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經濟運行的現實再次警示我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全國震蕩下行的壓力持續加大。表面上看是需求低迷,實質上卻源于效率的持續下滑。2015年,全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5萬億,占當年GDP總額的比重已達81.5%,比上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達到歷史罕見的高度。然而如此高投入之下,GDP增速卻不升反降,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為什么?因為投資效率在大幅下滑。2007年,全國每新增1元GDP僅需要2.77元的投資,2013年為9.05元,2015年則飚升至13.7元。更有甚者,中部的兩個省份2015年的投資已超出當年該省的GDP總額,其比重分別達101.6%和100.9%;每新增一元GDP所用投資高達20.7元和16.7元。既使如此,GDP的增幅同樣不升反降,分別回落0.5和0.6個百分點。這種極低的投入產出效率能持續多久?
相反,在全國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東部沿海的一些省份增速卻不降反升,如廣東、浙江2015年GDP的增幅均達到8%,分別比2014年提高了0.2和0.4個百分點。江蘇則在去年8.7%的較高基數上繼續實現了8.5%的較快增速。重要的是,這種穩定、回升勢頭并不是依靠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而是主要依靠提升投入產出效率實現的。廣東、浙江、江蘇三省2015年投資總額(不含農戶)占本省GDP的比重分別為41%、62.2%、65%,僅以6.0元、8.3元、9.8元就能產生一元的新增GDP,投入產出效率高出全國1/3—1/2。這種以較低的投入產生更多產出的效率不正是“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方式嗎?完全可以預言,沿海省份經過痛苦的調整優化,已開始走上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從而也更具有持久活力的軌道。這種轉變,正是我國新動力開始替代舊動力的前景和希望所在!
深入研究東部沿海三省更高效率的增長途徑,不難發現,它們的新動力主要來源于“產業新體系”的逐漸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不同發展階段工業的主導產業是不同的,必須由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才能擔當火車頭的重任。在成熟產業普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更高成長性的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主導作用,決定著“產業新體系”的育成,決定著轉型的進程,決定著工業的增長效率。
在舊的主導產業尤其是出口型產業嚴重滑落的同時,江蘇、廣東、浙江全力推進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成長,使產業新動力持續加強。“十二五”時期,江蘇新興產業年均增長20%左右,2015年銷售收入近5萬億,占規上工業的30%;高技術產業產值則占全部規上工業的40.1%。2015年,廣東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已占規上工業48.5%,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7.0%,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浙江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7.2%、25.5%,比重比上年提高1.3、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1%。
三省的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占全部工業近半壁江山,新的主導產業已經形成。其大大高出成熟產業的速度和效益,已成為重煥活力的主要支撐。
同樣處于沿海地區的河北省,卻是另一景象。在主導產業嚴重過剩、持續負增長的情況下,缺乏果斷調整的決心和行動,主導產業更新嚴重滯后。以河北第一工業重鎮唐山市為例,重工業占比高達85%左右,鋼鐵就占35%,而新興產業僅占5%。結果工業增長一路下行,去年7月僅增長3%左右。河北全省2015年工業增加值僅增長4.4%,GDP僅增長6.8%,還低于全國。
廣東、江蘇、浙江和河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勢表明,主導產業“更新”的步伐和力度直接決定“供給側”的活力和增長效率!高成長性、高效率的產業比重越高,整體經濟的增長和效益就越強。沉溺于以規模論英雄的舊理念、舊模式,仍然在雖然規模龐大,但低成長、低效率的產業結構中留連,只能導致持續的沉淪。
江蘇“十二五”以來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超3萬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2015年,全省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2345.6億元,同比增長25.6%,高于全部工業投資增速13.2個百分點,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2011年的40%左右提升到54.2%,占工業投資增量的比重更高達100%。通過幾年來的智能化改造,全省工業主要裝備新度系數超過70%,主要行業40%以上的關鍵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測算,技術改造每投入1元,就實現年新增銷售收入3.09元、利潤0.25元、利稅0.40元,投入產出效率達到1:3。2015年,江蘇工業增幅達8.3%,為沿海省份最高。
廣東、浙江都在“機器換人”、智能化為導向的工業技術改造上下了大氣力。廣東2015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6.5%;浙江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76.6%。技術改造“短平快好”的高效率,在加快產業升級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整個經濟的增長效益。
廣東、江蘇、浙江的產業結構特別是三產比重普遍高于全國。在工業艱難轉型過程中,生產型經濟結構向服務型經濟結構的轉變也在加快步伐,服務業成為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動力源。
全國和廣東、江蘇、浙江三省的增長結構中,服務業已表現出日益強化的主導作用——它既是即期經濟調整陣痛中最大的穩定器和增長源,更是中長期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特別是在互聯網引發新業態、服務需求持續增強的情況下,現代服務業表現出日益強勁的增長勢頭。三省服務業的增幅分別為9.7%、9.3%、11.3%,高出二產和整體經濟0.9-5.9個百分點。這種高增長的產業比重越大(三省均在50%左右),當然整體經濟增長活力就越充分(三省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73%以上)。而服務業的“輕資產”、高端要素(人才等)密集等特征,更是大大提升了整體經濟的投入產出效率,表現出更高的增長質量和效益。從生產型經濟結構向服務型經濟結構的成功轉型,顯然已成為全新的增長效率源頭,也是全新的競爭力。
經濟運行就是一本現實的教科書。它告訴我們,第一,舊的拼投入的模式已走到盡頭,無可持續了,“以質量和效率為中心”的時代已經到來。“低效率”正是經濟下行的真正病根。今后的區域競爭已不再是拼投資規模大小和增幅高低,而是拼誰的投入產出效率高。高效率一定會戰勝低效率。第二,決定增長“質量和效率”的,正是供給側的改革——高成長、高效率的產業新體系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低成長、低效率的產業舊體系。第三,打造產業新體系,必須下決心在壯大新興主導產業,加快全方位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推進現代服務業迅速成長等三個重點抓手上狠下功夫。“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是“破”,這三個重點抓手則是“立”,不破不立,同樣,不立也難破。將資源要素集中配置在三大重點抓手上,盡快形成高成長高效率的主導產業體系,破也就在其中了。這就是“騰籠換鳥”式的供給則改革。盡管它可能會帶來一些震蕩,但沿海省份的經驗表明,堅定邁過這一道坎,前面就是一片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