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歐盟反壟斷私人實施原告資格研究

2016-02-27 08:42:44陳燦祁
學術論壇 2016年10期
關鍵詞:消費者

陳燦祁

歐盟反壟斷私人實施原告資格研究

陳燦祁

原告資格問題掌握著進入反壟斷私人訴訟的閘門,反壟斷法上的原告資格理論起源于私人主體于美國提起反壟斷訴訟的標準理論,隨后發(fā)展出“間接購買者規(guī)則”“禁止轉(zhuǎn)嫁抗辯規(guī)則”以及“反壟斷損害規(guī)則”。與美國反壟斷訴訟原告資格的規(guī)則不同,歐盟強調(diào)擴大原告范圍,賦予間接購買者等受到壟斷侵害的任何人提起反壟斷訴訟以尋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a槍€體消費者,特別是那些損害比較分散、價值較低的受害者,歐盟委員會認為很有必要建立將受壟斷違法行為影響的受害者的個體訴求合并處理的機制。

歐盟反壟斷法;私人實施;原告資格;集團訴訟

司法權是一種被動的權力,只有請求它的時候,它才采取行動。只有當事人走向法院提起訴訟時,司法救濟才開啟。取得原告資格是提起訴訟進而獲得救濟的前提條件。因此,原告資格范圍的確定對歐盟反壟斷私人訴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研究歐盟反壟斷私人實施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一、反壟斷法原告資格理論

反壟斷私人實施的原告資格問題,關乎那些市場主體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訴權,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訴權行使的前提是主體適格。原告資格(locus standi),是指當事人申請出庭接受法律審理的權利,最初是指在英國關于法案或者特別程序命令的議會活動中,當事人是否有權出庭陳述其主張的權利,而此權利的取得取決于該項法案或命令的通過是否會對其財產(chǎn)或利益產(chǎn)生不利影響[1](P707)。如果某人尋求司法救濟,首先他得有資格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是訴訟的啟動者,沒有原告就沒有訴訟,因此,原告資格問題的本質(zhì)屬于重要的“接近司法問題”[2](P18)。傳統(tǒng)的訴權資格理論以個體之間私權糾紛的解決為中心,按照實體法上權利義務的標準對原告資格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原告提起訴訟的基礎在于其享有實體法上的權利或者與訴訟有直接利害關系。傳統(tǒng)的原告資格理論宣示了“無權利即無救濟”,依此,只有實體法上享有權利的當事人才能成為訴訟的適格原告,也只有享有原告資格的人才能獲得司法的救濟。在傳統(tǒng)的原告資格理論理念下,進入法院之門的訴訟受到嚴格的限制。

伴隨著司法機能的擴張,世界范圍內(nèi)的許多國家對原告資格作出了逐漸擴大解釋的趨勢,原告資格由享有私權利的個人擴展到?jīng)]有直接受到侵害的個人或者社會組織,這正是公益訴訟的起源。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原告資格理論也發(fā)生了變遷。為了彌補傳統(tǒng)理論的不足,理論界提出了新的“訴的利益”學說,將訴的利益作為當事人適格的基礎。如果原告可以通過司法救濟獲得一定的利益(個人利益或公共利益),那么法院就應該將他作為適格原告進行訴訟。訴的利益擴大了進入法院的當事人范圍,在司法實踐中也解決了社會公益訴訟主體的適

格問題。具體到反壟斷私人訴訟,訴的利益使得一些與壟斷糾紛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獲得了原告資格,成為適格的原告,即使是由訴訟法所擬制的訴訟主體如集團訴訟,也可以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釋[3](P402)。原告資格從最初的實體法上權利主體發(fā)展到“訴的利益”主體,這一變化揭示了“順應發(fā)展乃是一項法律制度賴以存續(xù)的必要條件”,也展示了訴權理論的變遷路徑。

反壟斷法所禁止的違法行為所侵害的對象十分廣泛,既有處于同一競爭市場中的競爭者,也有處于縱向的、上下游市場中的經(jīng)營者,還有廣大的消費者。反壟斷私人訴訟的原告資格應該不同于傳統(tǒng)的原告資格,要放寬對原告資格的限制,使原告資格不局限于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還應包括受到壟斷行為間接影響的人,典型的如間接購買者。反壟斷原告訴訟資格的確定,是進行反壟斷私人訴訟的門檻性要件,只有適當?shù)卮_定反壟斷私人訴訟原告的范圍,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反壟斷私人實施的作用,從而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如果不適當?shù)財U大原告資格的范圍,則容易導致濫訴的情形,增加社會的訴訟成本。“如果通往法院的大門不受限制,那么在三倍損害賠償?shù)木薮蠼疱X利益誘惑下,會產(chǎn)生大量的私人訴訟。反壟斷訴訟中的被告會因為惡性訴訟而苦不堪言,而法院則疲于處理原告所提出的惡性訴訟。”[4]美國著名反壟斷法學者赫伯特·霍溫坎普認為,不適當?shù)財U大訴訟的范圍會導致訴訟成本的增多,這種擴大則與“反托拉斯法的目的是使社會財富最大化”的觀點是不相符的[5](P657)。相反,如果不適當?shù)乜s小或者限制原告資格的范圍,則會使真正受害人得不到應有的救濟。反壟斷法私人訴訟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訴訟獲得司法救濟,補償受害人損失,實現(xiàn)矯正正義。如果真正的受害人不具有最基本的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資格,那么他如何運用反壟斷私人訴訟這門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適當?shù)卮_定反壟斷訴訟原告的范圍,明確反壟斷私人訴訟享有原告資格的主體,具有重要的意義。

美國是反壟斷法私人實施最為發(fā)達的國家,很早就開展了私人實施反壟斷法的實踐活動。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和巡回法院的一系列經(jīng)典判例確立了反壟斷私人訴訟原告資格理論的具體規(guī)則: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1968年Hanover Shoe案的判決確立了間接購買者規(guī)則,之后1977年的Illinois Brick案又禁止轉(zhuǎn)嫁抗辯,由此聯(lián)邦最高法院確立了這樣的一個規(guī)則,即只有直接購買者才具有反壟斷私人訴訟原告資格。此外,在美國反壟斷訴訟資格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反壟斷損害”成為法院考慮適格當事人的實質(zhì)要件。“反壟斷損害”包括三類:第一類,被告從事的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導致原告的營業(yè)遭受到損失(金錢損失);第二類,被告從事的反壟斷違法行為使原告遭受到價格方面的損失,即原告承擔了過高索價的反競爭后果;第三類,被告從事的反壟斷違法行為損害了原告的營業(yè)能力(市場份額方面或者退出市場)[6](P201)。“反壟斷損害”成為私人訴訟原告資格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要件。

二、歐盟層面上的原告資格

(一)間接購買者的起訴資格

從成文法角度看,歐共體反壟斷法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在《歐共體條約》第81-89條,其中,第81-82條是歐共體反壟斷法實體內(nèi)容。這些條款內(nèi)容沒有涉及反壟斷法的私人實施,更沒有關于反壟斷法私人訴訟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從司法判例來看,在2001年Courage案件①Courage v.Crehan,Case C-453/99(2001)ECR I-6297.之前,歐洲法院系統(tǒng)尚無就私人受到壟斷違法行為侵害而作出損害賠償?shù)呐袥Q,因此,關于私人反壟斷訴訟的原告資格標準的司法判決相當之少。Courage案中,歐洲法院指出“受到限制競爭行為損害的任何人,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該判決并沒有明確間接購買者的原告資格問題。歐盟委員會對歐洲法院作出的先決裁決表示支持,主張間接購買者可以因壟斷者的過高索價而遭受的損失向法院進行索賠,應當賦予間接購買者以反壟斷民事訴訟主體資格。

歐盟委員會在對各成員國壟斷違法行為受害人的求償條件和促進受害人損害求償?shù)母鞣N建議措施進行比較分析后,于2005年12月19日發(fā)布了《綠皮書》。《綠皮書》針對反壟斷民事訴訟中間接購買者的原告資格以及是否允許轉(zhuǎn)嫁抗辯提出了四種可供選擇的方案②這四種方案分別為:方案1:承認直接購買者和間接購買者的訴訟地位,而且允許轉(zhuǎn)嫁抗辯。也就是說,既承認進攻性轉(zhuǎn)嫁抗辯又承認防御性轉(zhuǎn)嫁抗辯;方案2:僅直接購買者有權提起損害賠償訴訟,間接購買者無權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轉(zhuǎn)嫁抗辯在私人訴訟中也不被承認。意味著,既不承認進攻性轉(zhuǎn)嫁抗辯也不承認防御性轉(zhuǎn)嫁抗辯;方案3:轉(zhuǎn)嫁抗辯在私人訴訟中不被承認,且直接購買者和間接購買者均有權提起反壟斷損害賠償訴訟;方案4:所有受害者均有權提起損害賠償訴訟,所得損害賠償在所有受害人之間按照損害比例分配,但是,不承認轉(zhuǎn)嫁抗辯。,試圖通過理性的政策選擇

和制度建議來建立一個更能保障直接購買者和間接購買者公平求償權的原告資格制度。通過權衡四種方案以及綜合各界的意見,歐盟委員會在2008年發(fā)布的《白皮書》中對原告資格進行了政策選擇,《白皮書》明確了受到壟斷侵害的任何人都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無論是直接購買者還是間接購買者都有訴訟資格,均可以在成員國法院提起訴訟。歐盟一些成員國如德國的反壟斷法也確認了間接購買者的訴訟資格[7](P81)。而歐盟議會和歐盟理事會2014年發(fā)布的《關于違反成員國和歐盟反壟斷法的損害賠償訴訟的成員國規(guī)則》指令,要求歐盟各成員國掃除因違反歐盟反壟斷法行為而遭受損害的受害者獲得有效賠償?shù)姆烧系K,并確保企業(yè)和個人能夠獲得最低程度的利益保障。

(二)消費者團體的起訴資格

反壟斷民事糾紛很多為“小額多數(shù)”的糾紛,受害人的范圍較為寬泛,且受損害的人數(shù)眾多。但是,就單個受害者而言損失卻較小,單個受害者往往不愿意因為受到的損失而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提起民事訴訟。而且,眾多的受害人就同一法律爭議向法院提起多次訴訟也不符合程序經(jīng)濟,浪費了法院的司法資源。集團訴訟制度可以使這些分散的受害人成為一個團體,以共同的名義提起訴訟,“訴訟的金額成為巨額,當事者可以通過成功報酬制度聘請優(yōu)秀的律師作為代理,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進行訴訟”,再把損害賠償進行分配,從而通過整體的賠償來彌補各個受害人的損失[8]。集團訴訟起源于17世紀英國的衡平法庭,被首次規(guī)定在美國1938年《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23條。將集團訴訟作為反壟斷受害者所遭受到的小額多數(shù)侵害的救濟手段源于美國,尤其在其損害賠償方面最為有效。集團訴訟對美國反壟斷法私人實施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甚至可以說集團訴訟在美國反壟斷法律制度中與三倍損害賠償原則具有同等的地位。從美國開始,集團訴訟制度走向了“國際化”進程,越來越多的國家考慮引入集體訴訟以解決群體性糾紛問題。

在歐盟,私人實施至今仍為“欠發(fā)達”狀態(tài),歐盟委員會在分析這種狀態(tài)時指出,個體消費者,特別是那些損害比較分散、價值相對較低的受害者,經(jīng)常由于訴訟所涉及的成本高、時間長、風險大、結(jié)果不確定性、舉證負擔大而不愿意提起反壟斷損害賠償訴訟,所以,至今大多數(shù)的受害者都沒能得到賠償。因此,歐盟委員會認為,很有必要建立一個可以將受壟斷違法行為影響的受害者的個體訴求合并處理的機制。委員會提出將兩種互補性的集體救濟機制——代表訴訟(representative actions)與加入式集團訴訟(opt-in collective actions)結(jié)合起來的機制。代表訴訟是由消費者協(xié)會、國家機關或行業(yè)協(xié)會等合格實體代表身份已經(jīng)明確的受害者(或者在有限情況下的可以確定身份的受害者)提起。這些實體由成員國官方事先指定或者就特定的壟斷違法行為進行授權而代表本實體的某些或者全部成員進行訴訟。加入式集團訴訟是受害者明確決定將自身所受的個體損害主張并入一項訴訟。鑒于成員國內(nèi)合格實體不愿意或者有可能無法進行所有的損害索賠,委員會指出,有必要將這兩種集體救濟方式互補使用,以確保壟斷違法行為的受害者獲得有效的集體救濟。另外一點也很重要:如果單個受害者希望單獨提起訴訟,則他提起訴訟的權利不應當因此而被剝奪。委員會為加強歐盟的集體救濟而提出的將代表訴訟與加入式集團訴訟結(jié)合使用的機制,是反壟斷領域損害賠償訴訟的重大舉措。

集團訴訟可以作為加強反壟斷法私人實施的有力工具,但是要移植到歐洲大陸這片土地上,還需要考慮到這種制度賴以建立和運行的基本條件。一種看上去在其他國家蓬勃發(fā)展的制度,是否可以毫無障礙地移植到國內(nèi)還得取決于本國的社會條件和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其他公共執(zhí)法機構(gòu)對反壟斷私人實施引入集團訴訟持正面評價,認為這是促進反壟斷損害賠償訴訟的舉措之一。而反對方認為,集團訴訟具有直接的既判力,向第三人擴張,這與歐洲大陸的法律傳統(tǒng)相悖。更有學者認為歐盟正逐步放棄自己的優(yōu)勢,即將步美國后塵陷入集團訴訟的泥沼①John H.Beisner,Charles E.Borden.On the Road to Litigation Abuse:The Continuing Export of U.S.Class Action and Antitrust Law.October 2006,U.S.Chamber Institute for Legal Reform.。2013年6月11日,歐盟委員會出臺了《關于違反歐盟法的損害賠償集團救濟的成員國共同規(guī)則》②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f 11 June 2013 on common principles for injunctive and compensatory collective redressmechanisms in the Member States concerning violations of rights granted under Union Law(2013/396/EU).,以非約束力的文件闡述了歐盟委員會在引入集團救濟問題上的看法,各成員國應該保障歐盟法所賦予的歐洲公民和企業(yè)獲得集體救濟的權利,尤其是消費者保護領域。至今,消費者團體訴訟在歐盟反壟斷的私人實施中是否具有強勁的生命力還有待觀望。

三、成員國層面的原告資格:以德國、英國、意大利為考察對象

(一)德國

在德國,違反德國反壟斷法規(guī)定的行為適用《反限制競爭法》的規(guī)定;而違反歐共體競爭法規(guī)定的行為則適用《德國民法典》第823的規(guī)定:“違反以保護他人為目的的法律者,負有損害賠償義務。”據(jù)此,對于私人訴訟案件附加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保護性標準”。事實上,“保護性標準”構(gòu)成了德國反壟斷民事訴訟原告資格的要求,即只有那些“以保護他人為目的的法令或決定所指向的對象”才有起訴資格。在具體的案件中,法官通常會根據(jù)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符合“保護性標準”的指向?qū)ο螅约熬烤故裁慈瞬庞袡嗵崞鸱磯艛鄵p害賠償訴訟。實踐中,從已經(jīng)判決的案件來看,法院總的趨向是對保護性標準作限制性解釋,主體資格非常有限。

德國以“保護性標準”限制私人對違法壟斷行為提起訴訟的原《反限制競爭法》第33條第1款的規(guī)定明顯與《歐共體條約》以及歐洲法院的判決相悖,對原告資格的限制顯然違反了其承擔的共同體義務。為了避免違反共同體義務,使私人執(zhí)行在市場競爭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2005年第七次修改后的德國《反對限制競爭法》第33條第1款規(guī)定了“受影響當事人包括受違反競爭法行為損害之競爭者或者其他市場參與者”,放棄了原先的“保護性標準”資格要求,轉(zhuǎn)而采用“受影響”當事人(affected parties)標準。所謂“受影響”當事人,是指因違反反壟斷法行為受到損害影響的競爭者或者其他市場參與者,該標準擴大了提起反壟斷私人訴訟的適格原告范圍,也明確了受違法行為影響的競爭者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具有起訴資格。德國聯(lián)邦法院通過2011年的Bundesgerichtshof[BGH]①Bundesgerichtshof[BGH][Federal Courtof Justice]June 28,2011,KZR 75/10(F.R.G.).司法判決賦予消費者以原告資格,并允許違法行為人進行轉(zhuǎn)嫁抗辯,該案確定了間接購買者在德國《反限制競爭法》上的原告資格。

團體訴訟是德國法中一項歷史悠久的制度,早在1896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就首次確立了德國的行業(yè)協(xié)會擁有訴訟的權利。在德國的反壟斷法領域,根據(jù)修訂前的《反限制競爭法》規(guī)定,一些代表團體可以提起禁令訴訟,但是在實踐中這些代表團體基本沒有提起過反壟斷的禁令訴訟。在《反限制競爭法》的第七次修訂過程中,德國政府設想將消費者協(xié)會增為反壟斷團體訴訟的主體,但是,立法者基于對集團訴訟濫訴風險的擔心和德國對競爭法“審慎”的傳統(tǒng),最終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9],即在新《反限制競爭法》第33條第2款規(guī)定了行業(yè)協(xié)會的禁令請求權:“具有法定資格并且以促進商業(yè)或獨立行業(yè)利益為目的的協(xié)會,如果其多數(shù)成員企業(yè)在同一(相關)市場上提供相似或相關種類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其確實能夠(尤其從其人員構(gòu)成和物質(zhì)、資金的來源考察)發(fā)揮其促進工商利益或獨立行業(yè)利益的法定功能;并且其成員企業(yè)利益受到違法行為的侵害,也可以主張第1款之(禁令)請求權”。根據(jù)該法律的規(guī)定,行業(yè)協(xié)會只能提起禁令訴訟,而不能提起損害賠償之訴。并且,只有滿足第33條第2款資格要求的行業(yè)協(xié)會才能成為反壟斷禁令訴訟適格的原告。由此,也明確了行業(yè)協(xié)會的訴權是基于實體法明確授予的請求權,而不僅僅是為了符合起訴規(guī)定的一種程序上合法化的要求②德國法律中對組織或團體提起集團訴訟時,其主體資格是經(jīng)過程序法上的合法化的要求使然,還是被賦予請求權適用法律,法律的規(guī)定是很模糊的。當然,德國學界對此討論很多,但僅限于理論上。。能夠提起禁令訴訟的行業(yè)協(xié)會必須是具有法定資格的、其營業(yè)目的在于促進商業(yè)或行業(yè)的利益。

(二)英國

英國普通法建立在訴訟程序的基礎之上,英國的司法制度尤其是民事訴訟制度對普通法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與大陸法系發(fā)展出一套完備的當事人理論不同,英國普通法上對當事人制度采取一個開放的體系,當事人的外延范圍隨著實體權利范圍的增加而擴大。在英國,受害人因壟斷行為而遭受損害向法院提起的訴訟適用英國侵權法上的訴訟制度。英國侵權法上對于起訴資格沒有具體的起訴資格限制,但是,相似的制度是原告需要證明,被告向具體的原告負有法定義務,并且原告屬于相關法律規(guī)定意圖賦予其利益的對象之一。因此,原告是否能夠獲得損害賠償,主要取決于法院對相關法律規(guī)定之目的作何種解釋[10](P190)。英國1998年《競爭法》對原告的起訴資格沒有作特別的規(guī)定,2002年新增的第47條A規(guī)定:“因違反禁止性規(guī)定的行為遭受損失或損害的人,可以向競爭上訴法庭提起損害賠償訴訟或者其他的金錢類主張。”新的條文適用于因違反相關禁止性規(guī)定的行為而遭受損失的人,他們既可以向競爭上訴法庭提

起訴訟,也可以向一般法院提起訴訟,這里所指的禁止性規(guī)定指的是該法中第1章和第2章的規(guī)定以及歐共體條約第81條和第82條的規(guī)定。

英國1998年《競爭法》沒有對消費者的原告資格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2002年新增加的第47條B對“消費者訴訟請求”作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該條第2款的規(guī)定,消費者訴訟請求指的是個人享有的訴訟請求,并且該等訴訟請求應該涉及(直接或間接)影響第7款規(guī)定的貨物或服務的違法行為,并且可以根據(jù)第47條A向競爭上訴法庭起訴。第7款規(guī)定本條適用的貨物或服務是指個人在業(yè)務經(jīng)營之外獲得的并且供應者在業(yè)務經(jīng)營中向該個人提供的貨物或服務,就是說,消費者個人與經(jīng)營者之間發(fā)生交易的貨物或服務。因此,從該條第7款的規(guī)定可以認定,英國反壟斷法承認消費者個人的原告資格。因此,可以認為,消費者作為間接購買者可以個人身份向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11]。英國反壟斷法對間接購買者的起訴資格并沒有采取像美國反托拉斯法上一樣的限制,而是旨在通過賦予消費者起訴資格,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免受壟斷行為的侵害。

(三)意大利

意大利的反壟斷法律體系相對“年輕”,在1990年意大利《競爭法》頒布之前,限制競爭行為僅僅在意大利《民法典》中得到規(guī)范。法典對于康采恩形式的限制競爭行為并非持一概禁止的做法,而是支持“合理的”康采恩的方式來促進意大利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歷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的激烈討論后,《意大利競爭法》(Norme per la tutela della concorrenza e delmercato)終于于1990年10月10日正式出臺。這部“遲延”的《意大利競爭法》嚴格遵循了歐盟競爭法的規(guī)制體系和立法模式,在規(guī)制內(nèi)容上實現(xiàn)了與歐盟競爭法的完全對接,從而避免需要協(xié)調(diào)意大利《競爭法》與歐盟反壟斷法適用的問題①Tesauro.Concorrenza e AutoritàAntitrust,un bilancio a 10 anni dalla legge',speech at AutoritàGarante della Concorrenza e del Mercato, Roma,October 9th-10th 2000.。

根據(jù)意大利《憲法》第41條②意大利《憲法》第41條規(guī)定:“私人經(jīng)濟活動是自由的。私人經(jīng)濟活動的進行不得違背社會利益,或采取有損于安全、自由或人類尊嚴的方式。法律規(guī)定適當?shù)挠媱澓涂刂疲员阋龑Ш蛥f(xié)調(diào)公共和私人的經(jīng)濟活動朝著社會目標前進。”該條為意大利《競爭法》的制定提供了憲法基礎。確立的“保護和保障自由競爭”原則,意大利《競爭法》作為“企業(yè)保護法”,保護的是商業(yè)實體之間的自由競爭,即保護企業(yè)免受對手限制競爭行為的侵害,不直接涉及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消費者不具有反壟斷民事訴訟原告的資格。在2000年的機動車保險費壟斷案③Vincenzo Manfredi v.Lloyd Adriatico Assicurazioni,Joined Cases C-295-298/04,ECJ,[2006]ECR I-6619,[2006]5 CMLR 17.中,意大利競爭管理局對機動車保險市場上的橫向限制競爭協(xié)議進行了處罰,接著,數(shù)以百計的消費者向法院提起后續(xù)訴訟,要求就他們遭受到的損失進行賠償。這是意大利競爭法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私人執(zhí)行競爭法活動。最初,意大利治安法官(the Giudice di Pace)拒絕承認消費者的訴訟主體地位,后來,案件上訴至意大利最高法院(the Corte di Cassazione),最高法院同樣拒絕賦予消費者以訴訟主體資格以提起違反國內(nèi)競爭規(guī)則的損害賠償訴訟。此后,意大利最高法院就該案請求歐洲法院作出先決裁決。歐洲法院的先決裁決明確了消費者享有反壟斷損害賠償請求權。此后,意大利最高法院才放寬了對意大利競爭法上原告資格的狹隘性解釋,“意大利競爭法不僅僅是自由企業(yè)的保護法,也是市場上所有主體的保護法”[11]。意大利最高法院在2007年第2305號判決中承認了消費者的訴訟地位,因此,消費者有權就違反《意大利競爭法》的行為提起訴訟④Corte di Cassazione,ruling n.2305 of February 2nd 2007,Fondiaria SAISpA v.Nigriello.。意大利最高法院對消費者原告資格的承認,也是符合2008年《違反歐共體反壟斷規(guī)則的損害賠償白皮書》對“任何個人”訴訟主體資格規(guī)

定的[12](P87-91)。

2010年,集體訴訟制度作為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程序性工具,已在意大利的法律體系中生效。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以下訴由可引發(fā)集體訴訟:(1)合同責任,企業(yè)使消費者承擔不對稱義務;(2)侵權責任,瑕疵產(chǎn)品引發(fā)的對消費者的損害;(3)消費者提起的損害責任,由企業(yè)的不正當商業(yè)行為或者反競爭行為[13]。根據(jù)新的制度,一個原告有權代表由于同一企業(yè)的非法行為受到損害的消費者的共同利益向法院提起訴訟。意大利的公眾和學者越來越意識到,如果不輔之以私人訴訟,僅僅通過公共執(zhí)法的制裁對反競爭行為不足以形成強有力的威懾[14](P335-360)。集體訴訟在私人訴訟中已經(jīng)成為保障個人權利的一種新型工具。但是,對于消費者的現(xiàn)行司法救濟手段而言,集體訴訟是可選擇性而非替補性的工具,現(xiàn)行的救濟手段絕不會因集體訴訟而受到影響。

四、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對反壟斷私人訴訟原告資格規(guī)定得過于寬泛的話容易導致濫訴與策略性訴訟,而規(guī)定得過于狹窄則會限制受害者的損害求償權。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反映在不同國家的司法實踐上,美國與歐盟對消費者的原告資格即為兩種典型的不同態(tài)度:美國在間接購買者規(guī)則和拒絕轉(zhuǎn)嫁抗辯規(guī)則之下拒絕承認消費者的訴訟資格;而歐盟通過司法判例和《白皮書》《損害賠償訴訟的成員國規(guī)則》的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確定了消費者的訴訟主體資格。是否賦予消費者以損害賠償請求權涉及訴訟架構(gòu)和訴訟效率、反壟斷法的政策性因素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關系。較之美國的做法,歐盟的做法強調(diào)公平而不是犧牲公平,兼顧效率而不是只側(cè)重效率,更值得我國借鑒。

[1]David M.W alker.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M].李雙元,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Justice D.A.Desai.The Jurisprudential Basis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M].Bangladesh:The University Press Lim ited,1997.

[3]江偉.民事訴訟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Clare Deffense,A Farewell to Arms: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Based Standing Analysis in Antitrust Treble DamagesActions[J].California Law Review,1984(3).

[5]赫伯特·霍溫坎普.聯(lián)邦反托拉斯政策——競爭法律及其實踐[M].許光耀,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Clifford A.Jones,M.Phil.Private enforcement of Antitrust Law in the EU,UK and US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張瑞萍.反壟斷訴權保障機制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3.

[8]萬宗瓚.論反壟斷民事訴訟中集團訴訟制度之構(gòu)建[J].求索,2014(3).

[9]WolfgangWurmnest.A New Era for Private Antitrust Litigation in Germany?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Modernaized Law against Restraintsof Competition[J].German Law Journal,2005(6).

[10]戴賓,蘭磊.反壟斷法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1]M ichele Carpagnano.Private Enforcement of Competition Law Arrives in Italy:Analysis of the Judgment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in Joined Cases C-295-289/04 [J].The Competition Law Review,2006(3).

[12]F.Rossi Dal Pozzo,B.Nascimbene.Il Private Enforcement delle Norme sulla Concorrenza[M].M ilano:Giuffrè,2009.

[13]Alberto Martinazzi.Developments in Private Enforcement of Italian Antitrust Law:the introduction of"class action" legislation[J].Antitrust Chronicle,2010(2).

[14]Sabbatini.Interesse private e interesse pubblico al risarcimento del danno antitrust,in Mercato concorrenza regole [M].Bologna:IlMulino,2010.

[責任編輯:劉烜顯]

陳燦祁,湘潭大學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法治湖南建設與區(qū)域社會治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人員,湖南 湘潭 411105

D912.294

A

1004-4434(2016)10-0154-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反壟斷民事訴訟中的證據(jù)制度研究”(15YJC820002);湘潭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歐盟反壟斷民事訴訟研究”(201511000905001)

猜你喜歡
消費者
消費者網(wǎng)上購物六注意
新車售前維修未告知消費者是否構(gòu)成欺詐
系無理取鬧?NO! 請為消費者擦干眼淚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52
論“知假買假”者的消費者身份認定
日化品牌怎樣才能吸引年輕消費者?
消費導刊(2018年22期)2018-12-13 09:19:00
只用一招 讓喊產(chǎn)品貴的消費者閉嘴
知識付費消費者
重新定義消費者
生活用紙(2016年5期)2017-01-19 07:36:14
悄悄偷走消費者的創(chuàng)意
消費者權益保護:讓人歡喜讓人憂
公民與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09: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1区2区|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jizz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资源| 88av在线|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高清资源|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青青青国产视频| 高清不卡毛片| 婷婷六月综合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人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一级裸网站|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91福利在线看| 色135综合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天堂首页|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小视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性欧美精品xxxx|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JIZZ亚洲国产|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91小视频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无卡视频|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熟妇无码人妻|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综合天堂网|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免费成人网|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日韩免费成人| 无码aaa视频| 国产91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你懂的|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99精品影院|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