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不僅是印度和西方國家的海上生命線,對中國亦具有同樣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中國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從中東橫跨印度洋途經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線,實際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商貿和能源動脈。然而,中國在印度洋上巨大的利益關切,卻造成印度洋地區國家的擔憂和疑慮。印度甚至將中國作為其海洋安全戰略潛在的對手。在對華戰略互信的負面因素方面,印度最為疑懼的就是中國海上實力的增強,尤其憂慮中國在西太平洋海上地位的鞏固,中國海上軍力向印度洋的推進,會挑戰印度在印度洋戰略競爭中的優勢,進而動搖印度對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因此,美國亞太再平衡后,印度強化“東向”政策,以期對中國海洋爭端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達到自身的戰略目的。
在強化“東向”政策中,印度海上軍事力量“東進”西太平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將中國牽制在東海、南海等西太平洋水域,而無暇西進。對此,印度鼓吹“航海自由”的法螺,配合與中國存在海島與海域爭端的國家,為中國實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制造難題與困難,干擾中國的維權。印度總理辛格公開提出對南中國海的憂慮,強調中國必須按國際法來解決領土爭端。同時,印度在南中國海的利益除了要實現自由航行外,還要保證海上交通運輸線的暢通。這主要是因為南中國海緊靠馬六甲海峽,穿過這一海域向東北可延伸至日本海,向南則可以通往南太平洋地區,是進行力量投射、實現東向太平洋戰略不可逾越的關鍵點。不僅如此,有學者提出,戰略考量只是印度介入南中國海領域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可以理解為印度對中國“珍珠鏈戰略”的抵消。2012年,印度無視中國抗議,執意插手南海事務,與越南在相關爭議海域開采資源。
印度現已將維護“航海自由”、保證海上交通運輸線的通暢視為其權利,并將之作為插手南海問題、制衡中國的行為“依據”。一方面,借南海問題,聯合美國以各種名義與東南亞各國進行雙邊甚至多邊防務、非傳統安全合作以及聯合軍事演習,加劇了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使海上安全問題凸顯,安全局勢更趨復雜,中國與周邊國家海洋爭端更加激烈,削弱甚至排斥中國在印度洋日益增長的戰略影響。另一方面,借南海問題,增加中印邊界談判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拖住中國進入印度洋的步伐,減輕自身在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拓展在東亞地區的戰略空間和發言權。印度或明或暗地介入南海爭端,客觀上抑制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地位,加劇了南海爭端的復雜化、國際化。雖然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印度在南海問題上很難發揮較大的作用;但客觀上,印度通過以海制華,還是引發了中國周邊環境的變化,使中國在東南亞和印度洋區域遭受前所未有的殘酷考驗。
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突出,是各國往返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最短和最便捷的海上交通要道,這意味著只需花費最低的成本就能獲取最多的利潤。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馬六甲海峽對中國至關重要,它有利于中國發展經濟、維護國家利益,是中國制定對外戰略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中國大部分的能源運輸必經馬六甲海峽,而馬六甲海峽又北靠南中國海海域。南海是中國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其安全與否直接關系著中國的和平與穩定。據此,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等于掌握了中國能源通道的安全,誰就能對中國產生必然的威脅。然而,隨著馬六甲海峽局勢的日趨復雜,外國勢力紛紛涉入,都企圖能獲取更多的利益,中國尚未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和維護自身的航運安全,遂逐漸形成了“馬六甲困局”。盡管印度不是唯一的施壓者,可印度的“印度洋”海洋安全戰略確實是加劇該戰略困境的重要外部因素。
通常而言,一國的軍事、戰略威脅是造成另一國形成傳統安全困局的關鍵因素。印度非常排斥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尤其當海軍實力得到不斷增長后,印度開始在印度洋區域增強影響力,并試圖限制中國在這一區域發揮作用。一方面,印度積極謀求通過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主導整個印度洋,監視和掌控所有來往于馬六甲海峽的船只,增加中國通過馬六甲海峽進行大規模海上運輸的戰略壓力;另一方面,印度積極“進軍”太平洋,努力抑制中國的發展,將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作為跳板,通過掌控馬六甲海峽以對中國施加壓力,擴大“馬六甲困局”對中國的影響。因此,印度在印度洋地區的戰略目標可以概括為:擴大在整個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作為印度洋地區的大國發揮領導作用,保證海上交通線的安全,阻止中國向印度洋地區的戰略拓展以及維護與印度洋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與在次要利益領域的小心謹慎不同,印度在印度洋地區表現得十分野心勃勃,試圖創造一種阻止或限制域外大國軍事存在的情境。
印度通過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強化“東向”政策,加強在印度洋的主導地位,帶有一定的冷戰色彩,不僅未能減緩地區安全局勢的壓力,而且使中國在印度洋戰略競爭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印度洋素來被稱為“海上生命線”,是連接兩大洋、兩大洲最短的海上交通要道。它不僅連接著兩大洲的貿易,而且是石油輸出國和進口國的必經之路,一直以來是大國競爭的場所。印度洋上分布著許多島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在資源競爭激烈的21世紀,控制印度洋不僅能在貿易以及能源運輸上享有主導權,同時也能對鄰近的國家施加影響力。為此,印度一直把海上戰略要地與交通線視為海權的基本要素之一。印度現代海權理論之父認為,“印度來日的偉大,在于海洋”、“印度不是一個陸上大國,未來必須與‘海洋’結盟”、“作為印度‘唯一’的海區,印度洋至關重要。印度洋的自由關系著印度的生存與發展。除非印度洋常享自由……否則,所謂的振興、發展、穩定都與印度無關……印度軍事戰略的目標就是海洋。”誰扼住了印度洋上的咽喉,誰就取得了戰略的主動權。然而,隨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以及其他大國對印度洋相關事務的關注和介入,加劇了印度洋地區局勢的復雜化、國際化。
對中國,由于歷史和現實等種種原因,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其稱霸南亞和印度洋的主要障礙。從地緣戰略來看,“從喜馬拉雅到南亞、西南亞和東南亞,中國和印度擁有共同的戰略空間”,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印中關系的發展是受到了地緣政治的影響。”印度國防部長公開表示,“中國遠比巴基斯坦更為可怕,是印度最大的威脅”。從地理位置來看,盡管中國不是印度洋沿岸國家,可印度洋卻是中國通向南亞、中東、西亞和世界三大洲的戰略要道。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海外資源和通道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國在印度洋地區利益訴求和影響的不斷攀升,使印度感到非常不安,極力在環印度洋構建“印度圈”,抑制中國海上力量的滲透。對印度而言,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一系列活動,展示了中國已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為抗衡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印度必須加強在印度洋的防御力度,試圖把海軍力量投射至太平洋,擴大海上防御縱深,以抵消中國在靠近南亞次大陸的部署給印度帶來的所謂“威脅”。
印度洋作為中國的外部海區,雖不及東海、南海、黃海那么敏感;但它特殊的戰略價值,關乎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遠海防御能力的實現以及海洋爭端的解決。它不僅涉及中印關系,而且無法脫離美國因素的干預。對美國來說,中國實力的上升是“中國威脅”,印度實力的上升則是“世界福音”。對此,美國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印度洋為平臺,深化美印關系。而印度亦借美國之勢,加強軍事實力建設,強化地區海洋主導權,以抑制中國的印度洋影響力,增加中國在東海、南海和黃海解決爭端的難度,防范中國的崛起。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印度洋對于中國而言,更多關注的是航道安全的保障;可在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下,印度洋卻占據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洋不但可以實現美國“印太”戰略的利益訴求,而且可以有效地牽制中國的海洋局勢,并產生聯動效應,影響著中國的海洋爭端。