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全面部署了2016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任務。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議題,供給側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還將為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我們黨的重大發展理念之一,共享發展必須貫穿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只有堅持以共享發展為價值取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進而激發人民群眾改革積極性主動性,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改革任務有序完成。
從唯物史觀來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沒有全體人民積極參與和衷心擁護,任何改革都將成為一句空話。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財富的享有者。共享發展,不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而且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發展。
從社會生產來看,消費是社會生產的重要環節,是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構成了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沒有人民群眾的現實消費,社會再生產就無法實現,社會生產也就失去了意義。在市場關系中,供給與需求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有需求,供給才有意義;有供給,需求才有保障。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提供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讓廣大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社會性質來看,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我國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確保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也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供給能力顯著提高,而且出現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現象。必須堅持以改善民生供給為導向,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民生供給結構,提高民生供給質量,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真正有品質的改革發展成果。
這是由我國產能結構性過剩和相對過剩的現狀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在增長型經濟驅動下,我國生產力極大提高,社會商品迅速增多,但其品質和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準明顯不匹配,導致商品積壓,形成相對生產過剩。在房地產業急遽膨脹推動下,產業結構、供給結構嚴重失衡,鋼鐵、水泥等房地產相關產業產能和供給過剩,而醫療、教育等其他民生相關產業則發展不足,產能和供給不夠。
這是由百姓的需求結構和需求水平決定的。中國市場上并不缺乏需求,而是需求結構和需求水平在發生變化。中國人到時尚之都搶名牌、到日本搶馬桶之類現象表明,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人已走出了為吃飽穿暖而發愁的時代,步入追求生活質量和生活品味的新時期。掌握國民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新的民生需求,不僅是優化供給結構的著力點,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這是由我國發展積聚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決定的。中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是在極短時間內取得的,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事情。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過快,問題和矛盾也迅速積聚。產能結構性過剩、發展資源短缺、收入差距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對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構成了巨大的潛在壓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從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才能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基礎上,針對民生供給相對不足和人民群眾需求新變化,以補齊短板為基本路徑,大力增加民生產品供給,做好加減乘除法,打好“組合拳”。
推進公共服務建設,擴大有效供給,補齊物質短板。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扶貧攻堅戰,使全體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致富。積極發現和把握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新要求新特點,推動產業方向和產業布局調整和優化,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加強民生制度建設,增加制度供給,補齊制度短板。要堅持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價值取向,加大社會保障制度等基礎性制度供給力度,用積極有效的社會保障政策守住民生底線。要打破教育、醫療、就業、分配等領域的制度壁壘,確保全體人民公平參與社會競爭、公正享有發展機會、公平公正享受改革成果。
加強人的自身建設,提高人口素質,補齊人文短板。人的質量決定社會競爭力,人的質量差異是社會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促進優生優育,增強人口素質,改善人居環境,優化人口布局,提高生活質量,保障性別平等。特別是要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勞動者職業培訓,使其更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要增加弱勢群體工作和發展機會,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