自治組織,能夠與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形成平等的合作關系,政府必須走出第一步,即減少居委會的行政任務,避免將其視作在基層的“腿”,給予居委會足夠的時間與自由治理社區事務。居委會“減負”后,就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探尋社區居民的需求,調動并聯合社區中的資源共同解決問題,真正參與社區服務與社區建設,并認真進行科學的評估總結。居委會“減負”后,其工作人員的身份也從“行政事務代辦人”轉向真正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前景也有了更加專業的可能,他們能夠與社會組織中的專業社工一起構成基礎的專業服務提供力量。第二,“讓渡空間”于社會組織。政府將曾經在社區的管理與服務空間讓渡于專業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公益創投等方式進行委托,實現“社會事情社會辦”。社會組織承接政府所轉移的公共服務職能,成為社區服務開展的重要工作載體。政府將管不了、管不好的社會事務交還于社會,能夠更好地履行本職角色,也構建起了多元主體進行社會治理的格局。第三,加快建立社區專業人才隊伍。政府要綜合運用“嵌入”“滲透”“新生式”等推進策略,加強社區專業人才的隊伍建設。[6]完善社區工作者的準入機制,加強現有工作者的專業教育與培訓,整體提高社區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確保其能夠在“三社聯動”中提供基礎服務與專業指導。社區工作人員總體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居委會能力的提高,這有助于居委會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作用,有助于社區與社會組織合作關系的建立。

(二)依托社區推進以“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為平臺的“三社聯動”

“三社聯動”是一個實踐先行的課題,各地方大致形成了依托項目、社區平臺、信息進行“聯動”的方式。比如,廈門市積極探索由承擔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專業社工機構依托社區開展服務;成都市通過社區公益創投項目帶動“三社聯動”品牌創建;重慶市推進包括綜合服務類平臺、專業服務類平臺、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的“1+1+1”平臺體系建設;武漢市武昌區構建了“一個中心、四個協會、一個基地”的“1+4+1”橄欖型社會服務網絡。[7]各地措施看似繁多龐雜,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是以項目為紐帶開展“三社聯動”的廈門和成都,還是以平臺為紐帶的重慶和武漢,其服務都有一個落腳點,就是社區這個場域。因此,要在社區這個場域不斷搭建促進“三社”有效、持久“聯動”的平臺。在這方面,可以參照廣東“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是指街道設置的一個服務平臺,接受區(縣級市)民政部門的業務指導。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由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承接運營,根據區域服務需求的實際情況,以家庭、青少年、長者等重點群體的服務為核心,科學設置服務項目,面向全體社區居民提供專業、綜合、優質的社會服務。的經驗,建立“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由政府負責建立,通過政府打包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進駐到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中,依托社區,為轄區居民提供普惠式與重點式并存的服務。“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對于“三社聯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社”能夠在社區建立起常規化的長效合作機制需要兩大基礎,一是對于“三社聯動”的對象有益,二是對于“三社聯動”的主體有益。“中心”這一平臺能夠成功地將“需求導向,政府主導,社會運作,專業服務”融合在一起。從服務對象看,“中心”對于社區服務的供需對接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服務內容上,“中心”能夠主動且深入挖掘社區需求與問題,并予以針對性、專業化的服務,這有效地避免了傳統上由政府單線提供服務,以行政考核指標為導向的弊端;服務層次上,“中心”既可以提供基礎服務,也可以拓展服務,基礎服務的對象是轄區內所有居民,其具體的服務內容包括老年服務、青少年服務、家庭服務等,拓展服務是“中心”緊密結合街道、社區實際情況開展的特色服務,其服務領域要根據居民需求、社區文化及承接機構等因素綜合考量后確定,一般包括外來人口服務、婦女服務、就業服務等,相對而言,基礎板塊是固定的,延伸板塊則是街情民情的反映;[8]服務形象上,“中心”的服務提供者是具有專業的價值理念與服務方法的社會工作者,其在服務傳遞的過程中,將一改傳統的行政工作人員官方、僵化的形象,在居民中打造出良好的口碑。

從服務主體的方面看,“中心”的普及將有助于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專業社工隊伍的壯大,也會為專業的社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政府對于項目購買的常態化財政預算將會成為社會組織與專業社工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心”的建立也會使居委會從紛繁雜亂的社區事務中解脫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壓力。專業的事務由專業的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操作,回避了居委會難以承擔起專業的社區工作的問題,也使居委會及其工作人員能夠更加專注于居民自治的有關事項。

當然,使“三社”能夠有效、持久“聯動”的平臺絕不止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這一種。還包括以信息為紐帶,使居民“跑一個窗口”就能辦理多種事項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以專業指導為紐帶,由專業社工指導社區居民策劃、運作社區微服務項目的民間社會治理研究院,等等。[7]這類“平臺”的建設需要各地因地制宜,群策群力,不斷探索創新。

(三)專業力量要全力提升服務水平以滿足多樣化的居民需求

“三社聯動”中,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是提供專業服務的主要力量,是保證“三社聯動”實現預期服務目標的重要條件。社會組織應樹立并遵循正確的組織目標,真正致力于服務社區發展。社會組織要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對于長者、殘疾人、流動兒童留守兒童、遭受家暴婦女等迫切需要社會工作介入的領域要有所專長,在所提供的服務領域不斷積累經驗。社會組織還要善于抓住發展機遇,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拓寬社會組織服務社區發展的途徑。密切關注社區、政府等信息平臺發布的服務需求信息,積極、靈活地對組織戰略進行調整,使組織服務能夠緊貼社區需求。[9]在參與政府購買、公益創投的競標過程中,要遵守行業規范,實現良性競爭。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競爭過程中,彼此交流學習,不斷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與服務水平。

社會工作者要發揮專業作用。無論是社區工作者還是專業社會組織中的社會工作者,都應承擔起在“三社聯動”中的角色,真正發揮一名專業社工的作用。在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獲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或獲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并不是目的,只是提高社會工作者實際服務水平的一個手段。接受社會工作教育與職業培訓后,社會工作者應不斷積累經驗,將理論付諸實踐,在實際工作中能夠讓服務對象看到自己的專業獨特性,凸顯出專業社工的優勢。總的來說,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一是準確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屬于自己的工作;二是提高專業水平與工作能力,做好屬于自己的工作。

(四)社會力量應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共建和諧社區

這里的社會力量包括社區居民與除社會組織外的其他單位,如企業等。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首先,要完善民主協商機制。完善社區論壇、民主評議會、社區聽證會等民主協商形式,拓寬互聯網絡、手機設備等民主協商渠道,使民情民意能夠順暢傳達,實現政社良性互動。其次,要暢通居民參與社區生活的組織化渠道。[10]社會組織是居民參與社區生活的有效途徑。社會組織須不斷完善其載體功能,使社區居民能夠有途徑、有秩序、可持續、組織化地參與到社區管理與社區活動中。最后,要真正實現基層群眾自治。發揮自治章程的積極作用,居民能夠自己解決的事應由居民自覺、自力解決。通過居民議事會等途徑,居民共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共同尋找資源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僅是居民社區參與意識提高的過程,也是社區參與能力鍛煉的過程。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有兩種重要的形式不得不提。一是創立社區公益基金。[11]社區公益基金用于社區內部居民互助與社區建設,由居民自籌資金,自設賬戶,共同推選管理者,共同商議并決定資金用途。社區公益基金從來源到花銷整個過程都是由居民自己操作,并且用于居民自身,使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另外,社區公益基金還會填補政府或其他單位對于社區建設投入的“死角”,也能用于解決社區的“燃眉之急”,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二是壯大志愿者隊伍。使更多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參與到志愿者隊伍中,改變社區志愿者主要由退休老年人組成的面貌,為社區建設培養“青年骨干”。[12]

企業也是社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助力軍”,團結企業力量能夠為社區建設拓寬資源。鼓勵企業注重社會效益,對于社區特殊人群予以資助;發動社區企業成立專項獎金,獎勵社區領袖、優秀志愿者,等等;社區企業還要對接外部企業的資助計劃,引入資金與項目,助力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參考文獻]

[1]全國社區社會工作暨“三社聯動”推進會在重慶召開 李立國出席并講話[EB/OL].(2015-10-22).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10/20151000876120.shtml.

[2]葉南客,陳金城.我國“三社聯動”的模式選擇與策略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75-76.

[3]王思斌.如何理解“三社”聯動[J].中國社會工作,2015,(13):62.

[4]徐永祥,曹國慧.“三社聯動”的歷史實踐與概念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54.

[5]王子沫.“三社聯動”機制推動廣州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11.

[6]呂青.創新社會管理的“三社聯動”路徑探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11.

[7]“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新機制[EB/OL].(2015-10-22).http://epaper.shehuiwang.cn/epaper/zgshb/2015/10/22/A03/story/59449.shtml.

[8]劉云.家綜購買服務三年政府投入9.65億元[EB/OL].(2014-11-20).http://news.sina.com.cn/o/2014-11-20/144031176218.shtml.

[9]高一村.打造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的生力軍——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兼市社團局局長曲孝麗談社區社會組織[J].中國社會組織,2015,(1):22.

[10]蔣昆生.推進“三社聯動” 擴大群眾參與 將社區治理現代化建設不斷引向深入[J].中國民政,2015,(3):29.

[11]陳學榮.堅持多元治理 打造活力社區[J].中國民政,2015,(10):26.

[12]徐富海.“三社聯動”如何“聯” 如何“動”?[J].中國民政,2015,(12):20.

〔責任編輯:巨慧慧〕

2016-04-25

劉亞軍(1969-),女,吉林長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國際知識產權法研究。

D413

A

1000-8284(2016)08-0157-0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運用社會工作密切黨群關系的對策研究”(14BDJ043)

C916A[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8-0162-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极品av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无码91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少妇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爱爱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精品另类|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色婷婷电影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日韩黄色在线| 日韩麻豆小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无码a∨| 高清码无在线看| 朝桐光一区二区| 色视频国产|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88av在线播放| 女人一级毛片|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国产精品主播| 欧美一道本|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综合网| 高h视频在线| 99激情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